admin 发表于 2012-4-30 16:17:37

户外主要危险与识别及危机处理办法

       户外运动目前在国内蓬勃发展,每到节假日,山野中充斥着人群,这里面既有多年经验的老户外,也有初出茅庐的新人。大多数人在走向山野的时候,安全方面的准备远远不够。虽然大多数的户外运动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但如果有适当的训练和准备将有助应付大自然多端的变化,以及减少意外发生的机会。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户外主要危险与识别以及应变措施,可帮助户外爱好者减少意外的发生,促进户外安全。
本文仅供参考。在实际行程前后,应同时参考其它有关户外安全的资料,特别是涉及医疗方面的问题,请详细咨询有关专业人士。

       本文所介绍的户外风险,有些只在特定的季节发生,有些则全年度都会发生。

       如有任何意外伤害发生,应尽快求助专业医疗机构。

       1、迷路

       迷路在四季都会发生,但在天气多变的季节(或准备不充分等原因),比如春季,在大雾弥漫情况下,最容易导致迷路。在冬季,风雪气候下,也极易迷路。

       安全指引:

       行前详细计划行程,尽量提前做到对于线路心中有数。

       应留意近期的天气预报,避免在天气情况不佳时出行。

       携带必备物品,如:地图(最好是有等高线的地形图)、指南针(或GPS)、水、食物、头灯(手电筒)、雨具、急救药品、哨子、手机、笔和纸等。

       队伍的前后距离不要拉的太开,最好在视线能及或能互相交流沟通的范围内。

       在行进中,选择有明确路标的山径或现成的成熟山径,不轻易抄捷径或自行开路。

       应对措施:

       应利用指南针及地图设法找出所处位置。

       设法记忆已经走过的路径,并沿原路折回起点。若不能按原路返回起点,最好留在原地等候救援。

       切勿再往前进或盲目乱闯,以免消耗体力及增加救援的困难。

       如果决定继续前进,寻路前进时应在每一分岔路口留下明显路标。

       如不能辨认位置,应往山脊等高处走,居高临下较易辨认方向,也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切忌走向山涧深谷,身处深谷不易辨认方向,向下走虽容易,但下山危险性高,要再折回高地时也困难,以致无谓地消耗大量体力。

       如果必须派出人员求救或探路,则需遵循二人同行原则。

       如果天气寒冷而御寒装备不足、雷雨时或遇到山火,可暂离高地待情况好转时,再到较高位置等候救援。

       发出【国际山难求救信号】

       在一分钟内,连续发出6次长信号,停顿一分钟后,重复同样信号,不要中断直至有救援人员到达为止。(即使已被救援人员从远处发现,也要继续发出信号,使救援人员知道求救者的正确位置)

       发出信号的方法:

       吹哨子。

       用镜子或金属片发出。

       夜间用头灯或手电发出闪光。

       挥动颜色鲜艳明亮的头巾或衣物。

       SOS求救讯号

       在可能情况下,在平坦的空地上用石块或树枝堆出SOS大字母。(每个字母最少6米×6米)

       2、蛇咬

       国内常见的毒蛇大致十种:蝮蛇、竹叶青、金环蛇、银环蛇,五步蛇(尖吻蝮蛇)、蝰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烙铁头、海蛇(海里和沿海的红树林中)。在山野中,蛇类通常会在春、夏、秋季出没。

       通常蛇类都非常怕人,除非牠们认为受到威胁,否则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要给予机会,牠们基本都会逃走。

       安全指引:

       在户外环境应穿着长裤和高帮鞋。

       沿着现成的路径行走,切勿自行开路,尽量不走草丛和杂灌林等。

       尽量不要用手脚去接触视线不及或情况不明的地方,如岩石下方、草丛、坑、洞等。

       应对措施:

       遇蛇时,保持镇定不动,切勿主动攻击蛇,要让受惊的蛇尽快逃走。蛇的视力很好,受到快速动作刺激时,多数会立刻反击。

       如被蛇咬后,需要注意的事情:

       除非专业人士,否则不要割开伤口的皮肤吸吮或洗涤。

       应安慰伤者,保持伤者的情绪平静。

       如有可能,用干净的液体(如清水等)清洗伤口,敷上无菌敷料。

       让伤者躺下,停止被咬伤部位的活动,但不要抬高伤口,保持伤口低于心脏的位置。

       不可喝酒,亦不应作不必要的活动。如果带有蛇药,应尽快内外服用。

       在可能情况下,用绷带缚扎伤口以上的部位。(松紧度以一只手指可滑入肢体与绷带之间为合适)

       尽快送伤者到医院求治。如有可能的话,辨别毒蛇的种类,颜色和斑纹,如咬人的蛇已被捕捉,应一并送往医院,以便医护人员辨认,使用适合的血清。

       3、昆虫和节肢动物蛰伤与咬伤

       3.1 蜂螫

       安全指引:

       沿着现成的路径行走,切勿自行闯路,避免走蕨丛等,那里通常是昆虫等聚居的地方。

       不要打扰蜂窝,切勿以登山杖或树枝等拍打路边树丛。

       在身体和衣服上喷涂防蚊剂(驱避剂DEET)。

       避免使用芬芳气味的化妆品,因为可能吸引蜜蜂。

       应对措施:

