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物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纪录片vip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仄格律] 律诗写法 (诗学概要) [复制链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1
帖子
496
行者币
9922
在线时间
11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8
11
发表于 2011-12-7 09:49:37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本章根据张正体之【诗学】,及黄永武之【字句锻炼法】二书所论而增益之。并斟酌补入历来各家,有关作诗用事之立论,以为参考。

用典之功用

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于下:

一: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如李商隐之【有感】诗: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劝君莫强安蛇足,一醆芳醪不得尝。

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二: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如前“命意”章中苏东坡之【仇池石】一诗,即借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难堪。另如【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而强娶为妾,且十分宠爱。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其妻颔首。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流满颊,凄婉欲绝。时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王维诗云:

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显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按:典出【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三: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如:
览古 李商隐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空糊赬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
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诗中“长乐”一词乃指汉之长乐宫。【汉书】平帝纪:“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飞旦尽”;“景阳钟”之典出自【南史】:“齐武帝数游幸,载宫人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鼓漏,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宫人闻声早起妆饰”。“箕山客”一词乃指尧之许由也,【庄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又齧缺遇许由曰:‘子将何之?’曰:‘将逃尧’。又史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将所欲表达之意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故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四: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如: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

典故之种类

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于下:

一: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
“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邻水延福寺早行 陆游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二: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如: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 元遗山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三:翻典--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如: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虽说贾谊,却反其意而用之。又林和靖之【自做寿堂诗】: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然反其意而用之也。【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又如李商隐之【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诗中用万般无奈之口气,“却羡”卞和因献璞玉,而双脚被刖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颜屈膝之意,其实何尝真愿斩足,此亦属翻典之类。
--------------------------------------------------------------------------------

典故之来源

典故之来源有四:一为譬喻,二为成辞,三为史事,四比古人。详细介绍于下:

一:譬喻--所谓譬喻,即是将以前之人、地、事、物作为当今之比况。其中又可分为以事喻事,以事喻人,以人喻事,以人喻人,以物喻人等五种情形。如:

别房太尉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诗中“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之句,系引晋代谢安与其侄谢玄相对下棋,及春秋时代吴大夫季札挂剑之故事,以比喻其与房太尉之生死交情,乃是以事喻事之类。又如李商隐之【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赴早朝。
诗中“金龟婿”一词,乃指做官之丈夫。按唐朝官制为九品中正制,凡品官皆应配龟。三品以上,其龟袋饰金。故后世言做大官之丈夫,即称“金龟婿”。此以物喻人之类也。再如李白之【清平调】之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诗中第四句乃引汉成帝宠幸赵飞燕之故事,以比喻杨妃,即以人相喻之例。又如李商隐之【寄令狐郎中】诗: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风雨病相如。
此诗乃以事喻人之例,据西京杂记云:“梁孝王好营宫室园囿,作曜华之宫,筑兔园,日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司马相如游梁园,梁孝王令与诸生同宿。故本诗之“梁园旧宾客”一词即指相如。(按司马相如汉成都人,长于词赋,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武帝时召为郎,因通西南夷有功,后拜为孝文园令,因病免,家居茂陵。故有“茂陵风雨病相如”之句)至若杜牧之【金谷园】诗: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乃是引过去之人,以比喻今事。即引绿珠跳楼之故事,以喻目所见之落花,乃是以人喻物之例。按金谷园为晋时石崇之别墅,崇有妾名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欲得之,而崇不许,秀因大怒,矫诏收崇。时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对绿珠云:“吾为尔得罪”。珠泣道:“当效死君前”,乃坠楼死。

二:引用成辞--如岑参之【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诗中“阳春一曲和皆难”之“阳春”两字,乃引用“阳春白雪”之成语剪裁而成。出自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即曲高和寡之意,又如钱起之【送僧归日本】: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其中“一灯影”一词,出自佛教之【维摩诘经】云:“有法,名无尽灯。譬一灯燃千百灯,冥者比明,明终不尽。夫一菩萨开道千百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心)其道意亦不灭尽,是名无尽灯”。作者引此舟中禅灯之光影,比喻日本僧人带法回国,辗转发扬光大之意。

