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一类动物,其实就是在同时保护了很多跟它相处在同一栖息地内的其它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自己。保护它们其实要从先认识它们开始,比如它们的生活特性、活动轨迹等,只有这样才能不误解它们,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
在城市里,有一些动物们正在为如何让人类“了解”自己而苦恼。比如与人类共存的鼩,尤其在华东、华南地区常见。夜间时分,倘若你听到清脆而急促的“叽叽”声,或许就是它发出来的,只是这类形极似鼠、吻部细尖的野生动物,却总是承受着鼠的命运而被嫌恶——事实上,区别于老鼠,它们属于有益于农作物的食虫类动物,食物通常以蟑螂、蚯蚓、苍蝇等为主。“现在正是臭鼩的两个繁殖季节(4-6月和8-10月)的间隔期,在繁殖季,你有可能会看到一串一串的臭鼩,妈妈领着三五个小崽子拉火车,可惜它们太容易被当成老鼠误杀了,一棍子下去之前,大部分人并不会在意它并没有长着啮齿目招牌的长门齿。”科普博主瘦驼形容。
拥有类似命运的还有各类飞蛾。叶智钊是一名飞蛾爱好者,两年来,他与好友一同持续自发进行对广州飞蛾种类分类以及监测工作,如今已在广州记录到1000多种飞蛾。他告诉记者,广州实际上一共有2500多钟蛾子,而每一类飞蛾都有着不同的“寄主”。
“过去大家都更爱蝴蝶,觉得飞蛾丑陋,扰人,甚至还有人误以为飞蛾有毒等。但其实飞蛾是比蝴蝶更合适的环境指标物种,因为绝大多数飞蛾只取食一种特定的植物,这意味着飞蛾种类越多、数量越多,间接反映当地植被情况越良好。并且部分飞蛾对气候变化也时分敏感,因此它们也能直接反映出城市环境程度的变化趋势。”5月的一个晚上,广州动物园的门口的科普活动中就有专家进行科普,讲述“飞蛾”的委屈。
“城市野生动物对生态系统非常重要,其实它是跟每个人都有关系,但是大家对它们的了解又非常少,它们的生存环境需求能够涵盖许多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需求。保护一类动物,其实就是在同时保护了很多跟它相处在同一栖息地内的其它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自己。”叶智钊说:“因此保护它们其实要从先认识它们开始,比如它们的生活特性、活动轨迹等,只有这样才能不误解它们,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