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挖盐工:条件简陋 需忍受上百度温差

  • 2004人参与
  • |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 |
  • 分享到:
loading...

图集简介:

摄影师拍摄了一组生活在埃塞俄比亚的挖盐工进行日常劳作的画面。这些挖盐工每天都要忍受高达一百一十度的昼夜温差,在低于海平面近百米的凹地挖盐。

相关图集推荐:


  近日,摄影师拍摄了一组生活在埃塞俄比亚的挖盐工进行日常劳作的画面。这些挖盐工每天都要忍受高达一百一十度的昼夜温差,在低于海平面近百米的凹地挖盐。

  在他们工作场地的不远处就是一座活火山,经常有岩浆和散发着恶臭的硫磺水从中涌出。这群挖盐工被称作“最接近地狱之门的人”。图为挖盐工生活的村落。

  埃塞俄比亚的达纳吉尔凹地贮盐量非常丰富,因而吸引了大量的挖盐工。这些工人来自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庄,他们依靠挖盐获得收入,以换取生活必备的水和粮食,对抗严酷的自然环境。图为达纳吉尔凹地。

  达纳吉尔凹地的自然景观与月球表面极为类似,相应的,其自然气候也和月球相近:这里白天会持续升温,最高温度直达六十摄氏度,而到了晚上,气温则会骤降,最低温度低于零下五十度。为了躲避白天的高温,许多挖盐工会选择在天亮之前出门劳作。图为喷发的活火山。

  除了应付温差,挖盐工们在工作时还要时刻小心身边的“陷阱”。凹地中有很多因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岩浆坑,工人们稍稍走错一步,就可能死于非命。由于生产条件落后,挖盐工仍然采用最原始、简陋的工具开采盐矿。他们用铲子将含盐的矿石从地面分离,而后用斧子将其劈成小块以便运输。

  只有很少的工人可以在劳作的时候带上手套,大部分工人因无钱购买用具而选择赤手工作。图为一位戴手套的挖盐工。

  一天的劳作可以为每位挖盐工带来四比尔的收入,约合人民币两元钱。

  开采完盐矿后,村民们要赶三昼夜的路才能到达一个繁荣的小镇,将盐换成粮食。图为一只累垮了的骆驼。

  图为运盐的驼队。由于骆驼不认路,常常需要一位有经验的挖盐工在前引导。

  幸运的是,小村庄最近新修通了公路。从村庄到城镇的时间被大大缩短,这为挖盐工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图为一位小朋友在新修的公路上玩耍。

  图为地图上的达纳吉尔凹地。

  图为日落时的达纳吉尔凹地。除了太阳辐射,大量的活火山也是造成该地气温极高的原因之一。

  图为凹地中的盐湖,现在湖中的水分已经完全蒸发,成为盐渍平原。这里是挖盐工的主要工作场地。

  图为落日余晖中的挖盐工和他的骆驼。

  达纳吉尔凹地位于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交界处,近些年来,由于两国之间边境冲突不断,凹地也变得不再安全,埃政府在当地派驻士兵以保障正常生活秩序。图为一名士兵在高处进行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