三:引史事--如郑畋之【马嵬】: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望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诗中“景阳宫井”一词,乃引南朝陈后主之史实,以衬托出唐玄宗之圣明。按景阳宫本为南朝宫殿之名,景阳宫井又名“臙脂井”。隋灭南唐时,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二妃,匿于井中被获,因又名“辱井”。又如杜牧之【赤壁怀古】: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东风”二字,乃引【三国志吴志】之史实。盖云:“赤壁之役,周瑜用部将黄盖之计,火攻曹操大军。时东风大作,故得成功”。以言周郎之胜魏,实乘东风之便也。

四:引古人为比--如范成大之【虞姬墓】:

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本诗乃就古人相为比喻之例,按【史记】吕太后本纪:“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而生如意。欲废太子立如意,不果。孝惠元年,吕太后酖赵王,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此处乃引项羽之虞姬与汉王之戚姬相为比况。另如王维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上例第七句以接舆比裴迪,第八句以陶潜自比,以示幽闲与澹泊名利。按接舆者,春秋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昭王时政治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称为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而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五柳者,晋陶潜也,潜字渊明,一字元亮。陶侃之曾孙,尝为彭泽令,故又称陶彭泽。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焉能为五斗米折腰”,遂弃冠去。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有五柳树,故自号五柳先生。

--------------------------------------------------------------------------------

用典之要领

赋诗作文,原皆不贵用事,钟嵘【诗品】云:“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吟咏情性,何贵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曹植杂诗),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张华),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谢灵运岁暮诗),讵出经史?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民初,胡适等倡导文学革命,提出八不主义,其中一条即是“不用典”,然招至许多人之反对,其友江亢致书云:“所谓用典者,亦有广狭之义,餖飣獭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若并成语与故事而屏之,则非唯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字最妙之意味,在于用字简而涵义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因而使胡适修正其主张。盖如咏史、怀古、讽谏之作,须引故实以为立论之根据,而咏物之什,若只是描写其外表之构造、形态、功用等,则不但情感无法表达,亦且难以成为生动之文学创作。故用典有其不可磨灭之功能,然亦须知道要领,方能恰到好处,而不至勉强凑合堆砌,或过于晦涩而令人难懂。略叙于下:

一:事如己出,浑然无迹--【西清诗话】引杜少陵云:“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之秘藏也。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诗)人徒见凌轹造化之功,不知乃用事也。【汉书】禰衡传‘挝渔阳槮,声悲壮’;汉武故事:‘星辰动摇,东方朔谓民劳之应’。则善用事者,如系风捕影,岂有迹耶!”

二:纯用易见事、易识事--【随园诗话】云:“用僻典如请生客入座,必须问名探姓,令人生厌。宋乔子旷好用僻书,人称孤穴,诗人当以为戒”。盖做诗原以运用文字技巧之白描为上乘,用典乃不得已手段,故必须选用人人皆知之典故,若引用过于深奥之典以矜才博,使读者无法了解,则诗意焉表达,又如何能引起读者之共鸣。且僻事宜实用,以使读者易于了解;熟事宜虚用,方不至变成老生常谈。如前之【赤壁】诗等。

三:引用典故须加剪裁,期能切中题旨--如一味囫囵堆砌而不能脱化,即古人所讥之“故纸堆中讨生活”是也,更有何诗意可言。试看刘禹锡之【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诗中“三足鼎”与“五铢钱”乃是两则故实,“三足鼎”系指诸葛亮隐居于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分析当时形势,策划“蜀、魏、吴三足鼎立”事。“五铢钱”乃是汉武帝所铸之钱,所谓“业复五铢钱”,即寓有“复汉”之意也。又如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诗中,“客心洗流水”一句,乃是引用“高山流水”之成语剪裁而成。语出【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故后世称乐曲高妙曰“高山流水”。

四:典故有涉及讽刺讥笑或过于恭维者,皆不宜引用--盖以典讥人有失温柔敦厚之旨;反之若恭维过当,则有失作者之身分与人格。如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

谏官非不达,诗义早知名;破的由来事,先锋孰敢争;
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野人宁得所,天意薄浮生;多病休儒服,冥搜信客旌;
筑居仙缥缈,旅食岁峥嵘;使者求颜阖,诸公厌禰衡;
将期一诺重,欻使寸心倾;君见穷途哭,宜忧阮步兵。
诗中只赞郑之诗词而不及其谏诤,方不至过分恭维而失作者身分。
以上为用典之要领,总之学有余而约以用,始称得上善于用典;意有余而约以言,始称得上善于措辞。诚如【文心雕龙】所言“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拣务精,捃理须覈”是也。以下更摘录数则前人之有关作诗用典之论述,以供参考。

