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物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纪录片vip
查看: 47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部探险第一步,如何做好适应高山环境? [复制链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614
帖子
8304
行者币
1624
在线时间
619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推广链接(赚金币)
发表于 2012-5-26 09:42: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体验行者互动乐趣。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点击登录 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关闭
       神奇的西部高原是那么的令人神往,雪山、草原、美丽的喇嘛庙。可西部的高原多变的气候令许多探险心有畏惧。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有关适应高山环境的知识。

       在高山地区,由于极高的海拔高度而带来的缺氧、低温和大风等给人类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在这种极端环境气象中,人们为了生存与工作必须了解和掌握缺氧、低温和大风等与人类的关系,并逐渐摸索人类如何适应上述极端环境气象条件的规律,从而在这种极端环境气象条件下自由自在地生活与工作。若能如此,人与自然界就成了朋友、知已,可谓“天人合一”了。

  高山地面风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高海拔地区登山活动,除了适应地面风速日变化随高度迅速增加的规律而必须“早出发,早宿营”以外,登山者还必须了解大风与低温同时出现带来的严重危害。

  这里要介绍“风冷效应”和“风冷相当温度”(即“体感温度”)。所谓“风冷效应”是指因为大风而令人们更为寒冷的现象。“风冷相当温度”又叫“体感温度”,即,在相同气温条件下,风速越大,人们身体感觉的气温越低,这种与气象观测气温不相同的人体感觉气温叫“体感温度”。“体感温度”与气象观测温度差别巨大的原因是大风加速人体热量丧失于大气之中。据测定,当气温为摄氏零度时,若风速在2.5米/秒以下,“体感温度”与气温相同;若风速为10米/秒,“体感温度”为摄氏零下12度;风速20米/秒,“体感温度”为摄氏零下18度。若大气温度为摄氏零下15度,风速10米/秒,“体感温度”为摄氏零下30度。等等。一般说来,当“体感温度”低于摄氏零下30度时,登山者极易冻伤。在海拔7000m以上攀登,常常会遇到摄氏零下15度、风速10米/秒的气条件。

       高山缺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说来,缺氧会给世代居住平原的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据高山生理学家统计研究表明,世代居住平原者,初到高山地区,有两个高度的缺氧反应对人们比较重要。一是3000m左右,一是5000m左右。因为在这两个高度上,对于初来高山地区的平原久居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反应,这是其一。其二、若在这两个高度上能逐渐适应缺氧条件,那么,平原久居者在高山地区生活和工作,一般就不存在问题了。

  缺氧反应表现有三种。

       1、轻反应:头痛但不显著, 食欲不太好,进食量比在平原减少30%左右,有两小时以内的失眠。

       2、明显反应:头痛明显,一天中几乎一半多的时间头痛,食欲减少50%左右,恶心并偶尔发生呕吐,失眠时间约达4小时。

       3、重反应:持续性头痛,卧床不起,多次发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进食量减少50%以上,失眠在4小时以上。从统计来看,平原久居者到达海拔3000m左右,重反应者和明显反应者共占10%--20%,轻反应者居多,约占60%--70%,而无反应者也很少,约占10%。经过在海拔高度3000m左右短时适应后,再到达海拔5000m左右高度者,重反应者约占30%,明显反应者约40%,基本上无反应或轻反应者占30%左右。

  感冒是高山反应的催化剂。

       一般说来,在高山地区感冒对人类影响最为严重,尤其是对平原久居者。在高海拔地区感冒发烧,若不及时治疗退烧,往往容易转为肺水肿或肺气肿,重者转为脑水肿,极易丧失生命。高山感冒发烧的表现具有欺骗性,在海拔高度3000—5000m,感冒发烧表现的体温一般比平原感冒发烧的体温低1—2度,极易麻痹患者甚至无高山医学经验的医生,最后酿成巨祸。

  人类对于高山环境的适应 在认识了解高山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影响的基础上,只要我们遵循高山环境变化规律,遵守高山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这一科学事实,顺应自然规律,逐渐地积极适应,便可如鱼得水,自由自在地生活与工作在高山环境中。

  归纳起来,平原久居者到高山环境中生活与工作,至少应注意如下几点:

  a、初到3000m以上,尤其是乘飞机到达者,在前3天内,应注意休息,特别是在第1天,最好卧床休息。

  b、严防感冒发烧,尤其是在海拔5000m以上,一旦有感冒征兆,立刻加大剂量服药,防患于未然。对于初到5000m高度者,在前3天内,千万不要做剧烈活动,这是至关重要的。

  c、循序渐进,积极适应。在基本适应高山环境情况下(不头痛,不恶心呕吐,食欲恢复到自己平常的70%左右),逐日增大活动量,以求得与高山环境的动态平衡。当你能自由地唱完一首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老虎上山”时,你的确已经适应高山环境了。

  d、在高山活动,尽量早出早归,或早出发,早宿营,避免下午大风带来冻伤等事故。

  e、要通过高山地区的河流,必须在当地时间正午前通过,以免下午因冰川融水带来的山洪威胁生命安全。

  f、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在大风低温中活动时,千万注意保护手指、脚趾和鼻子,以免过低的风冷相当温度(体感温度)引起冻伤。


