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虎纹伯劳

虎纹伯劳

时间:2015-1-21 14:19|查看:2918|评论:0|字体: 繁体

虎纹伯劳

 

虎纹伯劳(学名:Lanius tigrinus)为伯劳科伯劳属的一种,俗名花伯劳、虎伯劳。分布于俄罗斯、朝鲜半岛、日本、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在中国大陆,该物种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无危(IUCN 3.1)

 

一般栖息于树林、分布自平原至丘陵、山地,喜栖于疏林边缘以及巢址选在带荆棘的灌木及洋槐等阔叶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虎纹伯劳

 

形态特征

 

中等体型(19厘米)、背部棕色的伯劳。较红尾伯劳明显嘴厚、尾短而眼大。

 

雄鸟:顶冠及颈背灰色;背、两翼及尾浓栗色而多具黑色横斑;过眼线宽且黑;下体白,两胁具褐色横斑。雌鸟似雄鸟但眼先及眉纹色浅。亚成鸟为较暗的褐色,眼纹黑色具模糊的横斑;眉纹色浅;下体皮黄,腹部及两胁的横斑较红尾伯劳为粗。虹膜-褐色;嘴-蓝色,端黑;脚-灰色。

 

雄性成鸟:头顶至上背青灰色;自前额基部、眼先向后,经头侧过眼达于耳区,有宽阔的黑色过眼纹;肩、背至尾上覆羽以及内侧翅覆羽为栗褐色,各羽具数条黑色鳞状斑,使整体显现密集的黑色横斑;尾羽棕褐,各羽具有宽约1.5mm的暗褐色隐横纹,横纹之间的间隔约1.5~2mm;外侧尾羽具浅淡色端;飞羽暗褐色,各羽外缘染以棕红,内侧飞羽更为显著,最内侧数枚飞羽(三级飞羽)的内、外??均染棕红,并有类似尾羽的暗褐色隐横纹。下体几全部为纯白色,仅胁部显有暗灰色泽及稀疏、零散的不清晰鳞斑;覆腿羽白色沾淡棕,具黑褐色横斑;腋羽白色。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前额基部黑色较小,眼先及过眼黑纹沾褐,头顶灰色及背羽的栗褐色均不如雄鸟鲜艳;胁部缀以黑褐色鳞状横斑。

 

幼鸟:头顶与背羽均为栗褐色,满布黑褐色横斑;过眼纹褐色或不显著;下体的胸、胁部满布黑褐色鳞斑。

 

虎纹伯劳

 

生活环境

 

虎纹伯劳为林栖鸟类,自平原至丘陵、山地均有分布,但较多见于丘陵至低山区,从低山(例如山东省烟台昆嵛山的海拔100m处)至中山(例如北京延庆县山区的海拔900米处),均采到过它的巢。分布虽然较广泛,但种群密度较低,而且多分布在红尾伯劳较少的地区,受到后者的排挤。喜栖息在疏林边缘,带荆棘的灌本以及洋槐等阔叶树,是经常选用的巢址。性格凶猛,常停栖在固定场所,寻觅和抓捕猎物。以昆虫为主食,其中金龟(虫甲)、步行(虫甲)、蝗虫以及膜翅目、鳞翅目昆虫占绝大多数。

 

分布状况

 

繁殖于吉林、河北至华中及华东,冬季南迁。甚常见于高至海拔900米处。

 

虎纹伯劳

 

生活习性

 

典型的伯劳习性,喜在多林地带,不如红尾伯劳显眼,多藏身于林中。性凶猛,不仅捕虫为食,还会袭击小鸟和鼠类。食物中绝大部分是害虫,如熊蜂、蝗虫、松毛虫、蝇类及各种昆虫。主要以昆虫为食,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完全吃虫的。

 

虎纹伯劳

 

繁殖

 

繁殖期5~7月,满窝卵4~7枚,以4枚者较普遍。卵淡青色至淡粉红色,上具淡灰蓝及暗褐色斑点,在钝端较集中。卵重3.0~3.8g,日产1卵。孵卵由雌鸟担任,孵化期13~15天。雌鸟在孵卵时,雄鸟担任警戒并常衔虫饲喂雌鸟。由两性共同育雏,平均每小时喂雏17~24次。雏鸟留巢期13~15天。破壳雏重约2g,5日龄时睁眼,离巢前体重24.5~26.7g。

 

保护措施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