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物语网

标题: 藏历 [打印本页]

作者: 北风    时间: 2011-12-13 14:07     标题: 藏历

藏历 - 2.jpg

五行算法图,此图主要展示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具体推算等法。


       藏族天文历算之学是世代居住、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在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环境下,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断观察日月星辰、冷暖气候等天象和四时节气、动植物生长变化等大自然现象,总结和积累实践经验并吸收周边汉地和古印度的天文历算学说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研究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运行和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科学。它属于藏族传统文化大小十明(学科)中小五明之一,藏语叫“孜”即“算明”。简单地说,藏族的天文历算是通过对宇宙中星体的运转以及对季节变化的各种数据进行计算,并参照一些物候,分别判断出一岁中的年月日时,预推各种星体的运行规律及位置来了解气候变化、事物发展的善恶,以帮助群众在生活和生产中避恶扬善的一门独特的学科。它总结了上观天文,下查地理的各种经验,并不断地完善,是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与自然进行交流的智慧结晶。


       整个图案主体从内至外有四个环形色带,分别为黄、蓝、红和绿色,依次代表“四大”中的土、木、风、火,余下的空白代表“空”。图的中心部位是佛教认为的世界中心须弥山,黄色的四周分别为南瞻部洲等四大洲,蓝色环形代是日月星运行的轨道,即“郭拉”。


藏历 - 1.jpg

藏历的内容


       天文历算学在藏族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应用范围很广,如授时、编制历法、测定方位等。其内容不仅仅是探讨天体运行和大自然变化的规律,而且还探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季节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学习者有兼学医、算的传统,至今西藏天文历算研究所还隶属藏医院领导)。藏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气象预报。藏族古代就发明了许多气象预测方法,如通过观察植物、动物、河水、星体、冰床、云的颜色和形状、风的方向等来判断气象变化;通过对狐日、鸟日、正日、觜日、两至日、室壁日、白胶日等期间天气状况的观察和分析,结合狮座图、乌龟图以及五星运动值等预测来年天气状况,诸如有无雪灾、冰雹、霜露、旱涝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又根据野鸭、杜鹃鸟、戴胜鸟、大雁、乌鸦、燕子等候鸟的季节性活动时间来安排西藏各地的早、中、晚播等农事事宜等等。这种方法至今仍然广泛使用于广大的农村牧区。


此外,藏历还包括五行、七曜、八卦、九宫、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六十周年、春牛芒神、韵律占、身命气云、堪舆风水等等依附的内容。


藏历的起源


藏历有三个来源:一是藏族固有的物候历;二是从印度引进的时轮历;三是从汉地引进的时宪历。另外还有从汉族引进的“五行算”和从印度引进的“占音术”。


从有关文献史料及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藏族已经拥有历法。从上古藏族物候历中观察,吐蕃统一高原之前各地主要流行的历法有阴历成分也有阳历成分。在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之前,在藏族世代居住的地方—青藏高原上虽然还没有相对统一的文字,但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69年藏族第一个赞普即聂赤赞普即位时,当时西藏大地上便出现了十二位有智慧的苯教徒,其中就有专门从事“资益医药”的医者和“卜卦占算”的算者,说明当时便有专业从事藏医和历算的人员,也说明当时就有相对系统的历法。


大约是公元前100年,在赞普布德公嘉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藏族在能够冶炼出银、铜、铁的同时,天文历算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此间出现的《山南雅拉香波纺织老妇人之月算》,其内容基本上是按日月天象以计时的阳历,其中提到的“七天”(7天为一周)计时段对藏族天文历算非常重要,也是藏族历法中最重要的数据。在内地上古时代,古人就以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为七曜,亦作七耀。东晋范宁《梁传序》中就有七曜为之“盈宿”的记载。敦煌发现的藏文卷中,七曜的名称是藏族至今通用的藏文名称,依次是: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用七曜记月。雅拉香波纺织老妇人讲的“七天算法”的阳历与敦煌藏文卷中的“七曜月”极其相似:一个用数计,一个以曜名。除阴历之外,当时还有阳历推算法,《象雄老人口算法》就是比较典型的阳历,一年共计365天,虽然它还处在自然历阶段,但在当时来讲有其相对先进的一面。


吐蕃时期的发展


到公元6世纪前后,西藏已经有了相对自然和准确的历法。有关史料是这样记载的:“其四时,以麦熟为岁首。”等等。现在,从民间流传的天文历算知识,以及残存的极珍贵的文献(如巴黎图书馆藏的敦煌藏文卷P.T.76、1、82、83、85和P.T.55的80、中国)中溯源,也能窥出吐蕃历法之一斑。藏族天文历算者和民间有此知识者,均肯定这样的数字:一个是7分,一个是4个定点。这应该在吐蕃历法中就已定型。正由于记月时的4个7,引出了以后藏族历法中独一无二的闰日和差日;用4分点法分出运算太阳时的四点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按高原气候变化分为四季。若依照苯教传统说法,在吐蕃时代已有琼丹纪60周年的推算方法。这些都说明,吐蕃时代藏族历法已比较完备了。但由于当时的整个古西藏是属于苯教文化统治时期,所有历算知识及实践都以苯教文化作为理论及指导,后来随着弘佛灭苯,许多苯教大算者受到迫害,苯教经典大量被毁,保存在苯教文化中的吐蕃古代天文历算知识因而失传,现代人已很难通晓当时的历法了。