       若遇蜂巢挡路,可绕路前进。

       若遇少量蜂类在头上盘旋,可以不加理会,照常前进。

       如伤处遗留有螫针,可用钳子拔除,但不要挤压毒囊,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皮肤。

       若遇群蜂追袭,可坐下不动,用外衣盖头、颈作保护,蜷曲卧地,待蜂群散开后,再慢慢撤离。

       可以冷水湿透毛巾,轻敷在伤处,减轻肿痛。也可涂抹驱风油、红花油、风油精之类的药物减轻疼痛。

       严重螫伤应尽快求医。

       3.2 蜱虫:

       蜱俗称草爬子、壁虱、扁虱、隐翅虫等,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昆虫,在中国分部较广。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草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房屋的缝隙中,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不同蜱种的分布又与气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关。

       安全指引:

       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夏秋季节,尽量不要进入已知的蜱虫疫区。为了防止蜱咬,最好穿着浅色的长衣长
裤,扎紧领口、袖口、裤脚,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外露部位要喷涂驱避剂【避蚊胺(DEET)】,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

       应对措施: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一旦被蜱虫叮咬千万不可用手强拔,以免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一旦发现有蜱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在找不到酒精时可用驱风油、百草油、风油精等涂在蜱虫头部,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令其窒息,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镊子取出蜱。实在没有酒精等,也可用烟头等烫蜱虫裸露在外面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脱离。

       蜱虫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等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注意千万不要在被咬时用水冲它)

       3.3蝎蛰:

       蝎子在国内分布较广。被蝎子蛰伤后通常非常疼痛,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如被蝎子蛰伤,需要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并对伤处降温。如疼痛剧烈且持续四小时以上,则需要尽快就医。

       4、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指人体对外部物质有不适的反应。据说每年严重过敏反应致死的人数是毒蛇咬伤人数的两倍。过敏反应的程度有轻有重,较轻的症状是皮肤发痒、灼热、气喘、局部红肿、皮疹或荨麻疹,严重的可导致呼吸困难,进而引发过敏性休克,更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上面已经叙述了昆虫和节肢动物等所导致人体的过敏反应,下面主要说植物所导致的人体过敏反应。

       山野间常见的有些植物会对人体构成危险。例如:花粉,令呼吸道过敏;漆树,令皮肤过敏; 两面针,剌伤手脚;水芹、野菇(野果),有毒,进食会致命 。

       安全指引:

       通常来说,患有过敏症的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病情,在进入山野时,务必携带自己所需的抗过敏药物,并将过敏史告知同伴。最好自己将过敏的植物种类、症状等写出,与小药盒一起随身携带。

       不可随便采摘不认识的野生植物及果实(如水芹、菇类、菌类)食用。

       避免走入生长茂密的丛林中。

       进入丛林时,最好戴上手套。
      
       必要穿过丛林时,用手巾或衣物包裹头面,或外露的皮肤。
      
       切勿用手接触漆树。
      
       用手抓植物时,留意是否有针刺。
      
       应对措施:

       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即使最轻微的呼吸困难症状,都应尽快送医院。

       如果有同伴出现过敏反应,首先要保持患者平静。

       如果误食了野生植物,首先应尽量设法呕吐排出胃中的食物。

       同伴要严密观察患者身体状况,如身体发热、发痒,进而呼吸困难、皮疹、荨麻疹、气喘,紧接着嘴唇、舌头、眼球以及
双手等部位发生肿胀,并开始有休克的迹象(心跳快速、微弱;皮肤苍白、湿冷)时,则会有很严重的后果。

       如一时半会无法送医,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使用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成人每4-6小时服用25-50毫克)、扑尔敏、息斯敏、氯雷他定等。如有更严重的呼吸困难或休克症状,在可能的情况下,可给患者注射处方药—肾上腺素(需在医生处方指导下进行)。

       【上述药物用法请遵医嘱】
  
       5、污水与腹泻

       野外的水源,往往会被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污染过,人一旦饮用了被污染过的水,一般会有三种症状:急性腹泻;慢性传染;无症状传染(病菌携带者,传染给第三者)。

       安全指引:

       在野外,尽可能自己带水,尽可能地不要饮用没有经过处理的水。

       不要让有腹泻症状者处理厨事或接触水及食物。

       如无它途,则至少经过烧开、物理装置过滤或使用净水片等化学物质进行处理后方可饮用。把水烧开后饮用是最佳处置办法。建议水烧开一分钟后,再放置几分钟后饮用。

       动物也是污染的危险之一,在营地,夜间需要把食物和饮水盖起来,以免被动物偷吃和碰触而导致污染。

       应对措施:

       救治腹泻的关键在于补充水分,防止患者脱水。

       首先,让患者饮用经过处理的水或者电解质替代饮品。可使用市场上购买的电解质饮品冲剂。也将一份盐、三份糖及一升经过处理的水混合在一起,制成电解质替代饮品。

       其次,可给患者服用次水杨酸铋,每半小时服用2片,24小时内不能超过16片。【此药物详细用法请咨询医生】

       症状较为严重者,如在八小时内腹泻三次以上,或连续数天腹泻,或者有其他较严重的身体迹象和症状者(恶心、发烧、便血、严重痉挛等),则需要尽快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

       6、滑坠

       斜滑的山径,如湿滑的石面、泥路或布满沙粒的硬沙地,均容易使人在下坡时滑倒受伤。

       安全指引:

       穿着有护踝及鞋底有凹凸纹的防滑登山徒步鞋。

       有可能的情况下,携带登山杖,在有需要时使用。

       避免行走在湿滑石面、泥路或布满沙粒的硬沙地上。如无可避免,则应小心翼翼通过,不可跑跳。

       应对措施 :

       在滑倒受伤时,应检查有没有扭伤、擦伤或其它伤势。需要时应立即进行急救。

       有时骨折并不容易由表面察觉,若发现伤处红肿或痛楚,不要继续行走,观察明确没问题方可继续行进。

       若伤者可以继续行走,可用手杖帮助或队友扶持,不可以强行独自行走,以免加重伤势。

       在伤者行动困难时,应及时用手机等通讯工具求助,或派人求救,并将伤者移至阴凉而平坦的干爽地面上,用衣物覆盖保温,等待救援人员到达。如果是内伤(脏器出血),则不可轻易移动伤者,以免加重伤者内脏出血。在有可能并了解伤者症状的情况下,可进行一些紧急治疗。实在无法获得外界救援的情况下,需小心翼翼运送伤者出山就医,在经过初步的急救措施后,固定好伤者的伤处,搭建担架用以运送伤员。

       7、山体塌方

       暴雨时或多日降雨后,天然或人工斜坡渗进大量雨水后,极易引致山泥倾泻,引发山体塌方。

       安全指引:

       暴雨时或多日降雨后,避免走近或停留在峻峭山坡附近。

       斜坡底部或疏水孔有大量泥水透出时,显示斜坡内的水分已饱和,斜坡之中段或顶部有裂纹或有新形成的级梯状,露出新鲜的泥土,都是山泥倾泻的先兆,应尽快远离这些斜坡。

       如遇山泥倾泻阻路切勿尝试踏上浮泥前进,应立刻后退,另寻安全路径继续行程或中止行程。

       应对措施:

       如有队友被山泥掩没,切勿随便尝试自行拯救,避免更多人遇到伤亡,应立刻通知有关部门准备适当工具进行救援。

       8、落石

       即使是从高处落下的小石头,有时也会招致人伤亡。

       安全指引:

       在野外行走,遇有落石地段,如陡峭的斜坡、崖壁、碎石坡等,最好佩戴头盔,如无头盔,则可用厚实的衣物和毛巾等蒙头,迅速通过。

       如遇见非常松动的碎石坡,建议尽量绕路。

       团队成队列在斜坡、崖壁、碎石坡向上攀爬时,尽量按照之字形路线上行。

       在攀爬过程中,不要抓握松动的石块或树桩等,以免引发落石。

       行走时,尽量避免踩踏浮石。一般说来,在多石头地段,浮石的颜色比周边其他的石头新,仔细观察即可分辨。

       应对措施:

       如果遇见上方落下的石头或自己不小心踩落石头,要立刻喊话通知由下面上来的同伴。同时将身体尽量向内侧靠拢,躲避落石。

       如被落石砸伤,视伤情按照外伤处置办法予以妥善处理。

       9、山洪

       在雨季,山洪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大家对于山洪暴发的威力和速度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小溪的流水由于上游降下大雨,雨水往往会激涌而下,在极短时间内(有时候甚至是数分钟)演变为巨大山洪,如行人恰在溪谷中,极易为洪水冲走,引致伤亡。

       安全指引:

       除非是有准备的溯溪活动,否则尽量不要沿溪谷、河道行走。

       夏天雨季,或暴雨后切勿涉足溪谷、河道。

       不要逗留在河道休息,尤其在下游。

       开始下雨时应迅速离开河道,往岸边高地走。

       切勿尝试越过已被河水漫过的桥梁,应迅速离开河道。

       尽量不要在溪谷、河道中露营。如无可避免,则应留人守夜。

       应对措施:

       发现流水湍急、混浊及夹杂沙泥时,是山洪暴发之先兆,应迅速远离河道。

       如果不幸掉进湍急的河水里,应抱或抓紧岸边的石块、树干或藤蔓,设法爬回岸边或等候同伴救援。

       如有渡河行动,尽量不要选择激流地段。山洪暴发时,绝对不可冒险渡河。如有可能,渡河时用绳子等器材助力。

       10、山火

       在秋冬干燥的天气,山火在倾斜的草坡上顺风向上蔓延速度极快,登山者绝不可轻视山火的威力。

       安全指引:

       任何时间都应小心火种。

       一天的短途活动,尽量不携带炉具生火煮食。

       在营地,炊事尽量使用炉具,避免生篝火和营火。炉具用火时需小心火种,远离草丛等易燃区域,并随时注意风向。

       在野外,应避免吸烟,烟蒂和火柴必须完全弄熄才可抛弃于垃圾袋内带走。

       由于山火于日间比较难于看见,应随时留意飞扬的烟灰和烟火味。如发现山火,尽速远离火场。

       谨记山火蔓延速度极难估计,如发现前路山下远处有山火,也不应冒险尝试继续行程,以免为山火所困。

       应对措施:

       遇到山火时应保持镇静,切勿惊慌。

       因炊事活动等个人因素引发的山火,应在山火发生的萌芽阶段予以扑灭。

       切勿随便试图扑灭山火,除非

       A. 山火的范围很小。

       B. 你确实处于安全的地方。

       C. 你有可逃生的路径。

       估计以下情况,以便迅速离开火场。

       A. 山火的蔓延方向,避免跟山火蔓延的同一方向走避。

       B. 附近小径的斜度,选较易逃走的小径。

       C. 附近植物的高度及密度,选择少植物的地方。

       沿现有的小径逃生会比较少障碍,且走得更快。

       若山火迫在眉睫又无路可逃,则应以衣物包住外露皮肤逃,跑进已被焚烧过的地方,这样可减轻身体受伤的机会。如情况
许可,切勿往山上走,因会消耗体力。

       切勿走进矮小杂灌丛及草丛,山火在这些地方可能会蔓延得很快而且热力也较高。

       烧伤处置办法:

       如有烧伤,视伤情予以及时处置,并设法迅速就医。

       灼伤或烧伤后的处置,首先是给伤者降温。用干净的凉水淋湿烧伤组织。

       将伤者的所有燃烧的衣物扒掉,并小心去除粘在身体上的衣物碎布,如果皮肤起泡,不要轻易挑破以防止感染。

       摘除饰品等,清洗伤处,涂抹一层抗生素软膏。

       敷上一层干燥的无菌敷料。将伤口包扎好,并与空气隔绝。如有条件,可在敷料外层敷上冰袋等降温物品缓解疼痛,但要
防止烧伤组织凝固。

       将伤者肢体抬高。多给伤者喝水。

       给伤者做全面检查。如有休克,要立即救治。

       尽快送医院治疗。

       11、雷击

       每年的6-9月,正午到傍晚是雷击发生最频繁的时段。

       雷电通常会击中最高的物体尖端,然后沿着电阻最小的路线传到地上。

       人如遭电击,大多会因此而肌肉痉挛、烧伤、窒息或心脏停止跳动。

       安全指引:

       留心天气预报。避免在天气不稳定时出行,雷暴警告生效时更不宜出门。

       如果在行程中开始降雨,首先看到的是积乱云变大,不久后即变成雷云。若发现乱积云,则想办法到安全地方躲避。降雨过程中,忽然下大的雨滴,也是打雷的预兆。

       在户外,应穿着胶底鞋。

       雷击环境下,切勿接触水质或潮湿的物体。

       应对措施:

       快速跑到低处,切勿站立于山顶上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树木或桅杆容易被闪电击中,应尽量远离。

       闪电击中物体之后,电流会经地面传开,因此不要躺在地上,潮湿地面尤其危险。应该蹲着并尽量减少与地面接触的面积。

       远离金属物体,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首饰、金属眼镜等应暂时摘除。

       在可能情况下,躲入建筑物内,但不要靠墙。

       切勿游泳或从事其它水上运动。离开水面及寻找地方躲避。

       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或其它类似金属装置。

       不要多人聚集在一起,尽量分散开来,但要能保持相互交流。

       切勿处理以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若有人被雷击,伤者发生昏迷、呼吸停止以及心脏骤停等症状,请用心肺复苏术(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士实施)救治。

       如有烧伤症状,请按照上文所叙述的烧伤处置办法处理。

       12、晒伤

       夏季在野外活动,阳光相当强烈,务必要注意晒伤。皮肤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会造成1~2度的灼伤,并会引发中暑等热伤害。紫外线还可以透过皮肤、骨骼,辐射到脑膜、视网膜,使大脑和眼球受到损伤。晒伤会提高皮肤癌的发病几率。

       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稀薄,大量有害的紫外线直射入人体也极易发生晒伤。在艳阳高照之下,行走在雪原或冰川上,会导致晒伤。即使是阴天,也有可能发生晒伤。

       安全指引:

       艳阳高照的高温天气下,应尽量避免走无遮无挡的野外线路。

       在参与有晒伤可能的活动中,一定要带上太阳帽、墨镜、防晒霜(SPF30-50)、头巾,穿防紫外线的衣物,并带上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丸、清凉油等防暑药品。

       应对措施:

       晒伤以预防为主。

       发生晒伤后,要用不透光的衣物将晒伤的皮肤盖好。

       治疗晒伤的方法与治疗烧伤的方法基本一致。

       在雪地或其他对日光反射率高的区域行走,如果不做好对眼睛的保护,极易患上雪盲症。雪盲症就是眼球被晒伤。雪盲症也是以预防为主,佩戴能阻挡紫外线的太阳镜,如日光强烈或日光反射率较高,还需要佩戴侧面护目镜。在海拔较高区域,无阴晴,都需要佩戴太阳镜。如果雪盲症患者佩戴有隐形眼镜的话,则需要立即摘下。

       13、热伤害

       夏季参加户外运动,由于气温高,运动量大,身体内的热量积累的比散发的多,如果不注意防范,体温升高、水分和电解质流失,都可导致热伤害,如热痉挛、热昏厥、热衰竭,严重的就是中暑。

       在温度升高后,人体有两种反应:一是皮肤血管扩张,使更多的血液流到皮肤表面,给皮肤降温;二是流汗增加,通过汗液把体内的温度带到体表。

       排汗尽管会降低体温,但大量流汗会导致水分、盐分、电解质的流失,人体循环到脑部以及其他重要部位的血液也会降低到不正常的程度。有口渴感并不是身体缺水的可靠标志,人体在流失掉1升多水分后,才会有口渴的感觉。

