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纹蛙
虎纹蛙(学名:Hoplobatrachus tigerinus)是分布在巴基斯坦及印度的一种大型青蛙。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特征
虎纹蛙的头部中等大小,吻稍为突出。鼻孔稍近吻端。眶间距比眼帘还窄。鼓膜约有眼睛的2/3大小。手指很短,第一指比第二指长。脚趾中等长度,差不多全部都有蹼。沿第五趾有膜状的边缘。后肢的胫跗关节放向前可达耳朵、眼睛或更前。皮肤没有横褶,但在鼓膜之上有一褶。它们背部呈绿色或橄榄色,有深色斑点,有时在脊骨有一直线。雄蛙两侧有声囊,一般都呈黑色。
虎纹蛙由吻至末端长6.5吋。
栖息环境
它属于水栖蛙类,常生活于丘陵地带海拔900米以下的水田、沟渠、水库、池塘、沼泽地等处,以及附近的草丛中。白天多藏匿于深浅、大小不一的各种石洞和泥洞中,仅将头部伸出洞口,如有食物活动,则迅速捕食之,若遇敌害则隐入洞中。雄性还占有一定的领域,即使在密度较大的地方彼此间也有10米以上的距离。当它们发现其他同类在领域中活动时,便很快跳过去将入侵者赶走。
分布
虎纹蛙普遍分布在印度次大陆及锡兰至巴基斯坦及喜玛拉雅山脚,并由中国至马来西亚。
虎纹蛙是水生的,当受惊吓时可以跳出水面。
濒危因素
作为食物被捕猎,广东广西两省七十年代年收购量达到60吨左右。
因为贸易被捕猎:因商业部门不负责任的大量收购,促使农民大量捕捉。
虎纹蛙在我国南方俗名“石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自生自灭,无人管理的野生状态中,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资源需求量增加造人们的过度猎捕,使其数量已经日趋减少,成了濒危动物,成这一资源已有崩溃之势。
虎纹蛙的分布范围较广,中国在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台湾、云南、江西、海南、上海、河南、重庆、四川和陕西南部等地均有分布,在国外还见于南亚和东南亚容一带。
保护措施
由于市场的需要,只靠单一、消极的保护措施是难以解决问题的。积极地探索虎纹蛙的人工养殖技术,开展人工养殖,满足市场需要以配合保护措施,才是积极的、两全其美的上策。为此,虎纹蛙的人工养殖研究已有开展,结果表明,虎纹蛙变态快,生长迅速,而且不需驯化便可以摄取静止的食物,人工繁殖很简便,是一种适于养殖的经济动物。
保育状况
虎纹蛙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年。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