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活动正在导致三分之一的珊瑚虫、三分之一的鲨鱼、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五分之一的爬行动物和六分之一的鸟类走向灭绝。
《纽约客》 环境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本报记者 纪文君
进入3月,一本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寂静的春天》”的畅销书—《大灭绝时代》(第六次大灭绝),欧美最热门的环保话题力作将被推出。
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是一位出生于1961年的美国记者和作家,自担任《纽约客》杂志的环境观察员和评论员以来,一直致力于环境研究,曾因2006年出版的《灾异手记:人类、自然和气候变化》而备受瞩目。书中,她曾对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做了观察,同时对调查数据加以援引,用数字为读者敲响了关注自然动态的警钟。
而这一次,这位环境观察者在书中写下的不仅仅是数据,还有更多鲜活的动物和故事。她将近年走访全球生态现场的观察所得,结合300年科学新知与旧闻,为人类画出世界的轮廓—过去的5亿年中,地球经历了五次物种灭亡,其中在6600万年前,由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恐龙灭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不少科学家认为,地球正在酝酿着第六次大灭绝。只不过,这次可能引发灾难的小行星,正是人类自己。科尔伯特说:“人类加速发展,改变了社会、气候、海洋等一切资源,我并不是想去探讨怎么做能让你成为好人,或者坏人,我只是专注于改变。”
大约6600万年前的一天,一颗小行星以每小时4.5万英里的速度撞向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海床。撞击产生的能量比全世界所有核武器加起来的能量,还要大1500倍,由此产生的高温和水蒸气将地球变成了一颗生灵涂炭的星球,没有受到土壤、岩石和深水保护的生物全部死亡……结果我们都应该清楚,正是那颗小行星让恐龙灭绝,包括地球四分之三的生物。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在书中介绍:最早人们并没有“生物灭绝”这一概念。直到18世纪,不少自然学家在研究自然史后认为,生物只会在很长时间内缓慢地灭绝。这种观点跟达尔文的进化论一致:物种会灭绝,但是非常缓慢,在其竞争对手对环境适应得更成功时,它们才会灭绝。但路易斯和瓦尔特·阿尔瓦雷茨父子提出,小行星的撞击急遽地改变了地球的环境,当动物们突然要面对它们在进化史上没遇到过的环境时,缓慢的适应就没有意义了。
过去的5亿年间,随着环境急剧变化和物种多样进化,地球已经经历了五次大灭绝,而这五次都是由于环境变动而引起。科学家在监控,企图用观测和数据来预测第六次大灭绝将会在何时出现,预计这次灭绝将会是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让恐龙消失后的最为惨烈的一场灭绝。
对此,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在《大灭绝时代》一书中表示:人类的活动正在导致三分之一的珊瑚虫、三分之一的鲨鱼、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五分之一的爬行动物和六分之一的鸟类走向灭绝。
概念
“生物灭绝”直到18世纪才被提出
在雨林里寻觅一种即将灭绝的金色青蛙、穿越亚马逊从林探索生物多样性、在全球最美的潜水圣地大堡礁考察珊瑚和水质……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为了研究物种灭绝进行了大量考察活动,在外人看起来似乎很有趣,但对她而言,大多时候,都要面对极度恶劣的环境,并学会经历任何场合。
巴拿马金蛙是一种极危物种,是一种被科尔伯特形容为“纽约出租车那种黄色”的蟾蜍。作为巴拿马的特有物种,其在被发现后,已将近灭绝了,故急需进行保育。科尔伯特将这种青蛙作为书的第一章,他们在雨林中寻觅这种金蛙时,她不得不想办法在一个“像棺材一样的吊床”上睡觉。而当她身处全球潜水胜地、澳大利亚的大堡礁进行考察时,她和研究团队在离外堡礁50英里的一座小珊瑚礁形成的岛上,一面感叹慑人的美景,一面将思绪拉回工作—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不断对海水进行采样,为逐渐减少的珊瑚礁和不断酸化的海水敲警钟,“过去的30年间,大堡礁大约有50%的珊瑚礁岩层已经消失,今后的20—50年后,它可能不复存在。”
书的最后一章名为“长了羽毛的东西—智人”,借用了艾米莉·迪金森的那首诗:“希望是长着翅膀的鸟儿,栖居在人们的灵魂之中,吟唱着没有歌词的曲调,永无止息……我已在最荒凉的陆地上,听到过它的歌唱,也在最陌生的海洋中听到,但它纵然身处绝境,也不向我索取分毫。”
在夏威夷,有一种珍稀的乌鸦,它们目前在地球上仅存百余只。为了帮助这种乌鸦繁殖,他们需要让一只雄性乌鸦交配以得到遗传物质,但是它一直拒绝交配,所以一位女性工作人员花了很长的时间抚摸它,希望能借此激起这只雄鸟的欲望,但最终却没能成功。寻找青蛙,爱抚乌鸦,给苏门答腊犀牛做超声波,科尔伯特解释:“我们愿意花精力这么做是因为失去一个物种会令人心痛”,她在采访中表示,“如果不对它们加以关注,这也许是我们能看到某些物种的最后一个世纪。”
睡“棺材一样的吊床”
考察
“此前的五次大灭绝都是由自然环境引起的,但如今的大部分因素却都在我们人类自己身上”,为了帮助濒临灭绝的生物,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与研究人员尽其所能进行了各种努力。有一种大型蝾螈,长得很丑,像恐怖片中的动物。美国布朗克斯动物园帮助它们繁衍后代,然后在纽约州放归自然。
而这家动物园还有一个项目是,拯救大西洋岛屿上的一种鸟—苏拉冢雉,由于它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所致,它们的习惯是要把自己产出的蛋放在火山灰中孵化—它们把蛋埋起来,借助当地火山活动产生的热量给蛋保温。为了还原它们的习性,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制作了一个孵化箱,模仿火山灰引诱苏拉冢雉产蛋,并偷偷将蛋移走孵化,诱使它们继续产蛋。
书中描述了上十种濒临灭绝,并被人类努力营救的动物。伊丽莎白·科尔伯特认为,人类更倾向于先拯救那些与自己有较深情感的动物。有些动物本身很可爱并具有吸引力,以及很高的知名度,它们在情感上会让人难以割舍,往往能得到人类的率先关注和拯救,熊猫就会比某些毛虫或者昆虫类生物更吸引人。在保护大型动物的同时,可能也会间接帮助到小生物,比如我们拯救大熊猫时,会给它提供很大面积的栖息地,这样就有可能同时保护了一些我们甚至不认识的更小的生物。
除了在人工环境帮助濒危动物繁殖,科尔伯特提出,还应该要保护动物的栖息地,以便让更多的动物们们迁徙过去,在那里生存和进化。“如果足够幸运的话,它们或许将能够适应变化后的环境。”科尔伯特认为。
当谈到出版这本书的初衷,科尔伯特表示:“人类加速发展,改变了社会、气候、海洋等一切资源,我并不是想去探讨怎么做是好人,或者坏人,我只是专注于改变。比如我的书中并没有特别针对污染而做表述,但是出版后却从侧面却引发了民众的重视,我只希望看到改变。”
可爱的动物会让人难以割舍
拯救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在安第斯山脉。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