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鹡鸰
黄鹡鸰(学名:Motacilla flava)为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分布于古北区、阿拉斯加、非洲、亚洲等地,一般生活于河谷、林缘、原野、池畔及居民点附近以及从平原至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均可见其踪迹。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生态环境
河谷、林缘、原野、池畔及居民点附近,从平原至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均可见其踪迹。
分布地域
中国东南部地区至新疆、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古北区、阿拉斯加西部、埃及、非洲、印度、亚洲东南部。
特征
身体纤细,体长15-16cm,带褐色或橄榄色;虹膜-褐色;嘴-褐色;脚-褐至黑色。 叫声-为重复的叫声间杂颤鸣声;并非直线飞行,而是一上一下地飞行,行走时尾巴会不断上下摆动。
食物
以昆虫及种子为食。
繁殖
繁殖期3月开始,一次产4-8卵。
亚种
黄鹡鸰北方东部亚种(学名:Motacilla flava angarensis)。分布于前苏联、蒙古、老挝、越南、缅甸、泰国以及中国的北京、河北、天津、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Sharagolskaia,Transbaikalia。
黄鹡鸰北方西部亚种(学名:Motacilla flava beema)。分布于前苏联、印度、锡金、马来西亚、东非、肯尼亚以及中国的新疆、四川、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Dukhun。
黄鹡鸰准葛尔亚种(学名:Motacilla flava leucocephala)。分布于蒙古、前苏联、伊朗、阿富汗、印度以及中国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疆准噶尔盆地。
黄鹡鸰东北亚种(学名:Motacilla flava macronyx)。分布于前苏联、南至蒙古、朝鲜、印度、缅甸、泰国、马来亚半岛、苏门答腊以及中国的内蒙古、东北、甘肃、河北、陕西、山东、湖北、江苏、浙江、四川、云南、西藏、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
黄鹡鸰天山亚种(学名:Motacilla flava melanogrisea)。分布于前苏联、伊朗、阿富汗、俾路支、印度以及中国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黄鹡鸰极北亚种(学名:Motacilla flava plexa)。分布于前苏联、印度以及中国的东北、四川、湖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NihniKolymsk。
黄鹡鸰堪察加亚种(学名:Motacilla flava simillima)。分布于前苏联西伯利亚Shelekhova湾沿岸、堪察加、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印度、新几内亚、美国以及中国的东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云南、西藏、江西、福建、台湾、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堪察加。
黄鹡鸰台湾亚种(学名:Motacilla flava taivana)。分布于前苏联、菲律宾、印度支那、马来西亚、印度以及中国的内蒙古、东北、河北、山西、陕西、青海、山东、江苏、浙江、广西、四川、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黄鹡鸰阿拉斯加亚种(学名:Motacilla flava tschutschensis)。分布于阿拉斯加、东至美国、南至Nushagak河、努尼瓦克岛、西伯利亚、阿纳德尔、南至阿纳德尔河、印度、爪哇以及中国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前苏联Chukotski半岛。
种群现状
在欧洲,有约7,900,000~14,000,000繁殖对,种群数量约23,700,000~42,000,000只(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4)。欧洲种群占全球种群的25~49%,由此初步估计全球种群约48,400,000~168,000,000只,估算值需进一步确认。黄鹡鸰在中国种群数量部分地区较普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3年评估。
该物种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