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物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纪录片vip
查看: 67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点评] 谈行为哲学与旅途文化 [复制链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3
帖子
1204
行者币
387
在线时间
5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8

最佳新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推广链接(赚金币)
发表于 2012-7-11 15:08: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体验行者互动乐趣。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点击登录 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关闭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它是每个即将或已经踏上旅途的人固守的理由和信条,有人在出发前就已经找到,有人是在“旅途”当中感悟,总的归结起来,自我行程无论是否旗帜鲜明,旅途文化,都值得在一些根结上梳理一番。

       旅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它存在于我们的衣食住行,从某些方面来说,每一个人都在“旅途”这个魔咒中,即便此中支离破碎,也挣脱不得。为更好说明下面的问题,我们先引入一句常言:近朱赤近墨黑。这是说物与环境的关系,我们接下来所要谈的“旅途”也脱离不了当下的环境,从其根本去寻找旅途困惑的成因。

       旅途,个体为寻获内心平和而进行的一种户外有意识行为。这种“平和”是多次元的,它可能是一种休闲式的游玩,也可能是刺激、危险并存的大自然博弈。形式大相径庭,但如果我们从主体内心行为来瞧,却又是一样的——给自己的某种心理爱好(或心理渴望、缺失)寻找一个“突破口”,从这个突破口中找到因当下环境所带给心灵的局限。常规的旅途中,人们习惯性地定义“探险”在层次上更高于“休闲”,在我看来,它们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是平层的。假如主体在旅途意识上的“旗帜”还不够鲜明,那么其探险的行为意义,和休闲方式只是带给个体体验来说,区别在哪呢?

       一段旅程的拉开首先需要的是勇气。人的潜意识会对当前现状保留最大的宽容,哪怕这种现状是支离破碎不那么令人称道的。这种原理就好像一柄插入身体的匕首,试图冒然拔出可能是致命的。大众生活圈子,在既定的家庭、社会环境下,人的意识会慢慢接受当初所排斥的文化现象,慢慢的让它渗入(组成)自己的生活,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都有不情愿的环境因子,人们在此之下会强调一个“安身立命”的生存哲学,于是对脱离既定生活圈子来言,首要不是物质,而是勇气——一种敢于反抗和否定的勇气。

       反抗与否定。在过去的一些时候,周围的人曾指责我“否定”周遭文化,并言之凿凿我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我想这些人还没有搞懂一件事:否定,是创造的前提。试问:是接受和延承腐朽重要,还是否定,继而推陈出新,再创造更具意义?这个问题我想如1+1一样简单。然而也正是在这个简单的式子里,人们的旅途却出现1+1=3、4、5……有人说世界文化需要差异,姹紫嫣红才是春。这样的话题是不适合在论证中出现的,所以下面的问题中,我们不引入、也暂时不考虑这样的态度。回到上述,个体拿出勇气对既定圈子进行否认,走进一种“别开生面”的旅途,体验它所带来的新鲜,带来的满足,却由此忽视掉了一个问题:再创造。

       关于旅途本身就是创造。想来一定有不少朋友这么认为,为何一定要树立一个“再创造”呢?旅途本身不也是一种创造吗?比如当初我心情不好,通过旅途心情变好了,然后回去好好工作,这谁说不是“创造“?这个认识是没有错误的,而且也是很多人所赋予旅途的最大希望;此处不加褒贬。我们这里强调的一种创造力量,是延继“否定”为基础,具有意识能动性参与的新的创造。不然,“否定”就没有意义了不是?我们用这个新定义“再创造”观察一下“探险”和“休闲”的差异:

       1.行为初衷相同。当前旅途/探险活动行为的参与者,都是为了寻找内心的一种“信心”(或荣誉),最终这种信心会反过头重新在当初“否定”的圈子里得以最大化。

       2.行为理念不够鲜明。导致旅途本身的建设性、方向性受到致命干扰和抑挫。

       这样一来,一个简单算术题就在行为上获得不同答案,但它们的最终归宿点是一样的,只是人们不承认。

       至此,我们的旅途还一直走在民俗当中,并没有更上一个台阶。在我的认识里,“旅行者”的行为意识是必须高于民俗形态的,不然就无法走出环境的局限。旅行者通常是指一个个体(或既定的某一少数人),世人在这方面的共识大概是正确的,至少我们还没听说有“旅行群体”的说法。个体脱离民俗,常规上不是一个集体能够做到的。在“旅行者”的路上,“勇气”不过是一个最垫底的因素,个体意识对民俗形态发起挑战、并脱离出来,需要更多坚韧、智慧和奋斗。反之,如人们都成旅行者了,那时,天地恐将是另一局面。由此可进一步推进分析:世人的多数自认为比较纯粹、比较神圣和不可侵犯的旅途,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消遣而已了。从当前蜂拥无思、缺失自律、任性骄纵的一些现状来瞧,这种消遣现象和去酒吧没有两样。

       你是否产生一个共鸣?假如人们不对自我的旅途从最根本上产生审量、反省,旅途文化如何能够更健康,人的群体性意识如何更进一步呢?说到这,就说到一个认识的问题了。在旅途文化及现代社会、甚至人类未来文明中,人文素质不单是从物质上面体现,更多的我想应该着眼人内在的品质,因为这样,“人”才能符合“高智慧”生物在宇宙文明中的定位。汪洋大海是由无数个水滴组成的,人的人文社会形态,则关系到每一个人对自我的反省和求进,这个过程是认真和严肃的。试想,一个社会中的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缺乏平和,以自我价值标榜他人世界观,并由此“执迷不悟”,这样的社会该是多么的可怕。假如你以一个更高的外在文明视角来瞧,这样的社会不单不能令人信服,且令人感觉低俗、进而厌恶——因为它是无序的,人们的目光和信念仅仅局限于眼前三尺之地,为争夺个人虚荣,颠倒是非、杜绝真相,在一片漆黑的夜里让自己的尊荣更可贵。

       回到上述,否定——创造。这是一条直线,因为没有回头,也就充满了风险和未知。这类人的行为理念我想即超出了民俗意识。大多数人安于现状,延承古老意识安身立命,用已知事物辅造自己的命运,于是众生活在一个从二十岁起就已经定型的圈子里,从A——B——C——A。人们大多数的目光只能瞧到A——B的范围,远一点的A——B——C,但随着一日三餐,夜晚做个好梦,第三天就又回到A点了。芸芸众生,竟不自知;我想更可能的是,他们知道,只是缺少改变的动力。这种现象就像吸食了大烟一样令人惧怕。

       生命过于短暂,人们行事总会给自己找一个借口,毕竟,我们的生命历程太短,每个人都不想浪费时间,于是理由和借口,间接辅成我们的命运。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理由,那么一千年以后,那就是你的命运琥珀。人的行为无不以寻求个体与世界的平衡基点,但我们的立意一定要宽,具有一种高度,如此方能卓尔不群。立意的高度,不代表旅途的高度,更不代表人类文明的高度,因为人的文明最基本构成是一个群体——“上帝”个人并不是文明。群体性的生活形态值得批判,但不能否定,民俗意识里应该有更多理性认知,发现和传播更多反省、思考和互助。这让我想起非洲野牛在对抗群狮的时候,它们往往以群体去拯救当中的某个弱者或者陷入狮口的不幸者,这是一个集体意识。保留于动物身上的仅仅是一些天性,而人思考更多,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是,恰恰是因为懂得“思考”而进行愚昧的排斥和斗争。

       浮躁和架空的文化格局赋予每一滴水饱含盐分,自省和求进从每一个成员身上蔓延开来,它杜绝虚伪、侥幸和冒险。面对无限未知,我们的路充满机遇和挑战,抛弃弊端和不良因素是朝更高人文意识进步的必由阶梯。旅途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当它的意识脱离民俗的时候,旅行,或许仅仅是为求真。

       2012-7-11  广东佛山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