--------------------------------------------------------------------------------

历代诗家之论用典

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也,易识字也,易读诵也,(沈约:沈隐侯集)

邢子才曰:“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深以此服之。(颜之推:颜氏家训)

作诗用故事,以不露痕迹为高,昔人所谓使事如不使也。盛庶常如梓谓杜诗“荒庭垂橘柚,古壁画龙蛇”,皆寓禹事,于题禹庙最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皆养亲事,于题中扶侍字最切。余谓刘宾客诗“楼中饮兴同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一用庾亮,一用谢脁,读之使人不觉,亦是此法。阮亭先生云:“往年董御使玉虬外迁陇右道,留别余辈诗云:‘逐臣西北去,河水东南流’。初谓常语,后读【北史】中魏孝武帝奔宇文泰,循河西行,流涕谓粱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乃悟董语本此,深叹其用古之妙”。(顾嗣立:寒厅诗话)

施补华【岘佣说诗】亦云“死典活用,古人所贵。少陵【禹庙】诗:‘空庭垂橘柚,古壁画龙蛇’。‘橘柚’、‘龙蛇’皆用禹事,如此点化,即成景语,甚妙”。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然亦有羌无故实而自高,胪陈卷轴而转卑者。假如作田家诗,只宜称情而言,乞灵古人,便乖本色。又以诗入诗,最是凡境。经史诸子,一经征引,都入咏歌,方别于横潦无源之学。(曹子健善用史,谢康乐善用经,杜少陵经史并用。)但实事贵用之使活,熟语贵用之使新,语如己出,无斧凿痕,斯不受古人束缚。(沈德潜:说诗晬话)

东坡和李公择诗云:“敝裘羸马古河滨,野阔天低糁玉尘;自笑餐毡典属国,来看换酒谪仙人”。为苏李事也,用典亲切如此。(魏庆之:诗人玉屑)

唐人以诗为专门之学,虽名世善用故事者,或不免小误;如王摩诘诗:“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不败由天幸乃霍去病,非卫青也,去病传云:“其军常先大将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意有“大将军”三字,误指去病作卫青耳!李太白“山**士如相访,为写黄庭换白鹅”。乃道德经,非黄庭也。逸少尝写黄庭与王修,故二事相紊,杜牧之尤不胜数。前辈云:“用事虽可在心目间,亦当就时校阅,则记牢而不误。”端名言也。(西清诗话)

善使故事者,勿为故事所使,如禅家云:“转法华,勿为法华转。”使事之妙,在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可意悟不可言传,可力学得,不可仓促得也。宋人使事最多,而最不善使,故诗道衰。我朝越宋继唐,正以有豪杰数辈,得使事三昧耳!第恐数十年后,必有厌而扫除者,则其滥觞,末弩为之也。(王世懋:艺圃撷余)

诗言志,古人善诗者,皆不喜以故实填塞,若填塞则词重,而体不灵,气不逸,必俗物也。本地风光,用之不尽。或有故事赴于笔下,即用之亦不见痕迹,方是作者。(徐增:而庵诗话)

有意逞博,翻书抽帙,活剥生吞,搜新炫奇,犹夫生客满座,高贵接谈,为主人者,躬亲浃洽,有何受用处。不若知己数人,宾主相忘,谈经论史,其乐何如耶!又如借本经营,原非己物,终岁纷纭,徒见跼踖。不若四弓之田,一亩之宫,采山钓水,啸歌闲闲,即腰金衣紫,亦不肯与之相易也。(薛雪:一瓢诗话)

韦应物诗云:“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彻底清”。又送人诗:“冰壶见底未为清,少年如玉有诗名”。可谓用事之法,盖不拘故常也。王临川“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苏眉山“不须更说知几早,直为鲈鱼也自贤”。反复曲折,同归一意。亦如“把酒祝公公莫拒,缁衣心为好贤倾”,“我欲折繻留此老,缁衣谁作好贤诗”。共用一事,而造语不同。(黄彻:□溪诗话)

