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物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纪录片vip
查看: 15502|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哲学]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复制链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614
帖子
8304
行者币
1624
在线时间
619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推广链接(赚金币)
发表于 2012-1-23 14:01: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体验行者互动乐趣。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点击登录 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关闭
译者序

--------------------------------------------------------------------------------

    宇宙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
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义。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
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说
的演化就花了2000年的时间。令人吃惊的是,尽管人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在运动,只是
到了本世纪20年代因哈勃发现了红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观念才进入人类的意识。人们
甚至从来没有想到过宇宙还会演化。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质在引力作用
下不可能处于稳定的状态。即使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为
了得到一个稳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将宇宙常数引进理论中。他们都希望在自己的理论中
找到稳定的宇宙模型。可见,宇宙演化的观念并不是产生于这些天才的头脑之中。
    将哈勃的发现当成现代宇宙论的诞生是公平的。哈勃发现,从星系光谱的红移可以
推断,越远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离开我们而去,这表明整个宇宙处于膨胀的状态。从时
间上倒溯到过去,估计在100亿到200亿年前曾经发生过一桩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即宇宙
从一个极其紧致、极热的状态中大爆炸而产生。伽莫夫在1948年发表的一篇关于热大爆
炸模型的文章中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早期大爆炸的辐射仍残存在我们周围,不过由
于宇宙膨胀引起的红移,其绝对温度只余下几度左右,在这种温度下,辐射是处于微波
的波段。但在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观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之前,人们并不认真对
待此预言。
    一般认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用于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确的理论。在经典广义
相对论的框架里,霍金和彭罗斯证明了,在很一般的条件下,空间——时间一定存在奇
点,最著名的奇点即是黑洞里的奇点以及宇宙大爆炸处的奇点。在奇点处,所有定律以
及可预见性都失效。奇点可以看成空间时间的边缘或边界。只有给定了奇点处的边界条
件,才能由爱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于边界条件只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给定,
所以宇宙的命运就操纵在造物主的手中。这就是从牛顿时代起一直困扰人类智慧的第一
推动问题。
    如果空间——时间没有边界,则就不必劳驾上帝进行第一推动了。这只有在量子引
力论中才能做到。霍金认为宇宙的量子态是处于一种基态,空间——时间可看成一有限
无界的四维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样,只不过多了两个维数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结构都
可归结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所允许的最小起伏。从一些简单的模型计算可得出和天
文观测相一致的推论,如星系、恒星等等的成团结构,大尺度的各向同性和均匀性,空
间——时间的平性,即空间——时间基本上是平坦的,并因此才使得星系乃至生命的发
展成为可能,还有时间的方向箭头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论的意义在于它真正使宇宙论
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它是一个自足的理论,即在原则上,单凭科学定律我们便可以将
宇宙中的一切都预言出来。
    本书作者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家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和彭罗斯一道证明了
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
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
系在一起。1973年,他考虑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
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
它以最后一刻的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板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
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1974年以后,他的研究转向量子引力论。虽然人们还没有得到一个成功的理论,但
它的一些特征已被发现。例如,空间——时间在普郎克尺度(10^-33厘米)下不是平坦
的,而是处于一种泡沫的状态。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纯态,因果性受到破坏,因此使不
可知性从经典统计物理、量子统计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个层次。
    1980年以后,他的兴趣转向量子宇宙论。
    本书的副题是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
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
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正是
起始于此。
    理论物理学的细节在未来的20年中还会有变化,但就观念而言,现在已经相当完备
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
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这真正是空前
的。因为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
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尽管如此,译者之一于1979年第一回见到他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
在目。那是第一次参加剑桥霍金广义相对论小组的讨论班时,门打开后,忽然脑后响起
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
自己驱动着电开关。译者尽量保持礼貌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
其残废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非常
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
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
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
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从他对译者私事的帮助可以体会到,
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须驱动轮椅从他的家——剑桥西路5号,经过美丽的
剑河、古老的国王学院驶到银街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办公室。该系为了他的轮椅
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在富有学术传统的剑桥大学,他目前担任着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
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
    本书译者之一曾受教于霍金达四年之久,并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此书即
是受霍金之托而译成中文,以供占人类五分之一的人口了解他的学说。

                           ——许明贤  吴忠超


分享到:
行者物语纪录栏目衍生于旅行和大自然保护,弘扬理性、独立思维。
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野生动物在苦难困境中顽强求生,如你想帮助改变点什么,请从这里开始【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614
帖子
8304
行者币
1624
在线时间
619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1
2
发表于 2012-1-23 14:01:26 |只看该作者
感谢

--------------------------------------------------------------------------------

    1982年我在哈佛作过洛伊伯(Loeb)演讲之后,决定尝试写一本关于空间和时间的
通俗读物。从像史蒂芬·温伯格《最初三分钟》那么好的,到那些甚至我都不想点名的
差劲的,关于早期宇宙和黑洞的书已经出版了可观的数量。然而,我觉得它们之中的任
何一本都未真正提到那些导致我研究宇宙学和量子理论的动机的问题:宇宙从何而来?
它为什么,井怎么样开始的?它会有末日吗?如果有的话,会发生什么?这些是我们大
家都感兴趣的问题。但是现代科学变得如此之技术化,以至于仅有极少数的专家能掌握
解释这些问题所用到的数学。不过关于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的基本概念则可以离开数学,
以一种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人也能理解的形式来加以陈述。这就是我在这本书里试图要
做的,是否成功则要由读者判断了。
    有人告诉我,我放在书中的每一个方程都会使本书的销售量减半,为此我决定一个
方程也不用。然而,在最后我确实用了一个方程,即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我
希望这个方程不会吓跑一半我的潜在读者。
    除了够倒霉地得了卢伽雷即运动神经细胞的病外,我几乎在其他每个方面都是幸运
儿。我从我的妻子筒、我的孩子罗伯特、露西和梯米那儿得到的帮助和支持,使我能有
一个相当正常的生活和成功的事业。我选择了理论物理是又一大幸,因为它是整个用脑
进行的。所以我的瘫痪并没有成为一个严重的障碍。我的科学同事无一例外地都是非常
乐于助人的。
    在我生涯的第一个“经典”相期间,我主要的合作者及助手有罗杰·彭罗斯、罗伯
特·格罗许、布兰登·卡特和乔治·埃里斯。我对他们给予我的帮助以及我们一起做的
工作深表感谢。这一相被概括为我和埃里斯合写于1973年的《空间时间的大尺度结构》
一书中。我并不主张本书的读者去啃那本书来获得进一步的了解:它是高度技术性的,
很难读通。我希望从写了那本书之后我懂得了用何种写法才能容易被理解。
    在我的工作的第二个“量子”相期间,从1974年起我主要的合作者是盖瑞·吉朋斯、
当·佩奇和詹姆·哈特尔。我欠了他们和我的学生们很多情。他们不仅在身体上,而且
在理论上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保持和我的学生相处在一起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同时我
希望这能帮助我免于因循守旧。
    就这本书而言,我从我的一个学生布里安·维特那儿得到许多帮助。1985年我在完
成了第一稿后得了肺炎。我不得不接受穿气管的手术。这个手术使我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从而使我几乎无法和人交谈。我想可能完成不了这本书了。然而,布里安不仅帮助我修
改,还使我学会使用一个叫做“生活中心”的通讯程序。这是由加利福尼亚太阳谷峨而
兹·帕拉斯公司的瓦特·沃尔托兹捐赠的,我可以用它写书和写论文,并用语言合成器
对人讲话。这合成器也是由加利福尼亚太阳谷的语言及其他公司捐赠的。语言合成器和
一个小型的个人计算机由大卫·梅森装在我的轮椅上。这个系统使我有了巨大的变化:
实际上我现在能够通讯得比我失声之前还要好。
    我从大量看过最初稿的人那儿得到如何改进此书的建议,特别是我的拜泰姆书社的
编辑彼得·古查底送给我厚厚的一迭关于他觉得我还没有适当说清楚的地方的评语和疑
问。我必须承认。当我收到他长长的要修改的地方的清单时相当恼火。可是,他是完全
对的。我相信在他的酷使下,最终使这本书变得更好。
    我非常感谢我的助手柯林·威廉斯、大卫·托玛斯和雷蒙·拉夫勒蒙;我的秘书朱
迪·费拉、安·若尔夫、谢锐尔·比林顿和舒·马赛以及我的护士班。若没有龚维尔和
凯尔斯学院、科学工程研究协会、赖佛荷尔姆、马克阿瑟、纳菲尔德及若尔夫·斯密斯
基金会所提供的我的研究和医药费用,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对此谨表谢意。

                              ——史蒂芬·霍金
                              1987年10月20日


行者物语纪录栏目衍生于旅行和大自然保护,弘扬理性、独立思维。
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野生动物在苦难困境中顽强求生,如你想帮助改变点什么,请从这里开始【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614
帖子
8304
行者币
1624
在线时间
619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1
3
发表于 2012-1-23 14:01:42 |只看该作者
导言

--------------------------------------------------------------------------------

    我们在几乎对世界毫无了解的情形下进行日常生活。我们对于使生命得以实现的阳
光的产生机制,对于将我们束缚在地球上,否则我们就会以涡旋的轨道被抛到太空去的
重力,对于我们由之构成并依赖其稳定性的原子思考得很少。除了小孩(他们知道太少,
会不知轻重地问重要的问题),我们中很少人会用大量时间惊讶自然界为何这个样子;
宇宙从何而来或它是否总在这儿;时间会不会有朝一日倒流,并因此导致果先于因;或
者人类认识是否有一最终的权限。甚至我曾遇到一些小孩,他们想要知道黑洞是什么样
的?物质的最小的部份是什么?为何我们记住过去而不是将来;如果早先是紊乱的,则
今天显然是有序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存在一个宇宙?
    在我们社会里,父母或老师仍然依惯例用耸肩膀或借助模糊回想起的宗教格言去回
答这些问题的大部份。有一些人则对这一类的问题感到不舒服,因为它们如此生动地暴
露了人类理解的局限性。
    但是,哲学和科学的大部份即是由这种好奇心所驱动的。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愿意问
这类问题,并且他们偶尔得到一些使其惊奇的答案。我们这些离开原子和恒星同样远的
人类,正在扩大自己探索的视野去拥抱这非常小和非常大的对象。
    1974年初,大约在海盗空间飞船登陆火星之前两年,我参加在英国由伦敦皇家学会
主办的关于探索如何寻找天外生命的会议。
    在会议中间休息时,我注意到在隔壁的大厅里正举行一个更大得多的会议,出于好
奇心我进去了。我很快意识到自己见证了一个古代的仪式,是一个新会员参加皇家学会
——这个本行星上最古老的学术组织的授职式。前排一位在轮椅中的年轻人正非常缓慢
地将他的名字签在一本书上,而这本书的最前页是伊萨克·牛顿的签名。当他最后签好
时,大厅里响起了一阵响亮的掌声。史蒂芬·霍金,甚至在那时就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
    现在霍金是剑桥大学的卢卡逊数学教授。这个职务曾为牛顿,后来又为狄拉克,这
两位非常大和非常小的世界的有名的探索者担任过。他是他们的毫不逊色的继承人。这
本霍金首次为非专家写的书,会给外行读者以多种类的酬劳。和这本书的广泛的内容一
样有趣的是对作者智力工作的浏览。物理、天文、宇宙学和勇气的前沿被清晰地呈现在
本书之中。
    这又是一本关于上帝……或许是关于上帝不存在的书。处处充满了上帝这个字眼。
霍金着手回答爱因斯坦著名的关于上帝在创生宇宙时有无选择性的问题。正如霍金明白
声称的,他企图要去理解上帝的精神。这使得迄今所有努力的结论更加出人意外:一个
空间上无边缘、时间上无始无终、并且造物主无所事事的宇宙。
                              ——卡尔·沙冈
                              康奈尔大学
                              绮色佳,纽约州


