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yjt 于 2015-1-8 13:26 编辑
博物馆的起因 2014年6月23日,新疆户外运动与旅行博物馆正式开馆了,这是国内第一个以“户外运动与特种旅游”为主题的博物馆。开馆当天,我们邀请了为博物馆提供展品的近百位户外旅行界的嘉宾,共同见证这一时刻---这是国内第一个以户外运动和旅行为主题的博物馆。这一天,也是新疆民间登山家杨春风牺牲一周年的纪念日,我们用这种方式,共同缅怀哪些离我们而去的探险的英雄!我们也期望通过博物馆中的展品,承载我们户外人对户外文化、精神以及理念的寄托,让更多山友的探险徒步故事在阳光下得以更广泛的传播----这是我们的梦想!
建立这个博物馆的初衷,其实出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差不多一年以前,我在出差期间,突然接到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旅游学院李幼龙副院长的电话,他说学校新校区建设有一些经费,可以用到我们的课程建设中。所谓我们的课程,是指的我在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旅游学院开设的一门课程--“户外运动与特种旅游”。这门课是国内大学旅游专业第一个相关课程,已经开到第8个年级了。2014年,这门课入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今年已在新疆区内五所大学的旅游专业同时开设,从专科扩展到本科,教师团队也从我一个人,增加到近十人。 我们在沟通中,初步议定了以“户外运动博物馆”这个项目。主要原因有这样几条:第一,这个项目不会有太多的开支,主要是在场地布置上花些钱,作为核心的展品,更多的是通过朋友支持,可以少花钱甚至不花钱。这样项目容易通过。 第二,的确还没有听说国内有这样的博物馆,既然我们在学校开始的户外运动课程是国内第一个,那么再搞一个第一也未尝不可。第三,博物馆是户外旅行与文化的载体,通过博物馆的项目,可以汇总和整理新疆户外运动的发展史,有了这么一个整理总结的机会,也有助于户外与旅行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四,新疆户外与特种旅游虽然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但很多资料、物品都已经遗失了,再不抢救,恐怕就来不及了。一些保存在个人手里的东西,在他看来可能是一个旧物,随时可以扔掉,但放在博物馆,却是重要事件的见证。
为博物馆确定名称也费了一番周折。其实在我们的大学课程体系和小羊军团的户外培训体系中,我们一直把户外运动与特种旅游两个概念融合为一体,所以,我们最终确定博物馆的名称为“新疆户外运动与旅行博物馆”。
并不顺畅的征集过程
征集展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是展品定位,到底要征集什么样的东西? 谁的东西?什么年代的东西?考虑到户外运动在中国和新疆发展历程,我们逐渐明确了这样四类物品是我们征集的目标:1、代表知名探险者和户外人的物品,例如王铁男先生早期使用的帐篷,已故登山者杨春风生前经常戴的帽子等。2、记录和代表重大事件的物品。例如中国人首次攀登博格达峰的冰镐。3、户外文化与产业发展各个板块的记录。例如,我们收集了与新疆户外旅行有关的所有杂志、曾经有过的户外店、旅舍、户外酒吧的纪念品等。4、现有户外产业链中各个角色的代表物品,例如我们收集了很多户外俱乐部的队旗和徽章标志。
我们也明确了展品征集的原则,对于所有展品提供者来说,物品是在博物馆“入展”而非“捐赠”。也就是说,如果提供展品的朋友需要,可以通过手续取回自己的展品。而在展览期间,所有展品也将永久性地和展品提供者的名字、展品的故事绑定在一起---我们展览的是您的展品,也是您的展品所代表的故事。通过这种对展品所有权的定义方式,很多山友放心了,非常爽快地拿出了自己的物品。
在落实了博物馆馆址后,我们在网上发布了新疆户外运动与旅行博物馆征集展品的公告。一开始的反馈并不理想。应该说,几乎所有我们沟通过的朋友都愿意提供展品,也很信任我们,但他们并不完全了解这个博物馆,也不知道自己可以拿出什么样的东西才合适。更糟糕的是,就连我们自己,也并不清楚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这是一个不断沟通的艰难的历程。陆续地,不少朋友拿出自己户外登山探险活动中的纪念品,因为大家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户外理念和公益价值观。这些热心人山友中,有很多是新疆本地山友,还有很多内地山友。例如:著名登山探险家王铁男送来了他20多年前使用过的的一顶”狗洞式帐篷;登山探险家英刚提供了攀登博格达的冰镐。新浪户外总编送来了一块早期的登山表;南京亚洲户外展全体小伙伴签名的旗帜;中国国家地理总编签名的一本“国家地理新疆专辑”;河南山地救援队的一件队服,还有凯乐石品牌送来的缝有上百个凯乐石支持的户外活动标志的旗帜,还有曾花、喜力、紫笛、11郎....
渐渐地,博物馆的展品越来越丰富了!