       热伤害的安全指引:

       规划好整个行程,考虑到气温和队员的实际情况,避免过多地在高温暴晒下活动。

       避免在高温下超越自己的身体极限进行大运动量活动,防止身体过度劳累。

       由于活动中为了防晒和防止身体被茅草、荆棘拉伤,行军中需要戴帽子、穿长衣长裤,但这样就带了散热的问题。为帮助体温散发,在阳光下行走时,可以用水把帽子浸湿;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行走时,把帽子去掉;休息的时候,尽量把背包放下来,把上衣领口纽扣解开散热;休息的地点最好是太阳晒不到和通风的地方。

       行军途中要注意节奏,一次行走不宜超过一个小时,高温情况下30分钟左右休息一次,根据具体情况休息5至15分钟,以免脉搏过快、体温过高和大量出汗引发热伤害。

       一路上尽量多补充水分,带齐防暑药品。补水以少量多次为原则,不要依赖口渴的感觉作为补充水分的依据,不渴的时候也要补充水分。即使在凉爽的天气或者高海拔地区,都要规划好补水时间,让水分均衡地补充。每行走一小时,至少要补充50毫升的水分。为了担心出汗而控制补充水分是严重的错误认识。如果水分大量流失得不到补充,严重的会引发热衰竭和中暑。

       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很多媒体广告中的模特,在运动中或休息时,往往拿起一瓶饮料一饮而尽,看起来很解渴,实际上是非常有害的。运动中和运动后大量饮水,会给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特别是给心脏增加负担,造成更加疲劳。大量饮水的结果只会是出汗更多,导致盐分进一步流失,引发热痉挛、热昏厥、热衰竭、中暑。

       不提倡直接食用食盐。

       除非在水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否则不要大量摄入盐分(如食用盐或榨菜等高盐食品)。

       即使是在高温天气,大多数人也可以从日常饮食中摄取足够的电解质。在没有大量出汗的前提下,无额外补充电解质的必要。高温气候下出行,携带少许电解质冲剂是一个不错的备份。

       夏日在户外运动,可携带少许含盐的小食品(如椒盐饼干等)少量进食。部分人在摄入少量盐分后,会在酷热天气中感觉舒服一些。

       夏季高温,如身体有轻度不适症状,可适度服用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丸等防暑药品。

       热痉挛和热昏厥:

       身体暴露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大运动量活动,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后,会导致四肢和腹部痉挛。热痉挛就是俗称的抽筋。脑部或身体其他重要器官缺血,乃至腿部充血都有可能导致热昏厥。

       热衰竭:

       人体在大量出汗后会导致热衰竭。临床上把热衰竭分为两类:缺水性热衰竭,缺钠性热衰竭。热衰竭并不完全发生在高温天气,在温暖且并不酷热的天气下,热衰竭也有较高的发生几率。脱水是引发热衰竭的主要因素。盐分电解质的流失也是引发热衰竭的因素之一。在户外,不止是登山活动会引发热衰竭,甚至在越野滑雪过程中,如不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也有可能导致热衰竭。

       尤其在大量出汗后大量饮水而不补充盐分,使ADH分泌减少,尿量增加,带走盐分导致低渗性脱水。细胞内液增加导致细胞肿胀。脱水严重,引起热衰竭。

       一旦发生热衰竭,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皮肤大量出汗潮湿,皮肤温度较为正常,稍微有偏高或湿冷。嘴部温度偏高,脉搏加快。患者感觉恶心、肌肉乏力、眩晕、口渴、头疼等,身体感觉虚弱无力,这就是热衰竭。如果不及时处理降温,体内的温度进一步积累而使身体的关键器官温度上升到危险的地步,就会出现紧急症状:脉搏极快、虚弱、头疼、心理状态改变(意识模糊或是无法配合,慢慢陷入昏迷)、皮肤热烫而泛潮红,如果不及时处理,导致中暑则会有生命危险。

       热痉挛、热昏厥和热衰竭的应对措施:

       一旦发生热痉挛、热昏厥或热衰竭,必须马上休息,立即把患者移动到凉爽、阴凉处休息,把患者的双脚抬高,头部稍微放低,按摩、拉伸肌肉,以减轻痉挛症状。

       立即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让患者喝一些水、淡盐水或现成的电解质替代饮料。补充水分或电解质替代饮料要小口,防止其呕吐。

       通常热昏厥者在昏倒后会很快苏醒过来。

       热衰竭患者的恶心、头疼、乏力、眩晕等身体不适现象会随着治疗的进行而缓解。

       经过治疗和休息,患者可完全康复。患者症状完全解除后,可以继续参加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同行队友要观察患者是否有热衰竭复发的迹象。

       中暑:

       中暑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病症,中暑会迅速导致病人晕倒或死亡。

       中暑后,体温通常高于摄氏41度。长时间不运动后继续运动,或是在酷热潮湿、不舒适的环境下活动,都容易导致中暑发生。

       中暑初期,尽管患者体内温度极高,但皮肤表面潮湿,且相对较凉。中暑后最明显的症状是患者行为失常,可能出现意识混乱、斗志旺盛、攻击性强。身体方面,中暑患者会有行走困难、虚弱、眩晕、头疼或晕倒现象。随后,患者皮肤会呈现红色,发热,并变得干燥。这就是运动性热中暑。