行者物语纪录栏目衍生于旅行和大自然保护,弘扬理性、独立思维。
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野生动物在苦难困境中顽强求生,如你想帮助改变点什么,请从这里开始【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614
帖子
8304
行者币
1624
在线时间
619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1
4
发表于 2012-1-23 14:03:03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我们的宇宙图象

--------------------------------------------------------------------------------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据说是贝特郎·罗素)曾经作过一次关于天文学方面的讲演。
他描述了地球如何绕着太阳运动,以及太阳又是如何绕着我们称之为星系的巨大的恒星
群的中心转动。演讲结束之时,一位坐在房间后排的矮个老妇人站起来说道:“你说的
这些都是废话。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驮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的一块平板。”这位科学家很
有教养地微笑着答道:“那么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聪明,年轻人,
的确很聪明,”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群啊!”
    大部分人会觉得,把我们的宇宙喻为一个无限的乌龟塔相当荒谬,可是为什么我们
自以为知道得更多一些呢?我们对宇宙了解了多少?而我们又是怎样才知道的呢?宇宙
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这开端之前发生了什么?时
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有一个终结吗?在物理学上的一些最新突破,使一部分奇妙的新
技术得以实现,从而对于回答这些长期以来悬而未决问题中的某些问题有所启发。也许
有一天这些答案会像我们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运动那样显而易见——当然也可能像乌龟塔
那般荒唐可笑。不管怎样,唯有让时间来判断了。
    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天》一书中,就已经能够对于
地球是一个圆球而不是一块平板这一论点提出两个很好的论据。第一,他认为月食是由
于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亮之间而造成的。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总是圆的,这只有在地球
本身为球形的前提下才成立。如果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圆盘,除非月食总是发生在太阳正
好位于这个圆盘中心之下的时候,否则地球的影子就会被拉长而成为椭圆。第二,希腊
人从旅行中知道,在越往南的地区看星空,北极星则显得越靠近地平线。(因为北极星
位于北极的正上方,所以它出现在处于北极的观察者的头顶上,而对于赤道上的观察者,
北极星显得刚好在地平线上。)根据北极星在埃及和在希腊呈现出来的位置的差别,亚
里士多德甚至估计地球大圆长度为 400斯特迪亚。现在不能准确地知道,一个斯特迪
亚的长度究竟是多少,但也许是200码左右,这样就使得亚里士多德的估计为现在所接受
数值的两倍。希腊人甚至为地球是球形提供了第三个论据,否则何以从地平线外驶来的
船总是先露出船帆,然后才是船身?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绕着它
转动。他相信这些,是由于神秘的原因,他感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圆周运动最为
完美。在公元后两世纪,这个思想被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宇宙学模型。地球处于正
中心,包围着它的是八个天球,这八个天球分别负载着月亮、太阳、恒星和五个当时已
知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图1.1)。这些行星被认为是沿着附在相应
天球上的更小的圆周运动,以说明它们在天空中被观察到的相当复杂的轨迹。最外层的
天球被镶上固定的恒星,它们总是停在不变的相对位置,但是总体绕着天空旋转。最后
一层天球之外为何物一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不是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
部分。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1.jpg