诗人皆以征古为用事,不必尽然也,今且于六义之中,略论比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义,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关雎即其义也。如陶公以孤云比贫士,鲍照以直比朱丝,以清比玉壶,时人呼比为用事,呼用事为比。如陆机【齐讴行】:“鄙哉牛山叹,未及至人情;爽鸠茍已徂,吾子安得停”。此规劝之忠,是用事,非比也。如谢康乐【还旧园作】:“偶与张邴合,久欲归东山”。此叙志之忠,是比,非用事也。详味可知。(释皎然:诗式)
叶梦得【石林诗话】云:‘杨大年、刘子仪皆喜唐彦谦诗,以其用事精巧,对偶亲切。黄鲁直诗体虽不类,然亦不以杨、刘为过。如彦谦【题汉高庙】云:“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虽是着题,而语皆歇后,一抔事无两出,或可略“土”字;如“三尺律”“三尺喙”皆可,何独剑乎?耳闻明主,眼见愚民,尤不成语。余数见交游道鲁直意,殊不可解。苏子瞻诗有“买牛但只捐三尺,射鼠何劳挽六钧”。亦与此同病,六钧可去“弓”字,三尺不可去“剑”字,此理甚易知也’。而赵翼【陔余丛考】则云:‘唐彦谦【长陵诗】:“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叶石林谓一抔可去“土”字,三尺不可去“剑”字。按【汉书】高帝纪:上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岂非天命乎?”鹿门此诗,正是用【汉书】成语,非杜撰也’。

用事患不得肯綮,得肯綮则一篇之中,八句皆用,一句之中,二事串用,亦何不可?宛转清空,了无痕迹,纵横变化,莫测端倪。此全在神运笔融,犹斲轮甘苦,心手自知,难以言述。(胡应麟:诗薮)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1
帖子
496
行者币
9922
在线时间
11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8
12
发表于 2011-12-7 09:51:30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章:诗之创作与欣赏

综前数章,已就古典诗之做法,作一系列之阐发,而本章则就诗之创作与欣赏作一概述,以为总结。

诗之创作

诗之创作,宜应注意之处有数点,略述于下:

一:做诗需有法度──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矣。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住,月到风来,何处看得死法”。然则诗之做法,初学不可不知,亦不可拘泥不化,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清人徐增亦云:“诗盖有法,离他不得,却又即他不得,离则伤体,即则伤气”。诚如书画等艺术,初学时,须求其能入于帖(法也),既有所成,则求其能出于帖。此乃自模仿以跻于创作之历程,故初学者宜入其法以求规矩,待得会心,则必出乎其法,方不至陷于沈滞呆板之境地。总之,不执死法,是为艺文从事者所应追求之境界也。又学诗亦需审度法外之法,古人云:“学诗而不尽诗之领域,审法外之法,虽及门而犹在门外也,法外之法者,出乎篇章之外,无法律矩度可寻,严沧浪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然此法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学者读多自知,作多自晓。诚无法以笔墨形容也。

二:做诗须有情感──古人云“凡为诗文者,固以情也,非情则谜而不诗”。诗实系诗人对于宇宙间,万事万物之情感的表述。故又云:“诗者,情之所之也”,刘勰亦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以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能入乎其内,方能写之(创作);又必须出乎其外,方能观之(欣赏)。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亦云:“人之内发者为情,外触者曰感,应感而生是曰兴会。逢佳节而思亲,赴荆门而怀古,窥鬓斑则书愤,凝白露以相思,兴之所至,适逢其会,发为词章,便成佳构……以感人浅深,衡量作品之优劣,往往得之”。故写景者因目之所见,而寓心之所感,情景交融,斐然成章,即为上上佳作。【冷斋夜话】有云:“李格非善论文章,尝曰:‘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李令伯【乞养亲表】,皆沛然如肺肝流出,殊不见斧凿痕。是数君子在后汉之末,两晋之间,初未尝欲以文章名世,而其词意超迈如此。是知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其所谓诚者,即发自衷心之情感也。由于诗文乃作者之心画与心声,文词风格足以反应作者之气局与品格。宋吴处厚【青箱杂记】云:“山林草野之词,其气枯碎;朝廷台阁之文,其气温缛。晏元献诗但说‘梨花院落,柳絮池塘’,自有富贵气象。李庆孙等每言‘金玉锦绣’,视之仍乞儿相”;史达祖词中喜用“偷”字,其东风第一词:“巧沁兰心,偷黏草甲”;【夜合花】词:“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绮罗香】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虽云巧,然并不大方。故周止庵【论词杂着】云:“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矣”。是以吾辈文人,当以立品为先。李东阳【麓堂诗话】云:“赵子昂书画绝出,诗亦清丽……然至对元世祖曰:‘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赤报皇元’则扫地矣”。而明末旧臣中,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等,其诗文虽皆为一时巨擘,然因成为二截人,而为人所轻,甚至于连文名亦为人所贱。故笔者每戒门下云:“欲学作诗,需先学立品”。庶不至流为斯文之玷也。

