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鼠蛇
滑鼠蛇
滑鼠蛇(学名:Ptyas mucosus)又称华鼠蛇、水南蛇、水律蛇、菜蛇、南蛇、华锦蛇,是游蛇科鼠蛇属的一种无毒蛇。广泛生活于平原和山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特征
滑鼠蛇长达2米多;背面黄褐色,后部有不规则黑色的横斑;头部为黑褐色,黑色唇鳞缝;黄白色腹面,腹鳞后缘两侧为黑色。
滑鼠蛇,在我国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水绿蛇、乌肉蛇、草锦蛇、长标蛇、水律蛇(广东)、山蛇(福建泉州、晋江)、乌歪(德宏)、水南蛇、长柱蛇、黄闺蛇、锦蛇、南蛇、黄土蛇、黄缎蛇。
滑鼠蛇是中国所产无毒蛇中的较大者,成蛇体长而粗大,一般在1500mm以上,有的可达2000mm左右。蛇身背面黄褐色,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纹,横斑至尾部形成网纹;腹面前段红棕色,后部淡黄色。头部黑褐色,唇鳞淡灰色,腹面黄白色,腹鳞后缘色黑,身体前段、后段及尾部的腹鳞黑色,后缘更为明显。颊鳞一般3片,背鳞一般19一17一14行,腹鳞185以上。头较长,眼大而圆,瞳孔圆形;狭部略内凹;狭鳞一般3枚;半阴茎不分叉,圆柱形。颊鳞3或4、眼少2或5,与其他蛇易于区别。背鳞颈部19行,体中部17行,肛前14行;腹鳞189~193行,尾下鳞100~118对。背面黄褐色,在体后有黑色网纹或横条纹;腹面黄白色,腹鳞及尾下鳞的后缘为黑色,有时呈黄白色。
分布
广泛生活于平原和山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南、西南各省,台湾和越南、泰国等地也有分布,是一种比较大型的蛇类。滑鼠蛇嗜吃鼠类,在广东农村有人人工放养以驱灭农田害鼠,除了鼠类,滑鼠蛇亦会捕食其他蛇类作为食物。
习性
滑鼠蛇虽然食物范围较广,但均是肉食性的,而且根本不吃死去的动物尸体,仅仅只吃自己捕杀的猎物。
滑鼠蛇擅长游泳,往往可在河流或湖泊里发现它们。它们也会捕食鱼类,但鼠类还是它们最爱的猎物。
温度是对滑鼠蛇的生理起重要作用的外界因素之一。在过低的环境温度下,滑鼠蛇处于冬眠状态,此时,滑鼠蛇不能捕食任何动物,温度升高,滑鼠蛇开始有捕食活动,但捕食量与温度却没有相关关系。
生长繁殖
滑鼠蛇5~7月产卵,其时雌蛇于灌木丛中的落叶下面作盆状凹,将卵产于其中,随后雌蛇盘于其上保护之。卵数7~15枚,卵径45~50 mm×25~30 mm,50~70天孵化。根据统计滑鼠蛇母蛇在公母比例中占51.9%,受精卵占产卵数的92%,孵化率占受精卵数的65.2%,自然成活率可达30%,每条成年母蛇每年产卵12枚。
鳞型
保护级别
滑鼠蛇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经被列为中国动物红皮书中的濒危物种,同时也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动物。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