    图1.1从最里面往最外面顺序为月亮球、水星球、金星球、太阳球、火星球、木星球、
土星球和固定恒星球。最中心为地球。
    托勒密模型为预言天体在天空的位置提供了相当精密的系统。但为了正确地预言这
些位置,托勒密必须假定月亮轨道有时离地球比其他时候要近一倍,这意味着月亮有时
看起来要比其他时候大一倍。托勒密承认这个瑕疵,尽管如此,他的模型虽然不是普遍
地、却是广泛地被接受。它被基督教接纳为与《圣经》相一致的宇宙图象。这是因为它
具有巨大的优点,即在固定恒星天球之外为天堂和地狱留下了很多地方。
    然而,1514年一位名叫尼古拉·哥白尼的教士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模型。(起初,
可能由于害怕教会对异端的迫害,哥白尼只能将他的模型匿名地流传。)他的观念是,
太阳是静止地位于中心,而地球和其他行星绕着太阳作圆周运动。将近一个世纪以后,
他的观念才被认真地接受。后来,两位天文学家——德国的约翰斯·开普勒和意大利的
伽利雷·伽利略开始公开支持哥白尼的理论,尽管它所预言的轨道还不能完全与观测相
符合。直到1609年,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理论才宣告死亡。那一年,伽利略用刚发
明的望远镜来观测夜空。当他观测木星时,发现有几个小卫星或月亮绕着它转动。这表
明不象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所设想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直接围绕着地球转。
(当然,仍然可能相信地球是静止地处于宇宙的中心,而木星的卫星沿着一种极其复杂
的轨道绕地球运动,表观上看来它们是绕着木星转动。然而哥白尼理论是简单得多了。)
同时,开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理论,认为行星不是沿圆周而是沿椭圆(椭圆是被拉长的圆)
运动,从而使预言最终和观察相互一致了。
    就开普勒而言,椭圆轨道仅仅是想当然的,并且是相当讨厌的假设,因为椭圆明显
地不如圆那么完美。虽然他几乎是偶然地发现椭圆轨道能很好地和观测相符合,但却不
能把它和他的行星绕太阳运动是由于磁力引起的另一思想相互调和起来。对这一切提供
解释是晚得多的事,那是由于1687年伊萨克·牛顿爵士出版了他的《数学的自然哲学原
理》,这部也许是有史以来物理科学上最重要的单独的著作。在这本书中,牛顿不但提
出物体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理论,并且发展了为分析这些运动所需的复杂的数学。
此外,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根据这定律,宇宙中的任一物体都被另外物体所吸引,
物体质量越大,相互距离越近,则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这也就是使物体落到地面上
的力。(由于一个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而使他得到灵感的故事,几乎肯定是不足凭信的。
所有牛顿自己说过的只是,当他陷入沉思之时,一颗苹果的落下使他得到了万有引力的
思想。)牛顿继而指出,根据他的定律,引力使月亮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地球运行,而地
球和其他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公转。
    哥白尼的模型摆脱了托勒密的天球,以及与其相关的宇宙存在着自然边界的观念。
“固定恒星”除了由于地球绕着自身的轴自转引起的穿越天空的转动外,不改变它们的
位置,很自然会使人设想到固定恒星是和我们的太阳类似的物体,只是比太阳离开我们
远得多了。
    按照他的引力理论,牛顿意识到恒星应该相互吸引,看来它们不能保持基本上不动。
那么它们会一起落到某处去吗?在1691年写给当时另一位最重要的思想家里查德·本特
里的一封信中,他论证道,如果只有有限颗恒星分布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区域里,这确实
是会发生的。但是另一方面,他推断如果存在无限多颗恒星,多少均匀地分布于无限的
空间,这种情形就不会发生,因为这时不存在任何一个它们落去的中心点。
    当人们议论到无穷时,这种论证是你会遭遇到的一种陷阱。在一个无限的宇宙,每
一点都可以认为是中心,因为在它的每一边都有无限颗恒星。正确的方法是很久以后才
被意识到的,即是先考虑有限的情形,这时所有恒星都相互落到一起,然后在这个区域
以外,大体均匀地加上更多的恒星,看情况会如何改变。按照牛顿定律,这额外的恒星
平均地讲对原先的那些根本没有什么影响,所以这些恒星还是同样快地落到一起。我们
愿意加上多少恒星就可以加上多少,但是它们仍然总是坍缩在一起。现在我们知道,由
于引力总是吸引的,不可能存在一个无限的静态的宇宙模型。
    在20世纪之前从未有人暗示过,宇宙是在膨胀或是在收缩,这有趣地反映了当时的
思维风气。一般认为,宇宙或是以一种不变的状态已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或以多多少
少正如我们今天所看的样子被创生于有限久的过去。其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倾向于
相信永恒的真理,也由于虽然人会生老病死,但宇宙必须是不朽的、不变的这种观念才
能给人以安慰。
    甚至那些意识到牛顿的引力理论导致宇宙不可能静止的人,也没有想到提出宇宙可
能是在膨胀。相反的,他们试图修正理论,使引力在非常大距离时成为斥力。这不会对
行星运动的预言有重大的影响,然而却允许无限颗恒星的分布保持平衡——邻近恒星之
间的吸引力被远隔恒星之间的斥力所平衡。然而,现在我们知道,这样的平衡是不稳定
的:如果某一区域内的恒星稍微互相靠近一些,引力就增强,并超过斥力的作用,这样
这些恒星就会继续落到一起。反之,如果某一区域内的恒星稍微互相远离一些,斥力就
起主导作用,并驱使它们离得更开。
    另一个反对无限静止宇宙的异见通常是归功于德国哲学家亨利希·奥勃斯,1823年
他发表了这个理论。事实上,牛顿的同时代的一些人已经提出过这个问题。甚至奥勃斯
的文章也不是貌似有理地反驳这模型的第一篇。不管怎么说,这是第一篇被广泛注意的
文章。这无限静止模型的困难,在于几乎每一道视线必须终结于某一恒星的表面。这样,
人们可以预料,整个天空甚至在夜晚都会像太阳那么明亮。奥勃斯反驳说,远处恒星的
光线由于被它所穿过的物质吸收所减弱。然而如果真是如此,这相干的物质将会最终被
加热到发出和恒星一样强的光为止。唯一的能避免整个天空像太阳那么亮的结论的方法
是,假定恒星并不是永远那么亮,而是在有限久的过去才开始发光。这种情况下,吸光
物质还没加热,或者远处恒星的光线尚未到达我们这儿。这使我们面临着是什么首次使
恒星发光的问题。
    当然,宇宙开端的问题在这之前很久就被讨论过。根据一些早先的宇宙论和犹太人
/基督教/穆斯林传统,宇宙开端于有限的、并且不是非常远的过去的某一时刻。对这
样一个开端,有一种议论是感到必须有“第一原因”来解释宇宙的存在。(在宇宙中,
你总可以将一个事件解释为由于另一个更早的事件所引起的,但是宇宙本身的存在只有
当存在某个开端时才能被解释。)另一种论证是圣·奥古斯丁在他的《上帝之城》的著
作中提出的。他指出,文明在进步,我们将记住创造这些业绩和发展技术的人们。这样
人,也许宇宙,不可能已经存在了太长的时间。圣·奥古斯丁根据《创世纪》一书,接
受公元前5000年作为宇宙的被创生的时间。(有趣的是,这和上一次的冰河时间的结束,
大约公元前1    年相距不远。考古学家告诉我们,文明实际上是从那时开始的。)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和大多数其他希腊哲学家不喜欢创生的思想,因为它带有太
多的神学干涉的味道。所以他们相信,人类及其周围的世界已经并且将继续永远存在。
古代的人们已经考虑到上述的文明进步的论点,用周期性洪水或其他灾难的重复出现,
使人类回到文明的开初,来回答上面的话难。
    1781年,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发表了里程碑般的(也是非常模糊的)著作——
《纯粹理性批判》,在这本书中,他深入地考察了关于宇宙在时间上是否有开端、空间
上是否有极限的问题。他称这些问题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也就是矛盾)。因为他感
到存在同样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证明宇宙有开端的正命题,以及宇宙已经存在无限久的
反命题。他对正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没有一个开端,则任何事件之前必有无限的时
间。他认为这是荒谬的。他对反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有一开端,在它之前必有无限
的时间,为何宇宙必须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开始呢?事实上,他对正命题和反命题用了同
样的论证。它们都是基于他的隐含的假设,即不管宇宙是否存在了无限久,时间均可无
限地倒溯回去。我们将会看到,在宇宙开端之前时间概念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是圣·
奥古斯丁首先指出的。当他被问及:上帝在创造宇宙之前做什么?奥古斯丁没有这样地
回答:他正为问这类问题的人准备地狱。而是说:时间是上帝所创造的宇宙的一个性质,
在宇宙开端之前不存在。
    当大部分人相信一个本质上静止不变的宇宙时,关于它有无开端的问题,实在是一
个形而上学或神学的问题。按照宇宙存在无限久的理论,或者按照宇宙在某一个有限时
刻,以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已经存在了无限久的样子启动的理论,我们可以同样很好地解
释所观察到的事实。但在1929年,埃德温·哈勃作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测,即
是不管你往那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正急速地远离我们而去。换言之,宇宙正在膨胀。
这意味着,在早先星体相互之间更加靠近。事实上,似乎在大约100亿至200亿年之前的
某一时刻,它们刚好在同一地方,所以那时候宇宙的密度无限大。这个发现最终将宇宙
开端的问题带进了科学的王国。
    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而且无限紧
密。在这种条件下,所有科学定律并因此所有预见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时刻
之前有过些事件,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
它们并没有可观测的后果。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
说,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开端。必须强调的是,这个时间的开端是和早先考虑的非常不
同。在一个不变的宇宙中,时间的端点必须由宇宙之外的存在物所赋予;宇宙的开端并
没有物理的必要性。人们可以想像上帝在过去的任何时刻创造宇宙。另一方面,如果宇
宙在膨胀,何以宇宙有一个开端似乎就有了物理的原因。人们仍然可以想像,上帝是在
大爆炸的瞬间创造宇宙,或者甚至在更晚的时刻,以便它看起来就像发生过大爆炸似的
方式创造,但是设想在大爆炸之前创造宇宙是没有意义的。大爆炸模型并没有排斥造物
主,只不过对他何时从事这工作加上时间限制而已!
    为了谈论宇宙的性质和讨论诸如它是否存在开端或终结的问题,你必须清楚什么是
科学理论。我将采用头脑简单的观点,即理论只不过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一部分的模
型,一些联结这模型和我们所观察的量的规则。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不管在任
何意义上)不再具有任何其他的实在性。如果它满足以下两个要求,就算是好的理论:
它必须在只包含一些任意元素的一个模型的基础上,准确地描述大批的观测,并对未来
观测的结果作出确定的预言。例如,亚里士多德关于任何东西是由四元素,土、空气、
火和水组成的理论是足够简单的了,但它没有做出任何确定的预言。另一方面,牛顿的
引力理论是基于甚至更为简单的模型,在此模型中两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和它们称之
为质量的量成正比,并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然而,它以很高的精确性预言
了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
    在它只是假设的意义上来讲,任何物理理论总是临时性的:你永远不可能将它证明。
不管多少回实验的结果和某一理论相一致,你永远不可能断定下一次结果不会和它矛盾。
另一方面,哪怕你只要找到一个和理论预言不一致的观测事实,即可证伪之。正如科学
哲学家卡尔·波帕所强调的,一个好的理论的特征是,它能给出许多原则上可以被观测
所否定或证伪的预言。每回观察到与这预言相符的新的实验,则这理论就幸存,并且增
加了我们对它的可信度;然而若有一个新的观测与之不符,则我们只得抛弃或修正这理
论。至少被认为这迟早总会发生的,问题在于人们有无才干去实现这样的观测。
    实际上经常发生的是,所设计的新理论确实是原先理论的推广。例如,对水星的非
常精确的观测揭露了它的运动和牛顿理论预言之间的很小差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所预言的运动和牛顿理论略有不同。爱因斯坦的预言和观测相符,而牛顿的预言与观测
不相符,这一事实是这个新理论的一个关键证据。然而我们在大部分实际情况下仍用牛
顿理论,因为在我们通常处理的情形下,两者差别非常小。(牛顿理论的另一个巨大的
优点在于,它比爱因斯坦理论容易处理得多!)
    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然而,大部分科学家遵
循的方法是将这问题分成两部分。首先,是一些告诉我们宇宙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定律;
(如果我们知道在任一时刻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则这些定律即能告诉我们以后的任一时
刻宇宙是什么样子的。)第二,关于宇宙初始状态的问题。有些人认为科学只应过问第
一部分,他们认为初始状态的问题应是形而上学或宗教的范畴。他们会说,全能的上帝
可以随心所欲地启动这个宇宙。也许是这样。但是,倘若那样,他也可以使宇宙以完全
任意的方式演化。可是,看起来他选择宇宙以一种非常规则的、按照一定规律的方式演
化。所以,看来可以同样合理地假定,也存在着制约初始状态的定律。
    毕全功于一役地设计一种能描述整个宇宙的理论,看来是非常困难的。反之,我们
是将这问题分成许多小块,并发明许多部分理论。每一部分理论描述和预言一定有限范
围的观测,同时忽略其他量的效应或用简单的一组数来代表之。可能这方法是全错的。
如果宇宙中的每一件东西都以非常基本的方式依赖于其他的任何一件东西,很可能不能
用隔离法研究问题的部分去逼近其完备的答案。尽管如此,这肯定是我们在过去取得进
展所用的方法。牛顿引力理论又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告诉我们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只
决定于与每个物体相关的一个数——它的质量;而与物体由何物组成无关。这样,人们
不需要太阳和行星结构和成份的理论就可以计算它们的轨道。
    今天科学家按照两个基本的部分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描述宇宙。它们
是本世纪上半叶的伟大的智慧成就。广义相对论是描述引力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也就
是从只有几英哩直到大至1亿亿亿(1后面跟24个0)英哩,即可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的尺度
的结构。另一方面,量子力学处理极小尺度的现象,例如万亿分之一英寸。然而,可惜
的是,这两个理论不是互相协调的——它们不可能都对。当代物理学的一个主要的努力,
以及这本书的主题,即是寻求一个能将其合并在一起的理论——量子引力论。我们还没
有这样的理论,要获得这个理论,我们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然而我们已经知道了
这个理论所应具备的许多性质。在以下几章,人们将会看到,我们已经知道了相当多的
量子引力论所应有的预言。
    现在,如果你相信宇宙不是任意的,而是由确定的定律所制约的,你最终必须将这
些部分理论合并成一套能描述宇宙中任何东西的完整统一理论。然而,在寻求这样的完
整统一理论中有一个基本的自相矛盾。在前面概括的关于科学理论的思想中,假定我们
是有理性的生物,既可以随意自由地观测宇宙,又可以从观察中得出逻辑推论。在这样
的方案里可以合理地假设,我们可以越来越接近找到制约我们宇宙的定律。然而,如果
真有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则它也将决定我们的行动。这样,理论本身将决定了我们对
之探索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它必须确定我们从证据得到正确的结论?它不也同样可以确
定我们引出错误的结论吗?或者根本没有结论?
    对于这个问题,我所能给出的回答是基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这思想是说,在
任何自繁殖的群体中,存在有不同个体在遗传物质和发育上的变异。这些差异表明,某
些个体比其他个体对周围的世界更能引出正确的结论,并去适应它。这些个体更可能存
活、繁殖,因此它们的行为和思维的模式将越来越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在过去肯定是真
的,即我们称之为智慧和科学发现的东西给我们带来了存活的好处。这种情况是否仍会
如此不是很清楚:我们的科学发现也可以将我们的一切都毁灭。即使不是这样,一个完
整的统一理论对于我们存活的机会不会有很大影响。然而,假定宇宙已经以规则的方式
演化至今,我们可以预期,自然选择赋予我们的推理能力在探索完整统一理论时仍然有
效,并因此不会导致我们得到错误的结论。
    因为除了最极端的情况外,我们已有了对所有一切都足够给出精确的预言的部分理
论,看来很难以现实的理由为探索宇宙的终极理论辩护。(值得指出,虽然可用类似的
论点来攻击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但这些理论已给我们带来了核能和微电子学的革命!)
所以,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的发现可能对我们种族的存活无助,甚至也不会影响我们的
生活方式。然而自从文明开始,人们即不甘心于将事件看作互不相关而不可理解的。他
们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今天我们仍然渴望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
人类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所从事的不断的探索提供正当的理由。而我们的目
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完整的描述。


行者物语纪录栏目衍生于旅行和大自然保护,弘扬理性、独立思维。
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野生动物在苦难困境中顽强求生,如你想帮助改变点什么,请从这里开始【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614
帖子
8304
行者币
1624
在线时间
619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1
5
发表于 2012-1-23 14:07:21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空间和时间

