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蟾蜍
中华蟾蜍
中华蟾蜍(学名:BUFO gargarizans)为蟾蜍科蟾蜍属的两栖动物,俗名癞肚子、癞疙疱、癞蛤蟆。分布于中国的河北、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一般生活于阴湿的草丛中、土洞里以及砖石下等。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 15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浙江舟山群岛。
形态描述
体粗壮,长约10厘米以上,雄者较小。全体皮肤极粗糙,除头顶较平滑外,其余部分,均满布大小不同的圆形瘰疣。头宽大,口阔,吻端圆,吻棱显著。口内无锄骨齿,上下颌亦无齿。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对。眼大而凸出,后方有圆形的鼓膜。头顶部两侧各有大而长的耳后腺。躯体短而宽。在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的黑色纵斑;腹面不光滑,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前肢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掌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趾侧有缘膜,蹼尚发达,内跖突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雄性前肢内侧3指有黑婚垫,无声囊。体长79-120毫米。
生态环境
穴居在泥土中,或栖于石下及草间;栖居草丛、石下或土洞中,黄昏爬出捕食。产卵季节因地而异,卵在管状胶质的卵带内交错排成四行。卵带缠绕在水草上,每只产卵2000-8000粒。成蟾在水底泥土或烂草中冬眠。其蝌蚪喜成群朝同一方向游动。冬季多在水底泥中。白昼潜伏,晚上或雨天外出活动。以捕获蜗牛、蛞蝓、蚂蚁、甲虫与蛾类等动物为食。
亚种
中华蟾蜍指名亚种(学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Cantor于1842年命名。分布于以及中国的河北、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地,常见于阴湿的草丛中、土洞里以及砖石下等。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 15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浙江舟山群岛。
中华蟾蜍华西亚种(学名:Bufo gargarizans andrewsi),Schmidt于1925年命名,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甘肃、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主要生活于草丛间或石下。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 750至 27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丽江。
中华蟾蜍岷山亚种(学名:Bufo gargarizans minshanicus),Stejneger于1926年命名,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甘肃、宁夏、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甘肃卓尼、四川岷山。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