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龙族裔:探秘世界最大蜥蜴科莫多龙

  • 6333人参与
  • |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 |
  • 分享到:
loading...

图集简介:

要想抓一条龙,请遵循以下步骤:先杀一头羊,把肉切好;叫上几个精壮的伙伴,扛三个3米长的钢铁捕兽笼,把羊肉装袋拎上。接着你得翻越好几公里山路,走得膝盖生疼。

相关图集推荐:

    图注:退潮后的林加岛上,一条科莫多龙挂着涎液在昂首阔步。它能分泌带毒的唾液,却一般是通过撕咬来杀死猎物——若猎物被咬伤后逃跑,则会死于伤口感染。     要想抓一条龙,请遵循以下步骤:先杀一头羊,把肉切好;叫上几个精壮的伙伴,扛三个3米长的钢铁捕兽笼,把羊肉装袋拎上。接着你得翻越好几公里山路,走得膝盖生疼。三十多摄氏度的高温下,你俨然成了蒸笼里的饺子——但你顾不上擦汗,开始放置第一个捕兽笼,装入大堆生肉作诱饵,还要挂几袋在树上以便肉香散播出去。继续跋涉几公里,再放一个笼子;再前进五六公里,重复以上动作。回到营地后,打一桶冷水,兜头浇下——暑热顿消,可以去睡觉了。接下来两天里,早上和下午都挨个检查捕兽笼。它们很可能是空的,但够好运的话,你走近的时候,将看到里面关着这样一个家伙:世界最大的蜥蜴、长相阴鹜的巨兽——科莫多龙。     图注:科莫多国家公园的林加岛上,一条雌性科莫多龙正在品尝空气的味道。它舌头上细长的分叉能捕捉到猎物或腐尸的气味,传达至口中的感觉器官,引导它朝气味最浓的地方爬去。     发明这套方法的可不是传说中的恶龙捕手。他名叫克劳迪奥·乔菲,已年近五十,是一名生物学家兼佛罗伦萨大学讲师。他1994年来到印度尼西亚完成关于科莫多龙遗传学的博士研究,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些“活化石”,并为之深深着迷。其他科学家则对这种动物兴趣一般。“我希望能有一个研究科莫多龙的组织,”他回忆说:“它们和老虎一样威风凛凛,和猩猩一样有趣,却无人问津。这块领域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图注:一条成年科莫多龙在科莫多村外溜达。岛上的国家公园保护区内也有平民居住,人与野生动物生活区域的界线非常模糊,因此与这些大蜥蜴的遭遇在所难免,但多数情况不会造成伤害。     因此,乔菲把研究范围从遗传学扩展到科莫多龙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默默坚守着,与来自印尼和澳大利亚的顶尖科学家合作,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关于科莫多龙的知识,同时也为改善它们当下的生存环境而努力。这些“龙族”虽能长到3米长、将近90公斤重,但仍无力招架那些让太多动物深受其害的现代问题,比如栖息地丧失和气候变化。     当然,科莫多龙所属的巨蜥科动物曾经历多轮变迁而不灭。科莫多龙这个物种约于500万年前进化出来,但其分类学上层的巨蜥属在约4000万年前就已出现,它们的祖先恐龙则生活于2亿年前。     科莫多龙(又称科莫多巨蜥)沿袭了蜥蜴的生活方式——喜欢晒太阳,既捕猎又食腐,生蛋、护蛋,却在孵出幼兽后撒手不管。它们能活30到50年,多数时间里形单影只。同时,它们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很窄:只有东南亚的几座小岛,都属于印度尼西亚群岛。这些从海中耸起的火山岛地势崎岖,生长着棕榈稀树草原,高海拔处是一圈圈树林。一年中大多数时候,科莫多龙的栖息地保持着和它们肤色相近的土褐色,只有季风到来时会有短暂的绿意。     关于这种不寻常的蜥蜴,最早的记载应该是烙在这一地区古代地图上的三个字——“龙出没”,最先见到它的人肯定还想在后边加一个“请注意!”科莫多龙是老练的猎手,短距离冲刺速度可达每小时19公里。它们伏击猎物,撕开其柔软部位——通常是肚子,抑或折断猎物的腿。此外还有一项后备技能——它们滴下带毒的唾液,能防止血液凝固,因此被咬过的猎物会很快流血而死;即便负伤逃走,无法结痂的伤口也很可能引入病菌,导致感染。不管怎样,猎物几乎必死无疑;而科莫多龙可以很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