--------------------------------------------------------------------------------

    我们现在关于物体运动的观念来自于伽利略和牛顿。在他们之前,人们相信亚里士
多德,他说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并且只在受到力或冲击作用时才运动。这样,重
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更快,因为它受到更大的力将其拉向地球。
    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观点还以为,人们用纯粹思维可以找出制约宇宙的定律:不必要
用观测去检验它。所以,伽利略是第一个想看看不同重量的物体是否确实以不同速度下
落的人。据说,伽利略从比萨斜塔上将重物落下,从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信念是错的。
这故事几乎不可能是真的,但是伽利略的确做了一些等同的事——将不同重量的球从光
滑的斜面上滚下。这情况类似于重物的垂直下落,只是因为速度小而更容易观察而已。
伽利略的测量指出,不管物体的重量是多少,其速度增加的速率是一样的。例如,在一
个沿水平方向每走10米即下降1米的斜面上,你释放一个球,则1秒钟后球的速度为每秒
1米,2秒钟后为每秒2米等等,而不管这个球有多重。当然,一个铅锤比一片羽毛下落得
更快,那是因为空气对羽毛的阻力引起的。如果一个人释放两个不遭受任何空气阻力的
物体,例如两个不同的铅锤,它们则以同样速度下降。
    伽利略的测量被牛顿用来作为他的运动定律的基础。在伽利略的实验中,当物体从
斜坡上滚下时,它一直受到不变的外力(它的重量),其效应是它被恒定地加速。这表
明,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是像原先想像的那样,仅仅使之运动。同
时,它还意味着,只要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它就会以同样的速度保持直线运动。这
个思想是第一次被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明白地叙述出来,并被称为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受力时发生的现象则由牛顿第二定律所给出:物体被加速或改变其
速度时,其改变率与所受外力成比例。(例如,如果力加倍,则加速度也将加倍。)物
体的质量(或物质的量)越大,则加速度越小,(以同样的力作用于具有两倍质量的物
体则只产生一半的加速度。)小汽车可提供一个熟知的例子,发动机的功率越大,则加
速度越大,但是小汽车越重,则对同样的发动机加速度越小。
    除了他的运动定律,牛顿还发现了描述引力的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其
引力大小与每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样,如果其中一个物体(例如A)的质量加倍,则
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加倍。这是你能预料得到的,因为新的物体A可看成两个具有原先质
量的物体,每一个用原先的力来吸引物体B,所以A和B之间的总力加倍。其中一个物体质
量大到原先的2倍,另一物体大到3倍,则引力就大到6倍。现在人们可以看到,何以落体
总以同样的速率下降:具有2倍重量的物体受到将其拉下的2倍的引力,但它的质量也大
到两倍。按照牛顿第二定律,这两个效应刚好互相抵消,所以在所有情形下加速度是同
样的。
    牛顿引力定律还告诉我们,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则引力越小。牛顿引力定律讲,
一个恒星的引力只是一个类似恒星在距离小一半时的引力的4分之1。这个定律极其精确
地预言了地球、月亮和其他行星的轨道。如果这定律变为恒星的万有引力随距离减小得
比这还快,则行星轨道不再是椭圆的,它们就会以螺旋线的形状盘旋到太阳上去。如果
引力减小得更慢,则远处恒星的引力将会超过地球的引力。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牛顿观念的巨大差别在于,亚里士多德相信存在一个优越
的静止状态,任何没有受到外力和冲击的物体都采取这种状态。特别是他以为地球是静
止的。但是从牛顿定律引出,并不存在一个静止的唯一标准。人们可以讲,物体A静止而
物体B以不变的速度相对于物体A运动,或物体B静止而物体A运动,这两种讲法是等价的。
例如,我们暂时将地球的自转和它绕太阳的公转置之一旁,则可以讲地球是静止的,一
列火车以每小时90英哩的速度向北前进,或火车是静止的,而地球以每小时90英哩的速
度向南运动。如果一个人在火车上以运动的物体做实验,所有牛顿定律都成立。例如,
在火车上打乓乒球,将会发现,正如在铁轨边上一张台桌上一样,乓乒球服从牛顿定律,
所以无法得知是火车还是地球在运动。
    缺乏静止的绝对的标准表明,人们不能决定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事件是否发生在
空间的同一位置。例如,假定在火车上我们的乓乒球直上直下地弹跳,在一秒钟前后两
次撞到桌面上的同一处。在铁轨上的人来看,这两次弹跳发生在大约相距100米的不同的
位置,因为在这两回弹跳的间隔时间里,火车已在铁轨上走了这么远。这样,绝对静止
的不存在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的位置。
事件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在火车上和铁轨上的人来讲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理
由以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
    牛顿对绝对位置或被称为绝对空间的不存在感到非常忧虑,因为这和他的绝对上帝
的观念不一致。事实上,即使绝对空间的不存在被隐含在他的定律中,他也拒绝接受。
因为这个非理性的信仰,他受到许多人的严厉批评,最有名的是贝克莱主教,他是一个
相信所有的物质实体、空间和时间都是虚妄的哲学家。当人们将贝克莱的见解告诉著名
的约翰逊博士时,他用脚尖踢到一块大石头上,并大声地说:“我要这样驳斥它!”
    亚里士多德和牛顿都相信绝对时间。也就是说,他们相信人们可以毫不含糊地测量
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只要用好的钟,不管谁去测量,这个时间都是一样的。时间
相对于空间是完全分开并独立的。这就是大部份人当作常识的观点。然而,我们必须改
变这种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观念。虽然这种显而易见的常识可以很好地对付运动甚慢的诸
如苹果、行星的问题,但在处理以光速或接近光速运动的物体时却根本无效。
    光以有限但非常高的速度传播的这一事实,由丹麦的天文学家欧尔·克里斯琴森·
罗麦于1676年第一次发现。他观察到,木星的月亮不是以等时间间隔从木星背后出来,
不像如果月亮以不变速度绕木星运动时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当地球和木星都绕着太阳公
转时,它们之间的距离在变化着。罗麦注意到我们离木星越’远则木星的月食出现得越
晚。他的论点是,因为当我们离开更远时,光从木星月亮那儿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
我们这儿。然而,他测量到的木星到地球的距离变化不是非常准确,所以他的光速的数
值为每秒14    英哩,而现在的值为每秒186000英哩。尽管如此,罗麦不仅证明了光以
有限速度运动,并且测量了光速,他的成就是卓越的——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在牛顿发
表《数学原理》之前11年进行的。
    直到1865年,当英国的物理学家詹姆士·马克斯韦成功地将当时用以描述电力和磁
力的部分理论统一起来以后,才有了光传播的真正的理论。马克斯韦方程预言,在合并
的电磁场中可以存在波动的微扰,它们以固定的速度,正如池塘水面上的涟漪那样运动。
如果这些波的波长(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为1米或更长一些,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无线电
波。更短波长的波被称做微波(几个厘米)或红外线(长于万分之一厘米)。可见光的
波长在百万分之40到百万分之80厘米之间。更短的波长被称为紫外线、X射线和伽玛射线。
    马克斯韦理论预言,无线电波或光波应以某一固定的速度运动。但是牛顿理论已经
摆脱了绝对静止的观念,所以如果假定光是以固定的速度传播,人们必须说清这固定的
速度是相对于何物来测量的。这样人们提出,甚至在“真空”中也存在着一种无所不在
的称为“以太”的物体。正如声波在空气中一样,光波应该通过这以太传播,所以光速
应是相对于以太而言。相对于以太运动的不同观察者,应看到光以不同的速度冲他们而
来,但是光对以太的速度是不变的。特别是当地球穿过以太绕太阳公转时,在地球通过
以太运动的方向测量的光速(当我们对光源运动时)应该大于在与运动垂直方向测量的
光速(当我们不对光源运动时)。1887年,阿尔贝特·麦克尔逊(后来成为美国第一个
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爱德华·莫雷在克里夫兰的卡思应用科学学校进行了非常仔细
的实验。他们将在地球运动方向以及垂直于此方向的光速进行比较,使他们大为惊奇的
是,他们发现这两个光速完全一样!
    在1887年到1905年之间,人们曾经好几次企图去解释麦克尔逊——莫雷实验。最著
名者为荷兰物理学家亨得利克·罗洛兹,他是依据相对于以太运动的物体的收缩和钟变
慢的机制。然而,一位迄至当时还不知名的瑞士专利局的职员阿尔贝特·爱因斯坦,在
1905年的一篇著名的论文中指出,只要人们愿意抛弃绝对时间的观念的话,整个以太的
观念则是多余的。几个星期之后,一位法国最重要的数学家亨利·彭加勒也提出类似的
观点。爱因斯坦的论证比彭加勒的论证更接近物理,因为后者将此考虑为数学问题。通
常这个新理论是归功于爱因斯坦,但彭加勒的名字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个被称之为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不管观察者以任何速度作自由运动,相对于他
们而言,科学定律都应该是一样的。这对牛顿的运动定律当然是对的,但是现在这个观
念被扩展到包括马克斯韦理论和光速:不管观察者运动多快,他们应测量到一样的光速。
这简单的观念有一些非凡的结论。可能最著名者莫过于质量和能量的等价,这可用爱因
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来表达(这儿E是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以及没有任何东
西能运动得比光还快的定律。由于能量和质量的等价,物体由于它的运动所具的能量应
该加到它的质量上面去。换言之,要加速它将变得更为困难。这个效应只有当物体以接
近于光速的速度运动时才有实际的意义。例如,以10%光速运动的物体的质量只比原先
增加了0.5%,而以90%光速运动的物体,其质量变得比正常质量的2倍还多。当一个物
体接近光速时,它的质量上升得越来越快,它需要越来越多的能量才能进一步加速上去。
实际上它永远不可能达到光速,因为那时质量会变成无限大,而由质量能量等价原理,
这就需要无限大的能量才能做到。由于这个原因,相对论限制任何正常的物体永远以低
于光速的速度运动。只有光或其他没有内禀质量的波才能以光速运动。
    相对论的一个同等卓越的成果是,它变革了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观念。在牛顿理论
中,如果有一光脉冲从一处发到另一处,(由于时间是绝对的)不同的观测者对这个过
程所花的时间不会有异议,但是他们不会在光走过的距离这一点上取得一致的意见(因
为空间不是绝对的)。由于光速等于这距离除以所花的时间,不同的观察者就测量到不
同的光速。另一方面,在相对论中,所有的观察者必须在光是以多快的速度运动上取得
一致意见。然而,他们在光走过多远的距离上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所以现在他们对光要
花多少时间上也不会取得一致意见。(无论如何,光所花的时间正是用光速——这一点
所有的观察者都是一致的——去除光所走的距离——这一点对他们来说是不一致的。)
总之,相对论终结了绝对时间的观念!这样,每个观察者都有以自己所携带的钟测量的
时间,而不同观察者携带的同样的钟的读数不必要一致。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1.jpg