       行者物语户外网 知识普及(http://xz.tqiantu.com
分享到:
行者物语纪录栏目衍生于旅行和大自然保护,弘扬理性、独立思维。
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野生动物在苦难困境中顽强求生,如你想帮助改变点什么,请从这里开始【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614
帖子
8304
行者币
1624
在线时间
619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1
2
发表于 2012-5-26 09:44:41 |只看该作者
       适应极地环境:在极地探险中必须注意安全、防止冻伤或冻死、注意饮食、小心谨慎与自救、防止雪盲等。

  1、注意安全

       a、离开营地外出工作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带足户外用的食品及必须准备(如睡袋、帐篷、炊具等)。

  b、离开营地工作至少要两人同行,在北极还必须携带武器,以防北极熊袭击。两人以上结伴同行的制度可以互相援救或相互通报信息。

  c、在陆架冰或在冰川上行走,必须3~4人用登山结组绳联接起来结组行动,这与高山攀登结组行动一样,用以互相援救。

  d、在冰川或浮冰上选择营地必须极其小心,营地必须建立在没有冰裂缝的坚厚冰面上。建立营地前可用冰镐试探有无冰裂缝,也可以从冰的颜色来判断结冰的厚度:深蓝色者为厚冰,浅色者为薄冰。在营地没有选择好之前,不要轻易解开结组绳。

  e、远离冰裂缝及冰缘地带,避开冰山以及冰川前缘的危险地带。如无急需,不要在浮冰上建立营地。因为海底涌浪会在几分钟内让浮冰破裂,营地坠入大海。

  f、不要在“海豹孔”附近建立营地。所谓海豹孔是指海豹打洞用以在海水和浮冰之间建立安全通道。海豹孔附近的浮冰容易破裂,它对海豹安全,对人就不安全了。

  2、防止冻伤和雪盲

       a、在高山或南极北极地区,出汗后排泄的汗液要及时清除,不要保存在人体的皮肤上,否则容易带来冻伤。凡经过长途攀登或在极地野外长途行军后,往往会出汗;因此,在停止活动后,要保持内衣、鞋袜、手套内的干燥和清洁,才能避免冻伤。晚上在帐篷内睡觉前,脱下鞋袜,擦干足,再穿上干燥的鸭绒手套,这是防止脚趾冻伤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b、鞋袜不要太紧,要便于脱落;当你落水冻伤被救时,不至于失掉下肢。

  c、野外,不要用潮湿的手去摸金属,否则,手和金属会粘在一起,难以脱落;一旦手被金属粘上时,急救办法是立即洒尿增温来挽救;在野外低温条件下,也不要用手去摸汽油或煤油,否则也容易冻伤。

  d、野外,白天必须戴墨镜,以避免冰雪强烈反射和散射光而引起雪盲。当你的眼有疼痛感觉或流泪时,你已经患上雪盲了。雪盲难以治愈。

  3.注意饮食

  a、少喝酒。少量喝一点低度红酒可以暖身,但过多地喝白酒有害无利,轻则易将自己身体热量散失,重则醉酒后带来事故。

  b、适量喝开水,减少吃雪。每人每天至少喝开水1~2升,可以防止并治疗大部分慢性病。过多吃雪会使牙齿和嘴受寒,引起疾病。饮用咖啡不要超过饮水量的三分之一,否则容易使身体脱水。

  c、热饮热食既能增加人体热量,又能帮助消化与人体吸收。

  4、小心与自救

  a、在冰雪上行军时,需要放在冰雪上的各种装备或食品,冰雪尽可能竖着插入雪中或插上旗帜作标记,既避免被凤吹走,又便于寻找。

  b、在行进中,要把必需品(如食物、炊具、睡袋、帐篷、燃料等)分别放置于几个地方,以免因一个人或一辆搬运工具散失而影响全队的行动。

  c、在茫茫冰雪上行走,最好携带卫星定位仪(GPS),以免迷失方向;冰雪携带通讯工具,如报话机等,以便与大本营联系。

  d、如果你落入冰水中,必须保持活动;不要脱掉你身上穿的防寒服装,因为它会帮助你浮在水面而不下沉,同时还有一定的防寒作用;如果你能够爬到冰面上而暂时得不到援助时,一定要站起来活动,否则会冻伤或冻死。


行者物语纪录栏目衍生于旅行和大自然保护,弘扬理性、独立思维。
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野生动物在苦难困境中顽强求生,如你想帮助改变点什么,请从这里开始【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使用道具 举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