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资讯 保护 摄影 纪录 濒危 名词 组织

呼声:谴责吃野生动物形成道德公序良俗

2017-1-27 19:13

来源:生命时报|2056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ico

谴责吃野生动物的行为,在道德层面形成公序良俗。如果所有国人都有这样的意识,能从自身做起,并逐渐形成社会共识,对吃野生动物者构成舆论压力,能大大减少甚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

ico

野味

  “野味”在一些食客的眼中新鲜又营养,更有人将食用野生动物当作时尚,甚至身份地位的象征。根据新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从1月1日开始,只要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就要被追究法律责任。

  滥食野生动物威胁物种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2013年发布的《北京绿色指南》指出,由于人类的滥捕滥食,中华鲟、果子狸穿山甲、苏眉鱼、高原鱼类、野生鲍鱼等野生动物在很多地区已经濒临灭绝;大鲵(娃娃鱼)、野生海参、野生蛙类、野生鸟类、麂、麝、蛤蚧等物种种群数量急剧衰减。调查发现,国内有53种蛇被端上餐桌;由于人们无节制的食用,亚洲90种淡水龟中有3/4受到威胁……世界自然基金会警告,一旦失去了这些物种,将严重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转。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曾对媒体表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87.7%的野生动物种群由于栖息地缩减、割裂、质量下降、人为活动干扰等原因,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同时,乱捕滥猎滥食、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不仅对野生动物种群构成威胁,也严重损害了国家形象。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也公开指出,当前,一些无知、陋习以及利益诱惑驱使部分人还在非法滥捕滥食保护动物,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几乎所有野生动物都有寄生虫

  “野味”市场的存在,使偷猎野生动物的现象难以杜绝,而食用野生动物并不能带来一些人期望的健康。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之徒甚至投毒猎杀野生动物,给餐馆赚钱。投毒者使用的都是剧毒农药,东北一些地区曾出现过用剧毒的氰化钾毒死野鸡、野兔等,然后补上一枪蒙骗消费者的事件,食用这种野生动物对人体危害更大。

  国家预防医学专家、著名公共卫生教授肖斌权曾对媒体公开表示,滥食野生动物完全有可能导致人类被多种毒素感染而患上各种恶疾,有的甚至是绝症。基本上所有的野生动物体内都有寄生虫、激素、细菌和有毒物质,人与动物共生的病种多达100种以上,其中狂犬病、口蹄疫、日本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结核病等15种疾病最常见。在猎捕、运输、饲养、宰杀、储存、加工和食用过程中,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很容易扩散开来。

  由于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和来源不了解,即使是卫生检疫部门也难以检验出其体内的病原体,可以说是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也很难采取预防措施。有案例显示,有人吃早獭肉感染了鼠疫;喝了蛇血、蛇胆混合的酒后患了鞭节蛇虫病;吃涮鼠肉和狗肉后感染了旋毛虫病等。

  食用野生动物将触犯法律

  人们对野生动物有强烈的需求,专家们表示,一是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人不满足于寻常食物,吃“野味”也是一种虚荣心的体现;另一方面,人们对食品安全缺乏安全感,认为“野味”天然安全。

  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系副教授、生态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朝霞表示,2016年7月2日,新《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通过,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30条明确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或者使用没有合法来源证明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禁止为食用非法购买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根据新《野保法》第49条的规定,如果食用野生动物,轻则要承担行政法律责任,被没收所购买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并被处该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重则构成犯罪,要承担刑事法律责任,因食用而购买野生动物的可以追究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广东省和深圳市等地区也专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认为,首先要设法管住源头,有了立法之后还必须加强执法监管。他建议,设立鼓励群众举报捕杀、食用野生动物行为的相关制度,有助于从根本上杜绝非法捕食野生动物的野蛮行径。

  其次,扭转人们的饮食观念。于海表示,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有人相信食用野生动物可以增加营养、“滋补壮阳”。加上其稀缺性,吃野味显得有面子,这在过去官员公款吃喝的饭桌上尤其明显。要改善饮食陋习,除了相关部门、媒体科普外,个人也要提升健康和环保意识,了解食用野生动物并未能带来人们认为“滋补”健康的作用,反而会有患病风险。

  最后,谴责吃野生动物的行为,在道德层面形成公序良俗。“吃野生动物不仅没有道德,在社会上也不是件体面的事”,于海教授说,如果所有国人都有这样的意识,能从自身做起,并逐渐形成社会共识,对吃野生动物者构成舆论压力,能大大减少甚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

  (本报记者班亚、本报特约记者金海燕)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西藏千途旅游 行者物语网旗下品牌
  • 野味 野生动物 道德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