    图2.1时间用垂直坐标测量,离开观察者的距离用水平坐标测量。观察者在空间和时
间里的途径用左边的垂线表示。到事件去和从事件来的光线的途径用对角线表示。
    每个观察者都可以用雷达去发出光脉冲或无线电波来测定一个事件在何处何时发生。
脉冲的一部分由事件反射回来后,观察者可在他接收到回波时测量时间。事件的时间可
认为是发出脉冲和脉冲反射回来被接收的两个时刻的中点;而事件的距离可取这来回过
程时间的一半乘以光速。(在这意义上,一个事件是发生在指定空间的一点以及指定时
间的一点的某件事。)这个意思已显示在图2.1上。这是空间——时间图的一个例子。利
用这个步骤,作相互运动的观察者对同一事件可赋予不同的时间和位置。没有一个特别
的观察者的测量比任何其他人更正确,但所有这些测量都是相关的。只要一个观察者知
道其他人的相对速度,他就能准确算出其他人该赋予同一事件的时间和位置。
    现在我们正是用这种方法来准确地测量距离,因为我们可以比测量长度更为准确地
测量时间。实际上,米是被定义为光在以铂原子钟测量的O.        3335640952秒内走
过的距离(取这个特别的数字的原因是,因为它对应于历史上的米的定义——按照保存
在巴黎的特定铂棒上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同样,我们可以用叫做光秒的更方便更
新的长度单位,这就是简单地定义为光在一秒走过的距离。现在,我们在相对论中按照
时间和光速来定义距离,这样每个观察者都自动地测量出同样的光速(按照定义为每0.
        3335640952秒之1米)。没有必要引入以太的观念,正如麦克尔逊——莫雷实验
显示的那样,以太的存在是无论如何检测不到的。然而,相对论迫使我们从根本上改变
了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我们必须接受的观念是: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而
必须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空间——时间的客体。
    我们通常的经验是可以用三个数或座标去描述空间中的一点的位置。譬如,人们可
以说屋子里的一点是离开一堵墙7英尺,离开另一堵墙3英尺,并且比地面高5英尺。人们
也可以用一定的纬度、经度和海拔来指定该点。人们可以自由地选用任何三个合适的坐
标,虽然它们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有效。人们不是按照在伦敦皮卡迪里圆环以北和以西多
少英哩以及高于海平面多少英尺来指明月亮的位置,而是用离开太阳、离开行星轨道面
的距离以及月亮与太阳的连线和太阳与临近的一个恒星——例如α-半人马座——连线
之夹角来描述之。甚至这些座标对于描写太阳在我们星系中的位置,或我们星系在局部
星系群中的位置也没有太多用处。事实上,人们可以用一族互相交迭的坐标碎片来描写
整个宇宙。在每一碎片中,人们可用不同的三个座标的集合来指明点的位置。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2.jpg

    图2.2
    一个事件是发生于特定时刻和空间中特定的一点的某种东西。这样,人们可以用四
个数或座标来确定它,并且座标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人们可以用任何定义好的空间座标
和一个任意的时间测量。在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座标没有真正的差别,犹如任何两个
空间座标没有真正的差别一样。譬如可以选择一族新的座标,使得第一个空间座标是旧
的第一和第二空间座标的组合。例如,测量地球上一点位置不用在伦敦皮卡迪里圆环以
北和以西的哩数,而是用在它的东北和西北的哩数。类似地,人们在相对论中可以用新
的时间座标,它是旧的时间(以秒作单位)加上往北离开皮卡迪里的距离(以光秒为单
位)。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3.jpg

    图2.3
    将一个事件的四座标作为在所谓的空间——时间的四维空间中指定其位置的手段经
常是有助的。对我来说,摹想三维空间已经足够困难!然而很容易画出二维空间图,例
如地球的表面。(地球的表面是两维的,因为它上面的点的位置可以用两个座标,例如
纬度和经度来确定。)通常我将使用二维图,向上增加的方向是时间,水平方向是其中
的一个空间座标。不管另外两个空间座标,或者有时用透视法将其中一个表示出来。
(这些被称为空间——时间图,如图2.1所示。)例如,在图2.2中时间是向上的,并以
年作单位,而沿着从太阳到α—半人马座连线的距离在水平方向上以英哩来测量。太阳
和α—半人马座通过空间——时间的途径是由图中的左边和右边的垂直线来表示。从太
阳发出的光线沿着对角线走,并且要花4年的时间才能从太阳走到α—半人马座。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马克斯韦方程预言,不管光源的速度如何,光速应该是一样
的,这已被精密的测量所证实。这样,如果有一个光脉冲从一特定的空间的点在一特定
的时刻发出,在时间的进程中,它就会以光球面的形式发散开来,而光球面的形状和大
小与源的速度无关。在百万分之一秒后,光就散开成一个半径为300米的球面;百万分之
二秒后,半径变成600米;等等。这正如同将一块石头扔到池塘里,水表面的涟漪向四周
散开一样,涟漪以圆周的形式散开并越变越大。如果将三维模型设想为包括二维的池塘
水面和一维时间,这些扩大的水波的圆圈就画出一个圆锥,其顶点即为石头击到水面的
地方和时间(图2.3)。类似地,从一个事件散开的光在四维的空间——时间里形成了一
个三维的圆锥,这个圆锥称为事件的未来光锥。以同样的方法可以画出另一个称之为过
去光锥的圆锥,它表示所有可以用一光脉冲传播到该事件的事件的集合(图2.4)。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4.jpg

    图2.4
    一个事件P的过去和将来光锥将空间——时间分成三个区域(图2.5):这事件的绝
对将来是P的将来光锥的内部区域,这是所有可能被发生在P的事件影响的事件的集合。
从P出发的信号不能传到P光锥之外的事件去,因为没有东西比光走得更快,所以它们不
会被P发生的事情所影响。过去光锥内部区域的点是P的绝对过去,它是所有这样的事件
的集合,从该事件发出的以等于或低于光速的速度传播的信号可到达P。所以,这是可能
影响事件P的所有事件的集合。如果人们知道过去某一特定时刻在事件P的过去光锥内发
生的一切,即能预言在P将会发生什么。空间——时间的其余部分即是除P的将来和过去
光锥之外的所有事件的集合。这一部分的事件既不受P的影响,也不能影响P。例如,假
定太阳就在此刻停止发光,它不会对此刻的地球发生影响,因为地球的此刻是在太阳熄
灭这一事件的光锥之外(图2.6)。我们只能在8分钟之后才知道这一事件,这是光从太
阳到达我们所花的时间。只有到那时候,地球上的事件才在太阳熄灭这一事件的将来光
锥之内。同理,我们也不知道这一时刻发生在宇宙中更远地方的事:我们看到的从很远
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在我们看到的最远的物体的情况下,光是在80亿
年前发出的。这样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5.jpg

    图2.5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6.jpg

    图2.6
    如果人们忽略引力效应,正如1905年爱因斯坦和彭加勒所做的那样,人们就得到了
称为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对于空间——时间中的每一事件我们都可以做一个光锥(所有
从该事件发出的光的可能轨迹的集合),由于在每一事件处在任一方向的光的速度都一
样,所以所有光锥都是全等的,并朝着同一方向。这理论又告诉我们,没有东西走得比
光更快。这意味着,通过空间和时间的任何物体的轨迹必须由一根落在它上面的每一事
件的光锥之内的线来表示(图2.7)。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7.jpg

    图2.7
    狭义相对论非常成功地解释了如下事实:对所有观察者而言,光速都是一样的(正
如麦克尔逊——莫雷实验所展示的那样),并成功地描述了当物体以接近于光速运动时
的行为。然而,它和牛顿引力理论不相协调。牛顿理论说,物体之间的吸引力依赖于它
们之间的距离。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移动一个物体,另一物体所受的力就会立即改变。
或换言之,引力效应必须以无限速度来传递,而不像狭义相对论所要求的那样,只能以
等于或低于光速的速度来传递。爱因斯坦在1908年至1914年之间进行了多次不成功的尝
试,企图去找一个和狭义相对论相协调的引力理论。1915年,他终于提出了今天我们称
之为广义相对论的理论。
    爱因斯坦提出了革命性的思想,即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而只不过是空间——时
间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后果。正如早先他假定的那样,空间——时间是由于在它中间
的质量和能量的分布而变弯曲或“翘曲”的。像地球这样的物体并非由于称为引力的力
使之沿着弯曲轨道运动,而是它沿着弯曲空间中最接近于直线的称之为测地线的轨迹运
动。一根测地线是两邻近点之间最短(或最长)的路径。例如,地球的表面是一弯曲的
二维空间。地球上的测地线称为大圆,是两点之间最近的路(图2.8)。由于测地线是两
个机场之间的最短程,这正是领航员叫飞行员飞行的航线。在广义相对论中,物体总是
沿着四维空间——时间的直线走。尽管如此,在我们的三维空间看起来它是沿着弯曲的
途径(这正如同看一架在非常多山的地面上空飞行的飞机。虽然它沿着三维空间的直线
飞,在二维的地面上它的影子却是沿着一条弯曲的路径)。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8.jpg

    图2.8
    太阳的质量引起空间——时间的弯曲,使得在四维的空间——时间中地球虽然沿着
直线的轨迹,它却让我们在三维空间中看起来是沿着一个圆周运动。事实上,广义相对
论预言的行星轨道几乎和牛顿引力理论所预言的完全一致。然而,对于水星,这颗离太
阳最近、受到引力效应最强、并具有被拉得相当长的轨道的行星,广义相对论预言其轨
道椭圆的长轴绕着太阳以大约每1万年1度的速率进动。这个效应虽然小,但在1915年前
即被人们注意到了,并被作为爱因斯坦理论的第一个验证。近年来,其他行星的和牛顿
理论预言的甚至更小的轨道偏差也已被雷达测量到,并且发现和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相符。
    光线也必须沿着空间——时间的测地线走。空间是弯曲的事实又一次意味着,在空
间中光线看起来不是沿着直线走。这样,广义相对论预言光线必须被引力场所折弯。譬
如,理论预言,由于太阳的质量的缘故,太阳近处的点的光锥会向内稍微偏折。这表明,
从远处恒星发出的刚好通过太阳附近的光线会被折弯很小的角度,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
而言,这恒星显得是位于不同的位置(图2.9)。当然,如果从恒星来的光线总是在靠太
阳很近的地方穿过,则我们无从知道这光线是被偏折了,还是这恒星实际上就是在我们
所看到的地方。然而,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不同的恒星从太阳后面通过,并且它们的
光线被偏折。所以,相对于其他恒星而言,它们改变了表观的位置。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9.jpg