       中暑和热衰竭在表面症状上颇为相似,但实际上有很大差别。热衰竭患者体温较为正常。中暑患者因心血管系统紊乱有休克症状,精神状态改变,且体温极高。如果是热衰竭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其精神状态和休克症状会立即有所缓解。

       中暑的应对措施:

       一旦发生中暑,应立即给患者降温。

       患者可能会因为意识模糊而无法合作,需要把患者移动到凉爽、阴凉处休息并降温。

       脱掉患者的衣服,或者让衣服宽松一些。

       用湿布或凉水给患者的头部、颈部、腋部及胯部降温,并不断吹风。同时可把水均匀地洒到患者的身上、头上。若有冰块,用毛巾包起来放在头上、身上降温。等到身体温度恢复到正常体温,就不必再降温了。

       若患者有颤栗症状,要立即停止降温。

       降温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和身体状况,注意体温是否有回升现象。如体温再度升高则需要再次实施降温。

       患者恢复知觉后,如果呕吐反射能力和吞咽能力没有问题,可小口喝水,并可适度补充电解质替代饮料等液体。

       开始救治后,中暑者的高体温、恶心、虚弱、口渴、头疼、心率加快等症状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一般来说,大部分的热衰竭患者,经过处理恢复正常以后,基本上可以继续完成后续的活动。中暑则是较为严重的疾病,不要让患者自己行走或做任何活动。除非恢复的很好,可找人陪伴让患者退出活动。严重的中暑患者,建议尽快用担架将患者抬离就医。

       14、人力因素导致的热伤害

       热伤风(夏季感冒):

       热伤风就是夏天的普通感冒。夏季的感冒多有暑湿的情况。热伤风的内因,包括太热、身体消耗过大、天气热睡不好觉、活动太少等。外因包括冲凉水、空调过低、睡觉不盖被子、长时间吹风扇等。

       夏季在高温下运动,人体内部产热快,皮肤的毛细血管大量扩张,以利于身体散热。如果遭遇到过冷刺激,会使体表已经开放的毛孔突然关闭,造成身体内脏器官功能紊乱,大脑体温调节失常,导致生病,通常会发生“热伤风”,也就是夏季感冒,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安全指引:

       夏季行军途中,大汗淋漓的情况下,如果有山泉水、溪流、池塘等,或者是途经海边,千万不能贪图一时凉快而立即跳下洗凉水澡。即使活动结束,到达目的地以后,也要等身体温度降下来以后再洗凉水澡。活动结束以后,如果大家返程的车辆是空调车或者在空调房里,务必不能打开空调直接对着身体吹,最好是打开车窗户用自然风降温,等身体温度降下来以后再开空调。

       热伤风没有传染性。

       热伤风可适度服用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丸等药品。

       冷饮:

       夏季在户外活动,如果有冰镇饮料吃,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但活动中或者是活动结束以后,不能马上大量吃冷饮。冷饮不仅降低了胃的温度,而且也冲淡了胃液,使胃的生理机能受损,轻则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重则导致急性胃炎。

       安全指引:

       少量摄入冷饮对降温有利,但不能过量,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大家出发前带的冰冻饮料等,要少量多次地饮用。活
动结束以后,要等身体温度大幅度降下来以后,才喝冰冻的饮料或啤酒等。

       衣服:

       夏季户外运动大量出汗,衣服很快就湿透了,很多人到达目的地以后,往往任凭衣服湿着,依靠自己的体温把衣服烤干。这样做是极其有害的,长此以往,会引发风湿或关节炎等疾病。

       安全指引:

       参加活动前,在背包里带上一套备换的贴身干衣服(特别是上衣)和一件外套,到了目的地以后,即刻把湿衣服换下来。

       活动途中休息的时候,在风很大的情况下,如果休息的时间较长,要及时穿上外套,否则风会把身体的热量大量带走,人的身体冷热交替,很容易引发疾病。

       为方便汗水挥发和散热,去户外活动的外衣最好买化纤成分的快干服装,最佳的是快干并防紫外线的衣服,裤腿最好可以拆卸下来。

       15、冷伤害

       户外的冷伤害大多是指体温过低,也就是常说的失温。体温过低是指当身体内部体温低于正常值而引发疾病的现象。

       失温是较为危险的疾病,发病时患者开始可能没有感觉,但很快其判断及推理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患者会出现反应迟钝、不爱说话、无精打采、行动迟缓不便等情况,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治疗,有可能导致患者血管萎缩、肢体坏死乃至死亡。当人体产生的热量小于身体散发的热量时,就会导致失温。体温过低并不单指气温低,许多失温症发生在潮湿、大风,但气温在零度以上的天气条件下(亦即风寒指数数值很高的天气)。落入冷水、冰裂缝、服装及身体湿透或遭受寒流侵袭,都有可能迅速导致严重的失温症。

       一般来说,失温分为轻度、重度、严重等三种,视程度不同治疗措施也不尽相同。失温的处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失温的迹象与症状并不与其严重程度相一致。很多核心体温过低的患者,可能仍然有知觉和意识能力;而不少轻微失温的患者,会出现思维混沌及协调能力差的症状。不过,即使是严重失温的患者,也有可能完全康复且不留任何后遗症。