三:做诗须有才识──锺嵘之【诗品】云:“学诗非博学莫办,博学须多读书,读书非为诗也,然为诗不可不读书,不读书则诗识不丰,诗情不高,诗味不永,诗识不厚,属辞不雅”。吴雷发【说诗菅蒯】亦云:“笔墨之事,具尚有才,而诗为甚。然无识不能有才,才与识实相表里,做诗须多读书,书,所以长我才识也。然必有才识者,方善读书,不然,万卷之书,都化尘物矣!诗须多作,作多则渐生才识,然必有才识者,方许多作,不然,如不识路者,愈走愈远矣”。是知为诗者,才与识实缺一不可也。【随园诗话】云:“今人博通经史,而不能为诗者,犹之有厅堂大厦,而无园榭之乐;能吟诗词,而不能博通经史,犹之有园榭,而无正寝厅堂也”,是皆不可偏废。古人云:“观其诗,即可征见其人之性情”,【茶余客话】亦云:“诗以道性情,诗无性情,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考据详核,雕缋满纸,不可以言诗也。既有性情矣,而学问不广博,识解不高超,亦只可批风抹月,道俗情,摩小景耳!是知性情本于天,学问成于人,识解则天兼焉者也。不兼此三者,不成大家,不可为诗人”。

四:做诗重境界──所谓境界,即情趣与意象也。朱光潜之【诗论】云:“每首诗的境界,都必须具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简称‘景’,情景相生而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称情,此即诗之境界”。是故言景处须有情,因其景而知情之所在。如李白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虽写景,而孤栖怀远,独夜难堪之情,照人心曲矣。又如温庭筠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写景,而羁泊他乡,旅况艰辛之状,溢然如在目前矣。而言情处须有景,因其情而见景之状况,如杜甫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写情于满目悲凉之中,羁旅于兵燹万里之外,跃现楮墨矣。若有景无情,只是图画;有情无景,亦唯记事耳!【诗论】又云:“写景宜于显,显则轮廓分明;写情宜于隐,隐则含蓄渊永”。是以能够情景交融之诗,方足以称之为好诗。如杜甫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是情景兼备而交融矣。

五:做诗切忌意杂──大凡做诗,最忌意杂。意杂则诗不纯,尤以绝诗为甚,因绝诗只有四句,在此短短四句之中,欲表述一个意念,已有纸短情长之感。如数个意念,混杂其间,则末了看来,反变成不知所云,此即所谓没有主题也。故如有数个意念,可分数首描写。又同一题目,各人所表达之意念,必不相同。不但如此,如同一人所做,数首之中,所表达之意思亦自不同。而且会因外在环境之影响,或作者内心情绪之变化,而有所改变。年龄之成长,阅历之增加,岁序之更迭,寒暑风雨之变化,高山大海,美景良辰,奇花珍木等四周之环境,以及人物相对之互动,在在都是影响诗绪之因素。故如何酝酿诗绪?使与外在环境相融合,亦是诗人作诗所应注意之要件。

六:做诗贵有新意──作诗须选择一个与众不同之角度去描写,方能避开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之陈腔滥调。观诸艺术之可贵处,其最主要者,约有数点:即原创性、独创性、稀有性、无可替代性,而文学之创作,亦何曰不然。?所谓“道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道也。此外,化抽象为具体,亦是诗词之创作手法之一,历来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感人,亦缘于善用比喻与事证,即所谓化抽象为具体也。又正面不写写侧面,亦是造成含蓄委婉诗境的要素,【诗论】云:“文之功用,偏于叙事说理,诗之功用,偏于抒情遣兴。说理须直截了当,一览无遗;抒情则低徊往复,缠绵不尽”。许君武教授亦云:“文出正面,诗出侧面。诗忌正写,重陪衬”。亦可为学诗者引为圭皋也。