    图2.9
    在正常情况下,去观察到这个效应是非常困难的,这是由于太阳的光线使得人们不
可能观看天空上出现在太阳附近的恒星。然而,在日食时就可能观察到,这时太阳的光
线被月亮遮住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爱因斯坦的光偏折的预言不可能在19
15年立即得到验证。直到1919年,一个英国的探险队从西非观测日食,指出光线确实像
理论所预言的那样被太阳所偏折。这次德国人的理论为英国人所证明被欢呼为战后两国
和好的伟大行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人们检查这回探险所拍的照片,发现其误差
和所企图测量的效应同样大。他们的测量纯属是运气,或是已知他们所要得的结果的情
形,这在科学上是普遍发生的。然而,光偏折被后来的许多次观测准确地证实。
    另一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是,在像地球这样的大质量的物体附近,时间显得流逝得更
慢一些。这是因为光能量和它的频率(每秒钟里光振动的次数)有一关系:能量越大,
则频率越高。当光从地球的引力场往上走,它失去能量,因而其频率下降(这表明两个
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变大)。从在上面的某个人来看,下面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显得需
要更长的时间。利用一对安装在一个水塔的顶上和底下的非常准确的钟,这个预言在19
62年被验证到。发现底下的那只更接近地球的钟走得更慢些,这和广义相对论完全一致。
地球上的不同高度的钟的速度不同,这在目前具有相当的实用上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人
们要用卫星发出的信号来作非常精确的导航。如果人们对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无知,所计
算的位置将会错几英哩!
    牛顿运动定律使空间中绝对位置的观念告终。而相对论摆脱了绝对时间。考虑一对
双生子,假定其中一个孩子去山顶上生活,而另一个留在海平面,第一个将比第二个老
得快。这样,如果他们再次相会,一个会比另一个更老。在这种情形下,年纪的差别非
常小。但是,如果有一个孩子在以近于光速运动的空间飞船中作长途旅行,这种差别就
会大得多。当他回来时,他会比留在地球上另一个人年轻得多。这即是被称为双生子的
佯谬。但是,只是对于头脑中仍有绝对时间观念的人而言,这才是佯谬。在相对论中并
没有一个唯一的绝对时间,相反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这依赖于他在何处
并如何运动。
    1915年之前,空间和时间被认为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固定舞台,而它们不受在其中
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即便在狭义相对论中,这也是对的。物体运动,力相互吸引并排斥,
但时间和空间则完全不受影响地延伸着。空间和时间很自然地被认为无限地向前延伸。
    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况则相当不同。这时,空间和时间变成为动力量:当一个
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它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空间——时间
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
的每一件事所影响。正如一个人不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不能谈宇宙的事件一样,同样在
广义相对论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讲空间和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对空间和时间的新的理解是对我们的宇宙观的变革。古老的关
于基本上不变的、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无限久的宇宙的观念,已为运动的、膨胀的并
且看来是从一个有限的过去开始并将在有限的将来终结的宇宙的观念所取代。这个变革
正是下一章 的内容。几年之后又正是我研究理论物理的起始点。罗杰·彭罗斯和我指
出,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可推断出,宇宙必须有个开端,并可能有个终结。
    ------------------


行者物语纪录栏目衍生于旅行和大自然保护,弘扬理性、独立思维。
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野生动物在苦难困境中顽强求生,如你想帮助改变点什么,请从这里开始【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614
帖子
8304
行者币
1624
在线时间
619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1
6
发表于 2012-1-23 14:09:36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膨胀的宇宙

--------------------------------------------------------------------------------

    如果在一个清澈的、无月亮的夜晚仰望星空,能看到的最亮的星体最可能是金星、
火星、木星和土星这几颗行星,还有巨大数目的类似太阳、但离开我们远得多的恒星。
事实上,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某些固定的恒星相互之间的位置确实起了非常微小的
变化——它们不是真正固定不动的2这是因为它们距离我们相对靠近一些。当地球绕着太
阳公转时,相对于更远处的恒星的背景,我们从不同的位置观测它们。这是幸运的,因
为它使我们能直接测量这些恒星离开我们的距离,它们离我们越近,就显得移动得越多。
最近的恒星叫做普罗希马半人马座,它离我们大约4光年那么远(从它发出的光大约花4
年才能到达地球),也就是大约23万亿英哩的距离。大部分其他可用肉眼看到的恒星离
开我们的距离均在几百光年之内。与之相比,我们太阳仅仅在8光分那么远!可见的恒星
散布在整个夜空,但是特别集中在一条称为银河的带上。远在公元1750年,就有些天文
学家建议,如果大部分可见的恒星处在一个单独的碟状的结构中,则银河的外观可以得
到解释。碟状结构的一个例子,便是今天我们叫做螺旋星系的东西。只有在几十年之后,
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爵士才非常精心地对大量的恒星的位置和距离进行编目分类,从
而证实了自己的观念。即便如此,这个思想在本世纪初才完全被人们接受。
    1924年,我们现代的宇宙图象才被奠定。那是因为美国天文学家埃得温·哈勃证明
了,我们的星系不是唯一的星系。事实上,还存在许多其他的星系,在它们之间是巨大
的空虚的太空。为了证明这些,他必须确定这些星系的距离。这些星系是如此之遥远,
不像邻近的恒星那样,它们确实显得是固定不动的。所以哈勃被迫用间接的手段去测量
这些距离。众所周知,恒星的表观亮度决定于两个因素:多少光被辐射出来(它的绝对
星等)以及它离我们多远。对于近处的恒星,我们可以测量其表观亮度和距离,这样我
们可以算出它的绝对亮度。相反,如果我们知道其他星系中恒星的绝对亮度,我们可用
测量它们的表观亮度的方法来算出它们的距离。哈勃注意到,当某些类型的恒星近到足
够能被我们测量时,它们有相同的绝对光度;所以他提出,如果我们在其他星系找出这
样的恒星,我们可以假定它们有同样的绝对光度——这样就可计算出那个星系的距离。
如果我们能对同一星系中的许多恒星这样做,并且计算结果总是给出相同的距离,则我
们对自己的估计就会有相当的信赖度。
    埃得温·哈勃用上述方法算出了九个不同星系的距离。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的星系
只是用现代望远镜可以看到的几千亿个星系中的一个,每个星系本身都包含有几千亿颗
恒星。图3.1所示的便是一个螺旋星系的图,从生活在其他星系中的人来看我们的星系,
想必也是类似这个样子。我们生活在一个宽约为10万光年并慢慢旋转着的星系中;在它
的螺旋臂上的恒星绕着它的中心公转一圈大约花几亿年。我们的太阳只不过是一个平常
的、平均大小的、黄色的恒星,它靠近在一个螺旋臂的内边缘。我们离开亚里士多德和
托勒密的观念肯定是相当遥远了,那时我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1.jpg

    图3.1
    恒星离开我们是如此之远,以致使我们只能看到极小的光点,而看不到它们的大小
和形状。这样怎么能区分不同的恒星种类呢?对于绝大多数的恒星,只有一个特征可供
观测——光的颜色。牛顿发现,如果太阳光通过一个称为棱镜的三角形状的玻璃块,就
会被分解成像彩虹一样的分颜色(它的光谱)。将一个望远镜聚焦在一个单独的恒星或
星系上,人们就可类似地观察到从这恒星或星系来的光谱线。不同的恒星具有不同的光
谱,但是不同颜色的相对亮度总是刚好和一个红热的物体发出的光谱完全一致。(实际
上,从一个不透明的灼热的物体发出的光,有一个只依赖于它的温度的特征光谱——热
谱。这意味着可以从恒星的光谱得知它的温度。)并且,我们发现,某些非常特定的颜