那些带着故事的展品
最远的一件展品是来自宝岛台湾的骑行者捐赠的自行车配件,这位来自台湾的骑行者已经76岁了,2013年曾单人单车环游南疆。
在这些展品中,还包括很多小物品:一条飞巾、一双破旧的登山鞋、一个磨掉漆的水壶……它们曾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旅途中必不可少的装备。时过境迁,它们并没有被主人遗弃,而是华丽转身变成为会讲故事的展品。铝锅、帽子、帐篷、“咧着嘴”的登山鞋以及因某次旅行获得的奖章纪念品等等,这些大都是和户外运动相关的物件或陈旧或有些破损,可当你认真阅读每件展品旁长短不一的文字说明后,将会带着新奇、感动、敬佩等纵横交错的思绪陷入一个个不同寻常的旅行故事中。
一双截去后跟儿的徒步鞋,看了一旁的说明才知道这是一双曾穿在马蹄上的徒步鞋:2013年7月,上海驴友“徐光”在探险喀纳斯时失踪,新疆山友救援队深入无人区开展救援行动,路险陡峭,随行的一匹马走坏了马掌,血流不止,为了让马匹坚持走完后续的救援行程,搜救团队将队员“苦咖啡”报废的徒步鞋切割后穿在了马蹄上,这才挽救了这匹马的生命,一路穿越从白湖走回禾木。
再看另一双前后“咧着嘴”的军绿色胶鞋,一旁的说明字条上这样介绍道:这双鞋不是被穿烂的,而是经过新疆户外领队“牛头”特别处理后的胶鞋,是他带队过河的神器。早在上世纪末户外运动市场上尚未有专业涉水鞋,在新疆户外线上的河水多是冰冷的高山冰雪融水。因而胶鞋的开口在外侧,在过水时保护大脚拇趾不碰到石头;鞋后面的开口是为了不破坏鞋子,能让水流通过鞋子时前后流通,给徒步前行的脚营造一个舒服的空间。看来在户外跋山涉水的旅行中不仅考验着人们的体能,还能激发出人们具有创造力的聪明才智。
一支断了尖的冰镐依旧闪现出冷峻的锋芒,似乎在警示雪山险峻的同时又在彰显攀登者的勇敢,为迎接2008年奥运盛会拍摄攀登短片,知名领队“少尉”带领八名队员一起攀登慕士塔格峰,途中遇到危险,冰镐尖也因此断在了冰石中。“因为在当地买不到新冰镐,为了完成拍摄任务我只能带着危险用这个断了尖的冰镐继续攀爬,最终拍摄的短片在奥运会期间展播。”少尉说起这只冰镐的故事至今意犹未尽。
在展厅一侧立着一块刻有羊头图案的门牌。2004年时,一群热爱户外运动的朋友在新疆开办了第一家户外旅行主题酒吧,羊头门牌就是酒吧的标志。当时这里是乌鲁木齐户外爱好者聚会的大本营,山友们在酒吧墙上涂鸦、把他们认为有纪念意义的户外用品存放在酒吧里与其他山友分享;在两年的时间中这里举办过一百场与户外旅行文化有关的主题讲座。由于经营不善,酒吧倒闭了,但这个小小的酒吧给很多山友和驴友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这里,他们了解到,户外也是文化的载体。
在众多户外装备的展品中,有一只毛绒绒的袋鼠,这和户外运动有什么关系呢?一旁的说明上这样写道:这是壹基金捐赠的物品,在2012年至2014年间,新疆志愿公益救援联盟承担了壹基金温暖包在新疆的发放任务,为全疆60多个县市的孤儿发放温暖包6290个。其中参与发放温暖包的大多数志愿者都来自新疆山友,户外人从城市走向山野,从驴友变成救援队志愿者,又从救援队志愿者走向公益活动,这是近20年来社会文明进步的见证,也是从户外到公益这种社会文化转型的见证。 在新疆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人文资源,使得新疆户外运动的发展速度仅次于北京、深圳等地。然而当很多喜欢旅行的人开始尝试户外旅行寻求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时,派生出一批有专业技能的户外领队,如若是在户外旅行探险中遇到危险,总能看见山友救援队的身影冲在最前线。在博物馆中,有很多物品和展板记录了新疆山友救援队的生死救援历程。
展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背后的故事。在博物馆里,除了户外收藏品陈列区外,还有实用户外装备展示教学陈列区和户外展板陈列区。展品包括实物、相片和文字构成的展板、电子展板等三大块。在电子展示区可以通过大屏幕投影和电子查询屏幕,为观众提供了数百页的文字资料介绍和图片,通过电子展示,观众能了解到几乎乎每个展品背后的故事。博物馆同时也是小羊军团与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合作建设的旅游学院教学实训基地,所以电子展示区未来也会成为大学生们的教学课堂。
博物馆的未来
我们认为,一个博物馆应该是有自己的思想和生命力的,我们的户外运动与旅行博物馆,也是有自己的价值观的。这个价值观包括户外文化中那些最精彩的元素: 探索、勇敢、团队、环保、公益、责任、自由....在征集展品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一直秉承这种理念,也期望这个博物馆能够成为传承户外文化的一个载体,为新疆的户外运动与特种旅游产业发展做出更多的帮助。
第一期,博物馆征集到了200多件展品。今后,我们会启动第二期征集计划,同时也会建立一个博物馆物品征集与管理委员会,共同承担征集、管理、监督的职责。
博物馆的地址在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旅游学院,八钢校区。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但由于校区距离市区较远,目前暂时实行定期开放日制度,如果有30人以上的参观团队,也可单独提前预约。 开放日或者有团队预约的时间,我们都会通过微博、微信账号对社会公布。博物馆的新浪微博账号是 @新疆户外博物馆
杨军 201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