--------------------------------------------------------------------------------

诗之欣赏

至于诗之欣赏,亦须抱持另一种角度。由于诗是感性的,抒情的,故其欣赏之角度,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理性的,科学的。如杜牧之【赤壁】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许顗之【彦周诗话】云:“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而为杜牧作注之冯集梧即驳曰:“诗不当如此论,此直村学究读史见识,岂是与语诗人言近旨远之故乎?”(樊川诗集注)何文焕之【历代诗话考索】亦云:“夫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文直遂也”。盖诗者借事托意,以小喻大,言近旨远也。

另外,古典诗词里,常有一种情况,即以常理论,它是违反人情,悖于事理者。然如加以深入体会,就觉得虽无理,却有情。比按常理常情所叙述出来者,更能感人。清代词论家贺裳称之为“无理而妙”。亦即严沧浪所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理实未碍诗之妙,如‘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等是。吴乔【围炉诗话】云:“大抵赋需近理,比则不然,兴更不然”,即此之谓也。袁枚【随园诗话】亦云:“余常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沈石田【落花诗】云:‘浩劫信于今日尽,痴心疑有别家开’;卢仝诗云:‘昨夜醉酒归,仆倒竟三五;摩挲青莓苔,莫嗔惊着汝’;宋人葛天民绝句仿之云:‘池水涨波高二尺,失却捣衣平正石;今朝水退石依然,老夫一夜空相忆’;又如:‘老僧只恐云飞去,日午先教掩寺门’等;近人陈楚南题背面美人图云:‘美人背倚玉栏干,惆怅花容欲见难;几度唤他他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妙在皆孩提语也”,类此,皆属无理而妙者。亦即未经世故之纯真语,看宇宙间之万事万物,皆与我同之故。近人傅庚生于【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云:“写情到真处好,到痴处亦好,痴者,思虑发于无端也,情深者往往因无端之事,作有关之想也。张先【一丛花令】末句云:‘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词筌】谓其无理而妙;羡门‘落花一夜嫁东风,无情蜂蝶相许’,愈无理而愈妙”。明周在之【闺怨】云:“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不咎征人而咎子规,又是另一种思妇之典型,亦近于痴者也。此即所谓“真”,或称作“赤子之心”。换言之,即必须脱却一切世故而纯任天机之观念。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云:“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在在阐明诗心贵在纯真。

而夸饰的笔法,亦常是诗之另一种表现方式。李白之【秋浦歌】云:“白发三千丈”;【北风行】云:“燕山雪花大如席”。亦可谓无理而妙。杜甫之【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存中)【梦溪笔谈】认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而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云:“四十围,二千尺,皆假象为词,非有故实”。仇兆鳌【杜诗详注】则云:“此乃激昂之语,不如此,不足以见柏之高大也”。

总之,创作者须别具只眼,欣赏者亦须别具只眼。创作在能刻划入微,欣赏在能观察入微。

此外,由于诗之篇幅短小,故对于语言之要求,更为严格,何谓诗的语言?谢榛【四溟诗话】云:“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使一关未过,则非佳句也。

--------------------------------------------------------------------------------

古典诗之时代性

自民初以来,某些反对旧有文化之士,认为古典诗已为时代潮流所淘汰,无法适应目前之环境。笔者则认为是否适应目前之环境,取决于古典诗创作者,是否有以古为新之精神。即能否以旧有之格律,创造出合乎时代风格之作品。能否以旧有之格律,创作出反应当前之国计民生,社会现象之时代性作品。诚如朱光潜之【诗论】所云:“有些人根本反对旧诗,以为旧诗变成一种桎梏,阻碍自由创造。我的看法却不如此,我以为中国文学,只有旧诗可与西方抗衡。它的精炼深永,往往非西方所可及。至于旧诗是否成为桎梏?要看学者是否善学,善学者,到处可以讨经验;不善学,任何范式皆是桎梏”。