色在恒星光谱里找不到,这些失去的谱线可以因不同的恒星而异。既然我们知道,每一
化学元素都有非常独特的吸收光谱线族,将它们和恒星光谱中失去的谱线相比较,我们
就可以准确地确定恒星大气中存在什么元素。
    在20年代天文学家开始观察其他星系中的恒星光谱时,他们发现了最奇异的现象:
它们和我们的银河系一样具有吸收的特征线族,只是所有这些线族都向光谱的红端移动
了同样相对的量。为了理解这个含意,我们必须先理解多普勒效应。我们已经知道,可
见光即是电磁场的起伏或波动,其频率(或每秒的振动数)高达4到7百万亿次的振动。
对不同频率的光,人的眼睛看起来为不同颜色,最低的频率出现在光谱的红端,而最高
频率在蓝端。想像在离开我们一个固定的距离处有一光源——例如恒星——以固定的频
率发出光波,显然我们接受到的波频率和发出时的频率一样(星系的引力场没有足够强
到对它有明显的效应)。现在假定这恒星光源开始向我们运动,当光源发出第二个波峰
时,它离开我们更近一些,这样此波峰到达我们处所用的时间比恒星不动时要少。这意
味着,这两个波峰到达我们的时间间隔变小了,所以我们接收到的波的每秒振动数(频
率)比恒星静止时高。同样,如果光源离我们而去,我们接收到的波频率就变低了。所
以对于光来说,这意味着,当恒星离开我们而去时,它们的光谱向红端移动(红移);
而当恒星靠近我们而来时,光谱则蓝移。这个称之为多普勒效应的频率和速度的关系是
我们日常所熟悉的,例如我们听路上来往小汽车的声音:当它开过来时,它的发动机的
音调变高(对应于声波的高频率);当它通过我们身边而离开时,它的音调变低。光波
或无线电波的行为与之类似。警察就是利用多普勒效应的原理,以无线电波脉冲从车上
反射回来的频率来测量车速。
    在哈勃证明了其他星系存在之后的几年里,他花时间为它们的距离以及观察到的光
谱分类。那时候大部份人相信,这些星系的运动相当紊乱,所以预料会发现和红移光谱
一样多的蓝移光谱。但是,十分令人惊异的是,他发现大部份星系是红移的——几乎所
有都远离我们而去!更惊异的是1929年哈勃发表的结果:甚至星系红移的大小也不是杂
乱无章的,而是和星系离开我们的距离成正比。换句话讲,星系越远,则它离开我们运
动得越快!这表明宇宙不可能像原先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处于静态,而实际上是在膨胀;
不同星系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增加着。
    宇宙膨胀的发现是20世纪最伟大的智慧革命之一。事后想起来,何以过去从来没有
人想到这一点?!牛顿或其他人应该会意识到,静态的宇宙在引力的影响下会很快开始
收缩。然而现在假定宇宙正在膨胀,如果它膨胀得相当慢,引力会使之最终停止膨胀,
然后开始收缩。但是,如果它膨胀得比某一临界速率更快,引力则永远不足够强而使其
膨胀停止,宇宙就永远继续膨胀下去。这有点像一个人在地球表面引燃火箭上天时发生
的情形,如果火箭的速度相当慢,引力将最终使之停止并折回地面;另一方面,如果火
箭具有比某一临界值(大约每秒7英哩)更高的速度,引力的强度不足以将其拉回,所以
它将继续永远飞离地球。19世纪、18世纪甚至17世纪晚期的任何时候,人们都可以从牛
顿的引力论预言出宇宙的这个行为。然而,静态宇宙的信念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一直维
持到了20世纪的早期。甚至爱因斯坦于1915年发表其广义相对论时,还是如此之肯定宇
宙必须是静态的,以使得他在其方程中不得不引进一个所谓的宇宙常数来修正自己的理
论,使静态的宇宙成为可能。爱因斯坦引入一个新的“反引力”,这力不像其他的力那
样,不发源于任何特别的源,而是空间——时间结构所固有的。他宣称,空间——时间
有一内在的膨胀的趋向,这可以用来刚好去平衡宇宙间所有物质的相互吸引,结果使宇
宙成为静态的。当爱因斯坦和其他物理学家正在想方设法避免广义相对论的非静态宇宙
的预言时,看来只有一个人,即俄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亚历山大·弗利德曼愿意只用广
义相对论着手解释它。
    弗利德曼对于宇宙作了两个非常简单的假定:我们不论往哪个方向看,也不论在任
何地方进行观察,宇宙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弗利德曼指出,仅仅从这两个观念出发,我
们就应该预料宇宙不是静态的。事实上,弗利德曼在1922年所做的预言,正是几年之后
埃得温·哈勃所观察到的结果。
    很清楚,关于在任何方向上宇宙都显得是一样的假设实际上是不对的。例如,正如
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星系中的其他恒星形成了横贯夜空的叫做银河系的光带。但是如果
看得更远,星系数目就或多或少显得是同样的。所以假定我们在比星系间距离更大的尺
度下来观察,而不管在小尺度下的差异,则宇宙确实在所有的方向看起来是大致一样的。
在很长的时间里,这为弗利德曼的假设——作为实际宇宙的粗糙近似提供了充分的证实。
但是,近世出现的一桩幸运的事件所揭示的事实说明了,弗利德曼假设实际上异常准确
地描述了我们的宇宙。
    1965年,美国新泽西州贝尔电话实验室的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正在检
测一个非常灵敏的微波探测器时(微波正如光波,但是它的频率只有每秒100亿次振动的
数量级),他们的检测器收到了比预想的还要大的噪声。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为此而忧虑,
这噪声不像是从任何特别方向来的。首先他们在探测器上发现了鸟粪并检查了其他可能
的故障,但很快就排除了这些可能性。他们知道,当探测器倾斜地指向天空时,从大气
层里来的噪声应该比原先垂直指向时更强,因为光线在沿着靠近地平线方向比在头顶方
向要穿过更厚的大气。然而,不管探测器朝什么方向,这额外的噪声都是一样的,所以
它必须是从大气层以外来的,并且在白天、夜晚、整年,也就是甚至地球绕着自己的轴
自转或绕太阳公转时也是一样的。这表明,这辐射必须来自太阳系以外,甚至星系之外,
否则当地球的运动使探测器指向不同方向时,噪声必须变化。事实上,我们知道这辐射
必须穿过我们可观察到的宇宙的大部分,并且由于它在不同方向都一样,至少在大尺度
下,这宇宙也必须是各向同性的。现在我们知道,不管我们朝什么方向看,这噪声的变
化总不超过万分之一。这样,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无意中极其精确地证实了弗利德曼的第
一个假设。
    大约同时,在附近的普林斯顿的两位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狄克和詹姆士·皮帕
尔斯也对微波感兴趣。他们正在研究乔治·伽莫夫(曾为亚历山大·弗利德曼的学生)
的一个见解:早期的宇宙必须是非常密集的、白热的。狄克和皮帕尔斯认为,我们仍然
能看到早期宇宙的白热,这是因为光是从它的非常远的部分来,刚好现在才到达我们这
儿。然而,宇宙的膨胀使得这光被如此厉害地红移,以至于现在只能作为微波辐射被我
们所看到。正当狄克和皮帕尔斯准备寻找这辐射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听到了他们所进
行的工作,并意识到,自己已经找到了它。为此,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被授予1978年的诺
贝尔奖(狄克和皮帕尔斯看来有点难过,更别提伽莫夫了!)
    现在初看起来,关于宇宙在任何方向看起来都一样的所有证据似乎暗示,我们在宇
宙的位置有点特殊。特别是,如果我们看到所有其他的星系都远离我们而去,那似乎我
们必须在宇宙的中心。然而,还存在另外的解释:从任何其他星系上看宇宙,在任何方
向上也都一样。我们知道,这正是弗利德曼的第二个假设。我们没有任何科学的证据去
相信或反驳这个假设。我们之所以相信它只是基于谦虚:因为如果宇宙只是在我们这儿
看起来各向同性,而在宇宙的其他地方并非如此,则是非常奇异的!在弗利德曼模型中,
所有的星系都直接相互离开。这种情形很像一个画上好多斑点的气球被逐渐吹胀。当气
球膨胀时,任何两个斑点之间的距离加大,但是没有一个斑点可认为是膨胀的中心。并
且斑点相离得越远,则它们互相离开得越快。类似地,在弗利德曼的模型中,任何两个
星系互相离开的速度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成正比。所以它预言,星系的红移应与离开我们
的距离成正比,这正是哈勃所发现的。尽管他的模型的成功以及预言了哈勃的观测,但
是直到1935年,为了响应哈勃的宇宙的均匀膨胀的发现,美国物理学家哈瓦·罗伯逊和
英国数学家阿瑟·瓦尔克提出了类似的模型后,弗利德曼的工作在西方才被普遍知道。
    虽然弗利德曼只找到一个模型,其实满足他的两个基本假设的共有三种模型。在第
一种模型(即弗利德曼找到的)中,宇宙膨胀得足够慢,以至于在不同星系之间的引力
使膨胀变慢下来,并最终使之停止。然后星系开始相互靠近,宇宙开始收缩。图3.2表示
随时间增加两个邻近的星系的距离的变化。刚开始时距离为零,接着它增长到最大值,
然后又减小到零;在第二类解中,宇宙膨胀得如此之快,以至于引力虽然能使之缓慢一
些,却永远不能使之停止。图3.3表示此模型中的邻近星系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刚开始
时距离为零,最后星系以稳恒的速度相互离开;最后,还有第三类解,宇宙的膨胀快到
足以刚好避免坍缩。正如图3.4所示,星系的距离从零开始,然后永远增大。然而,虽然
星系分开的速度永远不会变为零,这速度却越变越慢。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2.jpg