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建立后,统一了文字,确立了法典,采取了大兴佛教、振兴藏医和历算等一系列政策。从内地,以及当时的印度、大食等邻近国家吸收了先进的医学和历算学内容,充实到西藏的天文历算中来,从而使藏医学和天文历算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藏医鼻祖宇妥•云丹贡布成名以后,编写了藏医经典名著《四部医典》等诸多藏医典籍和《历算山尘论》等历算学著作,培养了众多的藏医历算人才,著名的有“藏医九圣”和“历算七贤”等人,他们在那个时期为发展西藏的医药历算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此时期,从汉地引进生肖、五行推算法等知识,在结合古老的自然阴历、自然阳历及七曜历基础上,发展为独特的阴阳合历历法。据《青史》记载:朗日松赞时期,从汉地传入医学和算明。尤其是藏历铁牛年(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时随带着许多天文历法的经典,与此同时,将四名藏族青年派往长安求学,学习了《九部续》、《三部释解》等算学经典,并译成藏文,对吐蕃的天文历算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西藏传播最广的有:五行计算法、十二生属记年法、八寿六十、八卦九宫、二十四个节气、牛算等等。


藏历 - 1.jpg

天空星曜之轨道图


时轮经


11世纪从印度传入《时轮经》历法,同一时期的波斯的班智达达互贡布入藏,著名译师卓希绕扎同他合作翻译了《时轮续文释解》。翻译 《时轮释解》的时间恰逢火兔年,故印度的“绕琼”之推算法开始传播,并取代了西藏原有的“琼日”推算法,延续使用至今。“绕琼”的推算法是以铁、木、 水、火、土(加以阴阳区别)与十二地支相配合,六十年一轮,即为一绕琼。如第一绕琼的第一年(1027年)为阴火兔年,到现在已传为第十六绕琼了。这一推算法与农历相似。


《时轮经》传入吐蕃以后.虽然藏地仍有多种多样的纪年、年首设置及闰月设置方法在流传,但藏族天文历法的计算基本是依据时轮历的。由于藏传时轮历既有藏族古老历法的基础,又从汉族地区不断吸收有用的内容予以调整和完善,所以它在时轮历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1687年,著名的大学者第司桑结嘉措对西藏的天文历算做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吸收了汉族和印度历算的合理部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创造性地编著了《白疏璃》一书。该书分别叙述了编定历书的规模、项目和内容,并逐月绘出固定的表格模式,对西藏的天文历算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藏历 - 2.jpg

文殊金轮

藏历的完善


历书是历法思想的集中体现,天文历法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会出现历书。据有关苯教文化的传说及记载来推断,在吐蕃时期藏族就可能已有历书产生了,只是目前尚无文献资料证实。现有史可证的藏族历书,最早出现在13世纪(元朝),到19世纪,藏族历书的编定已经趋于完善。从现有文献来看,藏族历书的产生完善有这样一些过程:


11世纪,山南敏竹林寺天文历算学校成立,并开始出版著名的《敏竹林历书》。


1206年,西藏第一本完整的历书问世,名为《萨迦历书》。此历书的内容包括气候、季节变化以及各种事态善恶的日期等等,为农牧民的生活、生产和出行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1425年,粗浦•嘉央傲色著《粗浦历书》。


1916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在拉萨创立了医算院(即“门孜康”),颁布了以《敏竹林历书》为蓝本的《门孜康历书》,每年以木刻版印制后向全藏发行。


西藏和平解放后,自治区藏医院下设了藏历编辑室,负责编历工作。1978年,藏历编辑室升格为天文历算研究所,并于1981年成立了西藏天文历算学会,开展天文历算研究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此后,大部分地区藏医院中建有天文历算研究室,并出版发行各具地方特色的藏历历书。据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银巴所长介绍,现在每年出版发行的藏历历书数量达到了10万多册,是除了藏文教科书以外发行量最大的藏文书,并远销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和我国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省的藏区。


从1993年起,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利用天文历算学原理做出的每日天气预报开始在西藏电视台和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中播出,受到西藏各界人士的欢迎,也达到了较高的准确率。


