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古老的村庄,他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

  • 1871人参与
  • |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 |
  • 分享到:
loading...

图集简介:

城镇化的发展,使中国许多村庄逐渐消失。古竹村也显得有些落寞。但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庄园式的民居建筑、古色古香的民俗活动,构成了一幅魅力画卷。

相关图集推荐:


  古竹村地处武夷山余脉上,海拔有400米之高,四面山岭环绕,风景秀丽。
  撰文、摄影:宋卫华
  古竹村,是江西省南丰县白舍镇一个村庄古朴、民风淳朴的地方,一个地处高山盆地的村庄。据族谱记载,古竹村始建于南宋初期(公元1150年),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刘孟三为躲避战乱,由福建三明迁徙至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古竹在历史上有过辉煌时期,解放前号称一出南门第一堡。清朝乾隆年间发展到1000多户,4000多人,后来人口大量外迁,现在只剩下300余户,近2000人。因其到处都是毛竹,故取名“古竹村”。另有一种说法,传说古竹山上生长着一种四方竹子,一般的竹子都是是圆的,先民们觉得奇怪,所以村名叫古竹。解放后一度曾改名苦竹,因为古竹人多田少,山高水冷,村里的粮食不能自给,群众生活很苦,所以改“古”为“苦”。改革开放后重新恢复“古竹”村名。
  古竹村共有6座古祠堂,每座占地近千平方米,其中最为古旧的属清初所建的“刘炳炎公祠”(刘炳炎为明末江西吉州路推官)。该祠堂是村里刘氏家族的总祠堂,地处村庄中心,粉墙灰瓦,高大气派,横贯一体。祠堂分正、中、下三堂,中有四方天井,两边有回廊,布局层次分明。祠堂内檐壁有精美的龙凤、花鸟、人物组成的浮雕图案,外檐四角翘耸,祠堂前有古井,千年罗汉松、银杏树,以及雄伟的大坊门。村内其他5座祠堂分布在总祠堂周边,系刘炳炎子嗣所建,结构布局大抵与总祠堂相近。最令人注目的是,每座祠堂正厅两侧的木板壁上雕刻着"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字型硕大,笔力浑厚苍劲,由此可见,刘氏家族一直秉承了明代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此作为治家、治村的理念。也正是有了这股遗风,古竹村一直保持着淳朴的民风,邻里和睦,村庄和谐,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古竹村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所建的宫、寺。宫为“三帝宫”,建在村西坡地上,宫内供奉着关公、土地公、钟馗三座神像。宫前有溪流,后有护峰,周围古樟荫蔽。寺叫万龙古寺,建在村后的"笔架山"顶上,寺里供奉着如来、观音等二十多座佛像。寺周围依山修建了近千米古城墙,城墙东、南、西三方开有三个隘口,每个宽不过一米,登高俯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逢遇黄道吉日,村民们都会到宫、寺里敬奉,祈佑风调雨顺、安乐太平。
  村子中央有一古戏台,建于明代,造型美观、做工精巧。戏台上的藻井上有彩绘的八仙图像,裙带飘飘,仿佛刚从仙境驾云而来。戏台正前方悬一横匾,草书“半入云”三字,用笔非常讲究,分别用一、二、三笔表现出来。语出杜甫诗句:“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在此一语双关,既言歌声响彻云霄,又言戏台高耸入云。戏台正中横匾上,有行书“神人以和”四字,曲出《尚书》,意为神和人通过戏曲音乐可以交流思想感情而能协调和谐,点明戏台所演戏曲主要是为了敬神娱人。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社会和谐的思想。
  城镇化的发展,使中国许多村庄逐渐消失。古竹村也显得有些落寞。但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庄园式的民居建筑、古色古香的民俗活动,构成了一幅魅力画卷。一种历史的情怀油然而生,历尽近千年的风霜雨雪,如今依然神采奕奕散发出迷人的光彩。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向世人讲述着古村悠久的人文风貌和历史的变迁。


  古竹村虽三姓杂居(刘姓、叶姓和饶姓),但三姓和睦共处,世代联姻。


  1801年扩建的‘七五公祠’。宅院虽小,但显得大气古朴。


  行走在清幽的古巷之中,嬉戏的孩童从身边奔走,老人们聚在一起剥着毛豆,古朴的民风来源于千百年的文化相传。


  古竹村现居人口不足400,露水街的早市交易时间短,只有二三十分钟,所以称之为“露水”。有一个肉铺和少量的蔬菜交易。


  村里还保留着石磨豆腐的传统工艺,唤起了记忆中的老味道。


  每年阴历五月十二村民会来《三帝宫》进香。祭拜“关公、土地公、钟馗三座神像。


  “古”调独弹论伦无患,“竹”声虽溢神人以合。上下联首嵌“古竹”二字,颇见巧思。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日,村里开始演社戏,一般演出一个星期左右,由村中家有喜事的人家出钱请戏班,以示庆贺。


  演出前,择吉日跌信茭(一正一反为过)。吉日当天村民们要组织专门队伍到“三帝宫”请关公、财神、赵明公真君、土地等肉身到行宫落座,又称“抬老爷”或“抬阁”。“老爷”被请出正宫接受礼拜,再将“老爷”请上神轿,由选定的村民抬着。


  回避、肃静、官衔牌、铁链、木棍、乌鞘鞭、金瓜、尾枪、乌扇、黄伞等随行依仗一应俱全,还要放三眼铳,鸣锣开道。


  迎神队伍旌旗招展,声势浩大。抬着关公老爷、许真君、财神菩萨等“肉身”绕村一周,再巡遍村内每一条巷,在村民的喜炮声中走进行宫。


  五月十三日最为热闹,因为这天是关帝的生日。也是他带宝刀(青龙偃月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的日子,所以这一天也叫“磨刀期”、“关公磨刀日”。


  关帝磨刀要水,老天爷就会下场“磨刀雨”。在村子里几乎每年的这天都会下场或大或小的雨。


  “以我虔诚的信仰 定会在每个旦暮时分 为你焚一炷香    不论霜凋 亦或是绿夏 指间总留有一丝瘦瘦的流年……”


  远近的香客都会来古竹行宫朝拜,陪关帝一起看戏。外地香客多达二、三百人,有来许愿的、也有来还愿的,村里人山人海。


  青烟中透着村民驱邪除疫,向往安乐生活的愿景。


  行宫的厨房正在准备丰盛的午餐。“天鹅孵蛋”是当地一道传统菜。


  香客与村民一起聚餐,要摆70多桌宴席。宴席就设在戏台前。


  因为场地小,乡宴要分两批入席。村里特意盖了大雨棚,尽管如此,雨水大时还会出现撑伞用餐的情形。


  午饭后,由王母率八仙前往三帝宫“探神”,请关公一行等真身仙魂降临肉身,是为“神人以和”,之后才开始演戏。第一个节目为“天官赐福”,开戏之前还要祭“台神”哟!


  附近的村民和亲戚朋友,趁此机会互相走动,一起看戏、联络感情


  也有慕名远道而来的游客,专程来感受这场别开生面的乡间聚会。


  以前村里上演皮黄戏(也称大戏),本村曾建过皮黄戏班,现在多半演采茶戏。镇上有四个剧团,演员主要由当地桔农、莲农、退休老师、小商贩组成。只要喜欢戏剧,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都可以参与演出。


  剧团一般要演出至午夜。演员趁候场的空隙,用罗帕盖脸先打个小盹,养养精神。


  演社戏有敬神、娱乐、教化三种功效,促使村民和谐,民风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