论及古典诗之时代性,笔者认为,有其不可变者;亦有其不得不变者。其不可变者如韵部系统即是。试观古人给与“诗”之定义为“文有声韵,可以吟咏者谓之诗”。故押韵为古典诗不可或缺之要件。自三百篇以来,莫不有韵,唯由于语言与声韵之转变,致使今韵与古韵稍有不同。大体言之,汉以前属上古音时期,当时作品所押者为上古韵。魏晋六朝以迄于唐,则近于切韵系统,所押者为中古韵,盛唐以后而迄于今,乃是以【广韵】与【平水韵】为通行诗韵。民国以来,由于推行以北方音系为主之国音系统,其韵类之分部,与传统韵部有极大之差异。如今有部分人士,主张以中华新韵,取代原有之押韵系统者,此在笔者,则认为尚须有所商榷。回顾唐宋之间,虽有一次押韵系统之变革,然当时是以合并之法,将二百六韵之【广韵】,并为一百六韵之平水韵系统。唯其以合并之法,故以今人来看当时以【广韵】系统押韵之唐诗,不觉其扞格。而中华新韵系以所谓之官音(即北方官话)为押韵系统。其蓝本为元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是将【中原音韵】之十九韵,再与合并或分割而成十八韵。即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七齐、八微、九开、十模、十一鱼、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其与传统韵书最大之差异有二:

一:取消入声字,将入声字分派于平、上、去三声之中。

二:仄声字不另立韵,而归之于相承之平声韵之中。

如今傥以中华新韵为押韵之标准,则将与唐诗发生脱节之情况。故除非另立名目,否则后人视今人之诗与前人之诗,将更感茫然。且夫古典诗之美,在于吟诵时,有其抑扬顿挫之声调与旋律。一旦去掉入声字,则此声律之美,将于焉消失。此固愚意以为现行之押韵系统,不宜骤改为中华新韵之理由也。至若刘鉴之主张合并东、冬,脂、微之法,或为当前可行之策。考刘鉴于【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云:

详夫东、冬,脂、微,真、殷等,每二韵中酌其五音、清浊、轻重、等第、字音并同,是不当分而分者。及乎元、魂二韵相背戾而反通押,是何其若此之不伦也?……

依刘鉴之主张,是将冬并于东;微并于脂(即平水韵之支);殷并于真、文并于谆(以平水韵论,即将现行之真、文二韵合并);元并于仙(即先);青并于清(即并于庚);凡并于盐等。又相承之上去入声皆比照合并。如此依平声韵为例,得东、江、之、鱼、虞、齐、佳、灰、真、寒、删、先、萧、肴、豪、歌、麻、阳、庚、蒸、尤、侵、覃、盐、咸等韵,而上、去、入声准此。(笔者则认为尚有可并之韵,如寒、删,萧、肴,庚、蒸,严、咸等,唯玆事体大,尚待词坛大家,韵学先进,参酌古今方国之音,作深入之研究与讨论,方宜定案)

不得不变者如平仄格律等,在许可之范围内,平仄格律应尽量放宽。目前本省之击钵诗坛,固不乏才高德赡,学有专精之士。然亦有部分人士,唯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之格律,平时写作,亦只按谱填字,一毫不敢移易者,如此焉能作出性灵超逸,神韵幽远之作品。毋怪乎令人生厌。试观近体诗自唐以来,迄今已越数百年,其间造就出数以万计之诗人。然究有几人规规于平仄格律,而不敢移易半字者。唐顺之【荆川集】曾云:

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捆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能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观诸古人所云:“拗而能救,即不算拗”。况且既能拗而救之,即显示其人之诗学造诣,已更进一层矣。(拗与拗救,王渔洋之【律诗定体】、【师友诗传续录】,赵执信之【声调谱】,董文焕之【声调四谱】等论之甚详,可供参考)故于平仄格律,笔者主张在许可范围之内,只要拗而能救,宜尽量放宽。至于如:

题省中壁 杜甫
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雪常阴阴;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九日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题落星寺 黄山谷
落星开土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等全首拗乱者,即王渔洋先生所谓之“苍莽历落中自成音节”之古律形态之诗,固宜尽量少用也。

昔白香山与元微之书云:“诗合为咏时咏事而作”。试观去年之温妮台风,以及前年之贺伯台风,造成全台无数生命财产之损失,而我辈诗人,究有几人发为吟咏?宜乎与人以传统诗与时代脱节之讥也。风俗之转移,端赖主其事者正确之导航,及我辈诗人之共同努力。笔者于此,无日不殷切期望。

民国第二戊寅蒲月林正三脱稿于惜余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UID
90
帖子
267
行者币
9
在线时间
4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24
13
发表于 2011-12-7 10:21:22 |只看该作者
我都看不懂!
多一点阳光灿烂,少一点烟雨凄迷!

使用道具 举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