藏历 - 1.jpg


藏族独特的天文历法体系,不仅能较准确推算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还可根据物候、星辰等现象和数据预报西藏地区天气和地震等情况,如天气预报方面就有短期(一天)、中期(一季)和长期(从当年到次年),这些都是在广大藏族人民创造的基础上,又不断地沿用、吸收和借鉴来自印度、内地及其他地区的天文知识,而逐渐发展形成为现在的规模和系统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藏历的特征之一是,由于藏地地域广阔,各地观察天文的方法、条件以及传说等都有所不同,所以也就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谚语,而藏历都尽可能地将这些谚语收入自己的历书中,丰富了藏历的内容。比如:观察禽鸟和植物是珞、门法,观察星与风雪是羌塘法,观察日月运行是苯象法,观察山湖牲畜是岗卓法等。


藏历在节气与季节划分上,不是采用简单的岁月平分法,而是依“日宿”(即太阳所在位置)定点进行推算,进而将数据与藏族地区各类鸟兽草木变化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定节气和划分季节。因此,藏历虽然也有与现在通行历法春、夏、秋、冬四季划分的传统,但同时又根据高原变化莫测的气候形成了独特的六季划分法,即:春、后春、夏、秋、冬、后冬。这种划分方法,符合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域的气候特点。从整体观察,整个藏区冬季最长,春季次之,秋季再次之,夏季最短;部分高寒地区,甚至无夏季,春、秋季连接在一起。由于同样的原因,源于汉族农历中的24节气,在藏历中,适用的只是春分、秋分、冬至、夏至4个反映季节变化的节气,而其他表示黄河中、下游季节变化、降水量和冷暖程度的节气在西藏地区没有实际作用。


藏传时轮历的计算方法也很独特。其计算时间的单位有7个:息(呼吸顷),6息为一分(漏分),60分为一刻(漏刻),60刻为一日,30日为一月,12个月为一年。其中“息”的测计方法为健康的壮年男子一呼一吸所需的时间,约等于一个太阳日的1/21600;一刻相当于24分钟。它测定每个太阴月为29.53058太阳日,但又规定每个太阴月为30个整太阴日。为了相应地配合太阳日与太阴日之间的日序,便出现了“闰日和差日”,月的大小就依据同日和差日来解决。有差日无闰日或差日多于闰日的月份为小月,每月29天;闰差相抵或无闰日无差日的月份为大月,每月30天。时轮历还有3种年、月、日,各有太阳、太阴、宫的名称,其比例关系是:1太阳年=12太阳月=360太阳日


1太阴年=12太阴月=360太阴日


1宫年=12宫月=360宫日


65宫日=67太阴日


64太阴日=63太阳日


藏历中不仅有七曜,还有两个假想的天体,即罗目候、劫火(罗目候尾),再加长尾彗星。它们也称为“曜”,共为“10曜”。五星的各个周期同现代科学测出的数据相同或近似。时轮历中视罗目候与其他天体一样,有自己的运行周期,不同的是只有数而无“象”,是个“隐曜”。它的运动周期为30个太阴月,合计6792.04太阳日,已相当精确(今测为6793.460日)。罗目候的方位以黄经表示,以周长27宿相减,所得结果在时轮历中称为“罗目候头”,与之相对的称“罗目候尾”,相当于天文学上的黄白升交点和降交点。藏历中的长尾彗星就是九曜中的计都。


此外,藏历已拥有一套系统的日、月食推算方法,能够判断食限的数值、交食发生的时刻、食延时间、入食方向和食分大小等。这些对于古代天文学来说,已是一种相当先进的方法。


藏历中的各种节气、物候现象,不仅反映了一年四季气候的冷暧变化及各种自然天象,而且还能预测近期或更长时间以后的天气变化。这又是藏历的一大特征。



附件: 1.jpg (2011-12-13 14:07, 93 KB) / 下载次数 414
http://xz.tqiantu.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zMXw4YTMzMmUzOXwxNzMyNzA2OTIyfDB8MA%3D%3D

附件: 1.jpg (2011-12-13 14:05, 84 KB) / 下载次数 420
http://xz.tqiantu.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zMHxiYmQyMWRjNXwxNzMyNzA2OTIyfDB8MA%3D%3D

附件: 2.jpg (2011-12-13 14:05, 62 KB) / 下载次数 404
http://xz.tqiantu.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yOXxkNGNlODNhN3wxNzMyNzA2OTIyfDB8MA%3D%3D

附件: 2.jpg (2011-12-13 14:02, 88 KB) / 下载次数 399
http://xz.tqiantu.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yOHw3Njk2YzAwOXwxNzMyNzA2OTIyfDB8MA%3D%3D

附件: 1.jpg (2011-12-13 14:02, 91 KB) / 下载次数 464
http://xz.tqiantu.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gyN3xiMTNkZTkxOHwxNzMyNzA2OTIyfDB8MA%3D%3D




欢迎光临 行者物语网 (http://xz.tqiantu.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