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寿带鸟

寿带鸟

时间:2015-1-23 18:03|查看:1752|评论:0|字体: 繁体

寿带鸟

 

寿带鸟(学名:Terpsiphone paradisi)为鹟科寿带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特征

 

雄鸟体长30厘米,成年雄鸟的头、颈和羽冠具有深蓝辉光,身体其余部分为白色,具黑色羽干纹。中央两根羽尾长达身躯的四五倍,形似绶带。成年雌鸟羽冠比雄鸟短,尾羽也短,头、颈和羽冠黑色具有蓝色辉光,其余羽色为赭色。

 

寿带鸟

 

亚种

 

寿带鸟普通亚种(学名:Terpsiphone paradisi ince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东、西至陕西、甘肃、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上海。

 

寿带鸟滇南亚种(学名:Terpsiphone paradisi indochin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贵州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柬埔寨。

 

寿带鸟滇西亚种(学名:Terpsiphone paradisi saturatior)。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不丹。

 

寿带鸟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和次生阔叶林中,也出没于,林缘疏林和竹林,尤其喜欢沟谷和溪流附近的阔叶林。

 

寿带鸟

 

生活习性

 

迁移

 

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广东、广西和香港地越冬。

 

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见3~5只成群。性羞怯,常活动在森林中下层茂密的树枝间,时而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时而在枝间飞翔,或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飞行缓慢,长尾摇曳,如风筝飘带,异常优雅悦目,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常从栖息的树枝上飞到空中捕食昆虫,偶尔亦降落到地上,落地时长尾高举。鸣声高吭、洪亮,鸣叫时羽冠耸立。繁殖期间领域性甚强,一旦有别的鸟侵入,立刻加以驱赶,直到赶走为止。曾经见到一对寿带鸟赶走先于它营巢的山鹡鸽,并将山鹡鸰巢拆毁,用来筑自己的巢。

 

寿带鸟

 

食性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所吃食物种类主要有甲虫、金龟甲、剑蛇、蝉、粉蝶、蛾类幼虫、蝗虫、螽斯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同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

 

寿带鸟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分布于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新加坡,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泰国,土库曼斯坦,越南。

 

旅鸟:朝鲜,马尔代夫。

 

中国分布

 

普通亚种繁殖于华北、华中、华南及东南的大部地区;滇西亚种为冬候鸟见于广东和云南南部及西部;滇南亚种繁殖于云南南部。一般甚常见于低地林,地区性高可至海拔1200米。

 

寿带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多数在5月末6月初开始营巢,在阔叶林中靠近溪流附近的小阔叶树枝杈上和竹上,也在林下幼树枝杈上营巢。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每个巢5~6天即可完成,巢呈倒圆锥形,结构相当精致,巢外壁以植物花序、苔藓、羽毛、棉花和蛛网编织而成,内壁由细草根、草叶、草茎、树皮纤维和苔藓构成。距地高1~2.5m。巢的大小据在长白山测量的4巢,外径7~9cm,内径6~6.8cm,深3.3~3.5cm,高6~8.3cm。每窝产卵2~4枚,卵为椭圆形或梨形,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的为乳白色或灰黄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有的为驼灰色、具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1~25mm×15~19mm, 重2~2.5g。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在雌鸟离巢期向亦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15±1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1~12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

 

寿带鸟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寿带鸟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