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鸭
花脸鸭
花脸鸭(学名:Anas formosa)为鸭科鸭属的鸟类,俗名黄尖鸭、黑眶鸭、元鸭、晃鸭、王鸭、巴鸭、眼镜鸭。分布于西伯利亚、日本、印度、以及中国东部(包括东北、华北、自山东南抵云南、广东、海南岛、台湾岛)等地区,一般生活于内陆河川以及湖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
外形特征
花脸鸭,俗名:巴鸭、黑眶鸭、黄尖鸭、晃鸭、王鸭、眼镜鸭、元鸭,全长约42cm。雄鸟胸、腹部白色。背部褐色,肩羽甚长。尾下覆羽黑褐色,飞翔时金属铜绿色翼镜明显。头顶色深,头顶至后枕黑褐色,脸部亮绿色,与黄、黑等色构成花斑状,纹理分明的亮绿色脸部具特征性黄色月牙形斑块。多斑点的胸部染棕色,两胁具鳞状纹似绿翅鸭。肩羽形长,中心黑而上缘白。翼镜铜绿色,臀部黑色。虹膜褐色;嘴灰色;脚灰色。
雌鸟背部暗褐色,嘴基内侧有白色圆斑,尾下覆羽白色。似白眉鸭及绿翅鸭,但体略大且嘴基有白点;脸侧有白色月牙形斑块。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中国为东北及华北为罕见冬候鸟,自山东,南抵云南、广东及海南岛为冬候鸟。
花脸鸭
生活习性
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喜结大群并常与其他种混群。取食于水面及稻田。栖于湖泊、河口地带。活动多选择在水边沼泽地区的野草丛间。白天常小群活动于江河、湖泊中,夜晚则到田野或水边浅水处觅食,主要以轮叶藻、柳叶藻、菱角、水草等各类水生植物的芽、嫩叶、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常到收获后的农田觅食散落的稻谷和草子,也吃螺、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黄昏和晚上。觅食地多在水边和附近原野和农田。
生长繁殖
主要繁殖在西伯利亚,到达繁殖地时对已形成,或许是在越冬期间或在春季迁徙的路上形成的对,繁殖期6~7月,通常到达繁殖地后不久立即开始营巢,营巢于柳丛或灌木丛下地上和草丛中,也营巢于小树林内水塘边地上和开阔的冻原带苔原上。巢系地上挖出的凹坑,内垫以干芦苇、干草和苔藓,孵化开始后雌鸟再从自己身上拔下绒羽垫于巢内。每窝产卵6~10枚,卵淡绿灰色。大小为46.2-47.7mm×33.7-35.7mm,平均47.1mm×34.4mm。孵化时间21至25天。幼鸟49天离巢,通常由雌鸭单独孵化,孵化后依然由雌鸭照顾,小鸭跟随雌鸭身后觅食。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迁徙情况
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从中国南方越冬地开始往北迁徙,3月中旬至3月末到达中国华北和东北一带,4月末几乎全部离开中国,春季迁徙期长达1个多月之久。秋季于9月中旬进入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大量迁徙出现在10月中下旬,也有迟至11月初还停留在中国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整个秋季迁徙期亦持续近2个月之久。迁徙时常集成数十、数百只,甚至多达千余只的大群。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