       失温的安全指引:

       预防失温主要是避免接触冷空气(冷水、冰雪),防止热量流失,以及尽早发现和治疗失温症状。

       在身体温暖的时候,要保证身体有一定的热量供应。

       如在行进中野外环境潮湿寒冷,则尽量避开风雨,在体能尚未耗尽、身体协调能力和判断力没有完全丧失前及时宿营休
息。

       多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使食物能快速转化成能量,并适量补充葡萄糖等单糖。

       不要饮酒。酒精会使体表血管扩张,使人感觉温暖,实则是导致体内热量流失。

       在多风、寒冷、潮湿的环境下,要严密观察每位队员是否有失温的迹象和症状。失温越早处置风险愈小。有时候患者会否认自己失温,因此要相信身体迹象和症状,不能轻信患者的判断。

       活动时要注意控制运动量和运动节奏,防止流汗过多而导致热量流失。

       要注意防风,在寒冷环境下,即使是微小的风也能导致热量快速流失。

       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下要穿着合适的衣物,可能的情况下多穿几层,防止对流热量的散失。建议至少有三层,内层要保暖、排汗、透气,中层和外层要防水、防风、保暖、透气。尽量避免穿着纯棉质的内衣,要以保暖、排汗、透气的化纤材料为主。
对放射性热量易散发的头部、颈部、手脚做好保暖措施。

       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

       将患者与寒冷潮湿的地表用防潮垫之类的物体隔离开来,并防止湿透。

       将头巾等盖在患者的嘴部和鼻部,防止热量流失。

       轻度失温:

       症状:身体寒冷、颤栗、双手活动困难;心理出现变化,抑郁,无精打采;身体核心温度在摄氏34度以上。

       应对措施:

       尽快离开寒冷环境。

       脱去潮湿的衣物,换上干爽的衣物。

       给患者增添衣物,拉上外套拉链、戴上帽子等。

       尽量将患者置身于温暖的环境中。

       用热水袋或其他热的物体(发热贴等)帮助患者取暖(要防止烫伤)。

       在患者恢复意识、能吃东西后,可进食加热的水和食物。

       切忌不能服用酒精和咖啡等,这会使体表血管扩张,体内的热量会散失的更快。

       如无意外,在处置得当的情况下,失温者可以完全痊愈。

       中度及重度失温:

       症状:患者目光呆滞、意识混沌,且不认为自己已患病。言语含糊不清,行走踉踉跄跄。身体核心体温低于摄氏32度以下。

       更为严重的失温症状是:反应迟钝、心跳减缓、呼吸微弱、停止颤栗、休克。

       应对措施:

       如有可能,请立即送医院救治,并尽快离开寒冷环境。

       脱去潮湿的衣物,换上干爽的衣物。为防止患者移动,可直接将衣物剪开。

       给患者增添衣物,拉上外套拉链、戴上帽子、包上睡袋等。

       小心检查患者是否还有其他伤病和并发症。如有条件,每间隔15分钟记录一次患者的身体重要指标。

       尽量将患者置身于温暖的环境中。

       主动帮助患者恢复温度,重点是头部、颈部、腋窝以及裆部,可用热水袋或其他热的物体(发热贴等)帮助患者取暖(要防止烫伤)。

       观察患者是否有休克现象。如果在60秒内患者没有心跳和呼吸,应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术。

       终极解决方案:送患者到医院救治。

       落入冷水:

       当人意外落入冷水后,由于身体的热量大量传导到冷水中,可迅速导致中度乃至严重的失温症。腿部和臀部的血管会迅速收缩,人感到异常寒冷,四肢无法控制及活动。

       人在接近零度的冰水中浸泡,如果未穿着特殊服装,一般只能存活很短时间有时甚至短暂到几分钟。

       应对措施:

       尽可能让让身体脱离冷水,尽管这样做会让人体有冷风嗖嗖的感觉,但实际上却可以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

       将双臂交叉、双腿蜷缩于胸前,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热量的散发。

       不要做无谓的挣扎,这样只会使热量散发的更快。

       落入冷水的患者可参照失温症的不同程度处理救治。

       冻伤:

       人体的手指、脚趾、耳鼻、脸部等突出身体的部位,在寒冷环境下极易发生冻伤。如果体温持续下降,血液循环就会停止,冻伤也就产生了。冻伤是指细胞之间的体液冻结,细胞内液体的化学比例失衡,细胞内的液体就会流出来。冻伤分为表层
冻伤和深度冻伤。

       表层冻伤:

       表层冻伤大多发生在脸鼻耳手等部位,如不及时加以救治,则会转化成深度冻伤。

       发生表层冻伤部位的皮肤苍白、刺痛、触感如蜡,且开始发硬,但皮肤的深层组织还比较柔软。患者会感觉疼痛,冻伤部位发冷、麻木。

       表层冻伤的应对措施:

       将冻伤部位放到身体温暖的地方,同时加以恒定的压力。

       不要搓揉冻伤部位,以免损伤冻伤的皮肤。

       如患者感觉非常疼痛,可服用镇痛消炎药。

       防止冻伤面积扩大。

       深度冻伤:

       深度冻伤多发生于手脚和臀部、腿部,深度冻伤会导致身体组织受损,更严重的症状则需要截去整个冻伤部位。

       深度冻伤的皮肤呈现苍白、刺痛、触感如蜡。皮肤发硬,深层组织也发硬。

       关节活动困难,甚至无法活动。

       冻伤部位有痛感,且会逐渐麻木并失去知觉。

       解冻过程中,冻伤部位剧烈疼痛。

       深度冻伤的应对措施:

       检查是否有体温过低症状,如发现体温过低,需要立即救治,否则会危及生命。

       先不要给冻伤部位解冻。

       不要搓揉冻伤部位。

       防止健康部位受冻。

       如伤处已解冻,则需要防止再次受冻,且不要负重。

       让患者多喝水。

       如有可能,适当服用镇痛消炎药。

       只有在保证不会再次受冻,且在无菌环境下,才可帮助患者解冻。一般说来,野外基本不具备上述条件。所以具体应对措施不再详述。

       请尽快送医院救治。

       预防冻伤:

       冻伤的最有效应对措施是预防。

       注意身体的保暖,穿着合适的保暖衣物。在寒冷环境下,如有可能,最好戴并指手套。

       衣物的穿着要宽松一些,以防血管受到压迫而影响血液循环。

       不要穿太多层的袜子,靴子不要绑的太紧,确保脚部血液循环畅通。

       留意靴子的衬垫(内靴)是否有冰冻和膨胀现象,防止影响脚部血液循环。

       如果靴子的质地较硬,特别要注意保护脚部,防止脚部肿胀而影响血液循环。

       时常活动脚趾和手指,确保血液循环畅通。

       不要用裸露在外的皮肤接触冰冷的金属以及挥发性的液体(如酒精、汽油等),以防身体的热量被传导出去,进而导致皮肤冻伤。

       时常观察同伴的脸部、手部和耳鼻,检查是否有表层皮肤组织冻伤。

       在寒冷环境下,避免吸烟、饮食咖啡因。

       冷侵足(手)病:

       当肢体长时间暴露在寒冷(0--10度)、潮湿的户外环境中,极易发生冷浸足病。冷浸足病类似一战时期的战壕脚病。

       在野外如果鞋子不慎进了水,在寒冷环境也容易引发类似冷浸足病。即使不是冷天,时间长了脚也很难受,如果是冬天,或者脚上正好有伤口,那更是痛苦不堪。

       患了冷浸足病,尽管皮肤组织没有受冻,但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受到了损伤。脚部冰凉、肿胀、有斑点、触感如蜡。患者感觉麻木、疼痛。

       应对措施:

       不要将脚部暴露在外,尽量保持脚部持续干爽。

       鞋子要合脚,确保脚部的肿胀不会影响血液的循环。

       让患者喝水和适量进食。

       每隔六小时服用一次镇痛消炎药,并尽快送医院救治。

       16、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指人到达一定的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空气含氧量减少、体内缺氧等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

       一般说来,大多人在超过2500米的海拔高度后,就会有程度不同的高原反应,极少数人在到达1500米偶尔也会有轻微的高原反应症状。当到达3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时,通常会发生较为强烈的高原反应疾病。

       高原反应因人而异,有些人基本不受高原反应的影响,有些人对于高原反应适应很快,有些人则恢复缓慢,少部分则基本难以适应高原反应。

       高原病非常可怕,如不及时救治,极有可能危及生命。有些人高原病发作没有任何征兆。有心人则会有心跳加速、头疼、头晕、厌食、恶心、呕吐、四肢无力、行动迟缓、睡眠困难等症状。

       预防高原病:

       逐渐上升海拔高度,给身体一个适应的时间。适应极高海拔攀登的最佳方式是分步骤登山,较长时间的适应。
       充分补充水分,防止脱水,而不论是否有口渴的需要。

       刚上高原,要有充分的休息时间,最初的几天,尽量避免剧烈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于海拔的不断适应,人体会渐渐适应血氧量的减少,高原反正症状会渐渐减轻。

       控制攀登速度,减慢速度,如有可能,在海拔5000米以上区域,最好是每天只上升海拔300米。

       如有多次攀登或来回反复攀登的时候,遵循“攀上高处,睡在低处”的原则。

       保持饮食合理得当,以保证充沛的体力。多食用富含淀粉类食品,以减轻高山病的症状。

       避免使用含有酒精、咖啡因、麻醉剂的止痛药,以及安眠药,这些药品容易导致脱水,并损害呼吸系统。

       5500米以上的极高海拔区域,人体已经没有抗缺氧的能力,人体虽可以短暂停留,但却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需要尽快下降到海拔较低的地方。

       如出现严重的头痛,且阿司匹林等镇痛药已无法缓解症状。或者出现咳嗽、呕吐、协调性差、意识混乱等症状,需尽快将患者转移到海拔较低的区域。但是,人体的高原反应是复杂多变的,诸多反应病症之间相辅相成,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都不能防治高山病。

       应对措施:

       高原病分为急性登山疾病(AMSC)、高原肺水肿(HAPE)、高原脑水肿(HACE)。所有普通或严重的高原反应的基本救治措施都是尽快返回到海拔较低的地方,且越低越有效。

       鉴于高原病的专业特点,具体的急救措施就不详细叙述了,总之,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二个字:“下山!”


       转摘:磨房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户外主要危险与识别及危机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