    图3.2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3.jpg

    图3.3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4.jpg

    图3.4
    第一类弗利德曼模型的奇异特点是,宇宙在空间上不是无限的,并且是没有边界的。
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空间被折弯而又绕回到自身,使之相当像地球的表面。如果一
个人在地球的表面上沿着一定的方向不停地旅行,他将永远不会遇到一个不可超越的障
碍或从边缘掉下去,而是最终走到他出发的那一点。第一类弗利德曼模型中的空间正与
此非常相像,只不过地球表面是二维的,而它是三维的罢了。第四维时间的范围也是有
限的,然而它像一根有两个端点或边界即开端和终端的线。以后我们会看到,当人们将
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结合在一起时,就可能使空间和时间都成为有限的、
但却没有任何边缘或边界。
    一个人绕宇宙一周最终可回到出发点的思想是科学幻想的好题材,但实际上它并没
有多大意义。因为可以指出,一个人还没来得及绕回一圈,宇宙已经坍缩到了零尺度。
你必须旅行得比光波还快,才能在宇宙终结之前绕回到你的出发点——而这是不允许的!
    在第一类弗利德曼模型中,宇宙膨胀后又坍缩,空间如同地球表面那样,弯曲后又
折回到自己。在第二类永远膨胀的模型中,空间以另外的方式弯曲,如同一个马鞍面。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空间是无限的。最后,在第三类刚好以临界速率膨胀的弗利德曼模
型中,空间是平坦的(所以也是无限的)。
    但是究竟可用何种弗利德曼模型来描述我们的宇宙呢?宇宙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开始
收缩或将永远膨胀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现在的宇宙膨胀速度和它现在的
平均密度。如果密度比一个由膨胀率决定的某临界值还小,则引力太弱不足于将膨胀停
住;如果密度比这临界值大,则引力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将膨胀停止并使宇宙坍缩。
    利用多普勒效应,可由测量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来确定现在的宇宙膨胀速度。这可
以非常精确地实现。然而,因为我们不是直接地测量星系的距离,所以它们的距离知道
得不是非常清楚。所有我们知道的是,宇宙在每10亿年里膨胀5%至10%。然而,我们对
现在宇宙的平均密度测量得更不准。我们如果将银河系和其他所有能看到的星系的恒星
的质量加起来,甚至是按对膨胀率的最低的估值而言,其质量总量比用以阻止膨胀的临
界值的1%还少。然而,在我们以及其他的星系里应该有大量的“暗物质”,那是我们不
能直接看到的,但由于它的引力对星系中恒星轨道的影响,我们知道它必定存在。况且
人们发现,大多数星系是成团的。类似地,由其对星系运动的效应,我们能推断出还有
更多的暗物质存在于这些成团的星系之间。将所有这些暗物质加在一起,我们仍只能获
得必须用以停止膨胀的密度的十分之一。然而,我们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可能还有
我们未能探测到的其他的物质形式几乎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宇宙,它仍可以使得宇宙的平
均密度达到停止膨胀所必要的临界值。所以,现在的证据暗示,宇宙可能会无限地膨胀。
但是,所有我们能真正了解的是,既然它已经膨胀了100亿年,即便如果宇宙还要坍缩,
则至少要再过这么久才有可能。这不应使我们过度忧虑——到那时候。除非我们到太阳
系以外开拓殖民地,人们早由于太阳的熄灭而死亡殆尽!
    所有的弗利德曼解都具有一个特点,即在过去的某一时刻(约100到200亿年之前)
邻近星系之间的距离为零。在这被我们称之为大爆炸的那一时刻,宇宙的密度和空间—
—时间曲率都是无穷大。因为数学不能处理无穷大的数,这表明广义相对论(弗利德曼
解以此为基础)预言,在宇宙中存在一点,在该处理论自身失效。这正是数学中称为奇
点的一个例子。事实上,我们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基于空间——时间是光滑的和几乎平
坦的基础上被表述的,所以它们在空间——时间曲率为无穷大的大爆炸奇点处失效。这
表明,即使在大爆炸前存在事件,人们也不可能用之去确定之后所要发生的事件,因为
可预见性在大爆炸处失效了。正是这样,与之相应的,如果我们只知道在大爆炸后发生
的事件,我们也不能确定在这之前发生的事件。就我们而言,发生于大爆炸之前的事件
不能有后果,所以并不构成我们宇宙的科学模型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将它们从我们
模型中割除掉,并宣称时间是从大爆炸开始的。
    很多人不喜欢时间有个开端的观念,可能是因为它略带有神的干涉的味道。(另一
方面,天主教抓住了大爆炸模型,并在1951年正式宣布,它和《圣经》相一致。)所以,
许多人企图避免大爆炸曾经存在过的这一结论。所谓的稳态理论得到过最广泛的支持。
这是由两个纳粹占领的奥地利来的难民,赫曼·邦迪和托马斯·高尔德,以及一个战时
和他们一道从事研制雷达的英国人,弗雷得·霍伊尔于1948年共同提出的。其想法是,
当星系互相离开时,在它们中的间隙由正在连续产生的新物质不断地形成新的星系。因
此,在空间的所有地方以及在所有的时间,宇宙看起来大致是相同的。稳态理论需要对
广义相对论进行修正,使之允许物质的。连续生成,但是其产生率是如此之低(大约每
立方公里每年才产生一个粒子),以至于不与实验相冲突。在第一章 叙述的意义上,
这是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它非常简单,并做出确定的预言让观察检验。其中一个预言是,
我们在宇宙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看给定的空间体积内星系或类似物体的数目必须一样。
本世纪50年代晚期和60年代早期,由马丁·赖尔(他战时也和邦迪·高尔德以及霍伊尔
共事作雷达研究)领导的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在剑桥对从外空间来的射电源进行了普查。
这个小组指出,这些射电源的大部分是位于我们星系之外(它们之中的许多确实可被认
证与其他星系相关),并且存在的弱源比强源多得多。他们将弱源解释为更遥远的源,
强源为较近的源。结果发现,单位空间体积内普通的源在近处比远处稀少。这可能表明,
我们处于宇宙的一个巨大区域的中心,在这儿的源比其他地方稀少。另外的一个解释是,
宇宙在射电开始发出的过去的那一时刻具有比我们现有的更密集的源。任何一种解释都
和稳态理论相矛盾。况且,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又指出,宇
宙在过去必须密集得多。因此稳态理论必须被抛弃。
    1963年,两位苏联科学家欧格尼·利弗席兹和伊萨克·哈拉尼可夫做了另一个尝试,
设法避免存在大爆炸并因此引起时间起点的问题。他们提出;大爆炸可能只是弗利德曼
模型的特性,这个模型毕竟只是真实宇宙的近似。也许,所有大体类似实在宇宙的模型
中,只有弗利德曼模型包含大爆炸奇点。在弗利德曼模型中,所有星系都是直接互相离
开——所以一点不奇怪,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它们必须在同一处。然而,在实际的宇宙中,
星系不仅仅是直接互相离开——它也有一点横向速度。所以,在现实中它们从来没必要
在同一处,只不过非常靠近而已。也许,现在膨胀着的宇宙不是大爆炸奇点的结果,而
是从早期的收缩相而来的;当宇宙坍缩时,其中的粒子可以不都碰撞,而是互相离得很
近穿过然后又离开,产生了现在的宇宙膨胀。何以得知这实际的宇宙是否从大爆炸开始
的呢?利弗席兹和哈拉尼可夫研究的模型大体和弗利德曼模型相像,但是考虑了实际宇
宙中的星系的不规则性和杂乱速度。他们指出,即使星系不再总是直接互相离开,这样
的模型也可从一个大爆炸开始。但是他们宣称,这只可能发生在一定的例外的模型中,
星系在这儿以正确的方式运动。他们论证道;似乎没有大爆炸奇点的类弗利德曼模型比
有此奇点的模型多无限多倍,所以我们的结论应该是,实际中没有过大爆炸。然而,他
们后来意识到,存在更为广泛的具有奇性的类弗利德曼模型,星系在那儿并不需要以任
何特别的方式运动。所以,1970年他们收回了自己的宣布。
    利弗席兹和哈拉尼科夫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显示了,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
的,宇宙可以有过奇点,一个大爆炸。然而,它没有解决关键的问题:广义相对论是否
预言我们的宇宙必须有过大爆炸或时间的开端?对这个问题,英国数学家兼物理学家罗
杰·彭罗斯在1965年以完全不同的手段给出了回答。利用广义相对论中光锥行为的方式
以及引力总是吸引这一事实,他指出,坍缩的恒星在自己的引力作用下被陷入到一个区
域之中,其表面最终缩小到零。并且由于这区域的表面缩小到零,它的体积也应如此。
恒星中的所有物质将被压缩到一个零体积的区域里,所以物质的密度和空间——时间的
曲率变成无限大。换言之,人们得到了一个奇点,它被包含在叫做黑洞的空间——时间
的一个区域中。
    初看起来,彭罗斯的结果只适用于恒星,它并没有涉及到任何关于整个宇宙的过去
是否有个大爆炸奇点的问题。然而,正当彭罗斯在创造他的定理之时,我是一个正在尽
力寻求一个问题可用之完成博士论文的研究生。两年之前我即被诊断得了ALS病,通常又
被称为卢伽雷病或运动神经细胞病,并且我被告知只有一两年可活了。在这种情况下,
看来没有很多必要攻读我的博士学位了——我预料不能活那么久。然而两年过去了,我
没有糟到那种程度。事实上,我的事情还进行得相当好,还和一个非常好的姑娘简·瓦
尔德定婚了。但是为了结婚,我需要一个工作;为了得到工作,我需要一个博士学位。
    1965年,我读到彭罗斯关于任何物体受到引力坍缩必须最终形成一个奇点的定理。
我很快意识到,如果人们将彭罗斯定理中的时间方向颠倒以使坍缩变成膨胀,假定现在
宇宙在大尺度上大体类似弗利德曼模型,这定理的条件仍然成立。彭罗斯定理指出,任
何坍缩必须终结于一个奇点;其时间颠倒的论断则是,任何类弗利德曼膨胀模型必须从
一个奇点开始。为了技巧上的原因,彭罗斯定理需要以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为条件。
所以事实上,我能用它来证明,只有当宇宙膨胀得快到足够以避免重新坍缩时(因为只
有那些弗利德曼模型才是空间无限的),必须存在一个奇点。
    以后的几年中,我发展了新的数学技巧,从证明奇性必须发生的定理中除去了这个
和其他技术上的条件。最后的结果是1970年彭罗斯和我的合作论文。那篇论文最后证明
了,假定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宇宙包含着我们观测到的这么多物质,则过去必须有一
大爆炸奇点。我们的工作遭到许许多多的反对,部分来自苏联人,由于他们对科学宿命
论的信仰;另一部分来自某些人,他们不喜欢整个奇点的观念,并认为这糟蹋了爱因斯
坦理论的完美。然而,人实在不能辩赢数学定理。所以最终我们的工作被广泛接受,现
在几乎每个人都假定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奇点开始的。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现在我改变
了想法,试图去说服其他物理学家,事实上在宇宙的开端并没有奇点——正如我们将看
到的,只要考虑了量子效应,奇性则会消失。
    从这一章 我们看到,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关于宇宙的
观点被改变了。哈勃关于宇宙膨胀的发现,并意识到我们的行星在茫茫的宇宙中的微不
足道,只不过是起点而已。随着实验和理论证据的积累,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宇
宙在时间上必须有个开端。直到1970年,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这才被彭
罗斯和我所证明。这个证明显示,广义相对论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理论,它不能告诉我们
宇宙是如何开始的。因为它预言,所有包括它自己在内的物理理论都在宇宙的开端失效。
然而,广义相对论宣称自己只是一个部分理论,所以奇点定理真正所显示的是,在极早
期宇宙中有过一个时刻,那时宇宙是如此之小,以至于人们不能再不管20世纪另一个伟
大的部分理论——量子力学的小尺度效应。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们被迫从对极其巨大
范围的理论研究转到对极其微小范围的理论研究。下面在我们进而努力将这两个部分理
论结合成一个单独的量子引力论之前,首先描述量子力学这个理论。
    ------------------


行者物语纪录栏目衍生于旅行和大自然保护,弘扬理性、独立思维。
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野生动物在苦难困境中顽强求生,如你想帮助改变点什么,请从这里开始【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614
帖子
8304
行者币
1624
在线时间
619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1
7
发表于 2012-1-23 14:10:01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不确定性原理

--------------------------------------------------------------------------------

    科学理论,特别是牛顿引力论的成功,使得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侯爵在19世纪初论
断,宇宙是完全被决定的。他认为存在一组科学定律,只要我们完全知道宇宙在某一时
刻的状态,我们便能依此预言宇宙中将会发生的任一事件。例如,假定我们知道某一个
时刻的太阳和行星的位置和速度,则可用牛顿定律计算出在任何其他时刻的太阳系的状
态。这种情形下的宿命论是显而易见的,但拉普拉斯进一步假定存在着某些定律,它们
类似地制约其他每一件东西,包括人类的行为。
    很多人强烈地抵制这种科学宿命论的教义,他们感到这侵犯了上帝干涉世界的自由。
但直到本世纪初,这种观念仍被认为是科学的标准假定。这种信念必须被抛弃的一个最
初的征兆,是由英国科学家瑞利勋爵和詹姆斯·金斯爵士所做的计算,他们指出一个热
的物体——例如恒星——必须以无限大的速率辐射出能量。按照当时我们所相信的定律,
一个热体必须在所有的频段同等地发出电磁波(诸如无线电波、可见光或X射线)。例如,
一个热体在1万亿赫兹到2万亿赫兹频率之间发出和在2万亿赫兹到3万亿赫兹频率之间同
样能量的波。而既然波的频谱是无限的,这意味着辐射出的总能量必须是无限的。
    为了避免这显然荒谬的结果,德国科学家马克斯·普郎克在1900年提出,光波、X射
线和其他波不能以任意的速率辐射,而必须以某种称为量子的形式发射。并且,每个量
子具有确定的能量,波的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这样,在足够高的频率下,辐射单独
量子所需要的能量比所能得到的还要多。因此,在高频下辐射被减少了,物体丧失能量
的速率变成有限的了。
    量子假设可以非常好地解释所观测到的热体的发射率,但直到1926年另一个德国科
学家威纳·海森堡提出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之后,它对宿命论的含义才被意识到。为了
预言一个粒子未来的位置和速度,人们必须能准确地测量它现在的位置和速度。显而易
见的办法是将光照到这粒子上,一部分光波被此粒子散射开来,由此指明它的位置。然
而,人们不可能将粒子的位置确定到比光的两个波峰之间距离更小的程度,所以必须用
短波长的光来测量粒子的位置。现在,由普郎克的量子假设,人们不能用任意少的光的
数量,至少要用一个光量子。这量子会扰动这粒子,并以一种不能预见的方式改变粒子
的速度。而且,位置测量得越准确,所需的波长就越短,单独量子的能量就越大,这样
粒子的速度就被扰动得越厉害。换言之,你对粒子的位置测量得越准确,你对速度的测
量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海森堡指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乘上粒子质量再乘以速度
的不确定性不能小于一个确定量——普郎克常数。并且,这个极限既不依赖于测量粒子
位置和速度的方法,也不依赖于粒子的种类。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是世界的一个基本的
不可回避的性质。
    不确定性原理对我们世界观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甚至到了50多年之后,它还不为许
多哲学家所鉴赏,仍然是许多争议的主题。不确定性原理使拉普拉斯科学理论,即一个
完全宿命论的宇宙模型的梦想寿终正寝:如果人们甚至不能准确地测量宇宙的现在的态,
就肯定不能准确地预言将来的事件了!我们仍然可以想像,对于一些超自然的生物,存
在一组完全地决定事件的定律,这些生物能够不干扰宇宙地观测它现在的状态。然而,
对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而言,这样的宇宙模型并没有太多的兴趣。看来,最好是采用称
为奥铿剃刀的经济学原理,将理论中不能被观测到的所有特征都割除掉。20世纪20年代。
在不确定性原理的基础上,海森堡、厄文·薛定谔和保尔·狄拉克运用这种手段将力学
重新表达成称为量子力学的新理论。在此理论中,粒子不再有分别被很好定义的、能被
同时观测的位置和速度,而代之以位置和速度的结合物的量子态。
    一般而言,量子力学并不对一次观测预言一个单独的确定结果。代之,它预言一组
不同的可能发生的结果,并告诉我们每个结果出现的概率。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大量
的类似的系统作同样的测量,每一个系统以同样的方式起始,我们将会找到测量的结果
为A出现一定的次数,为B出现另一不同的次数等等。人们可以预言结果为A或B的出现的
次数的近似值,但不能对个别测量的特定结果作出预言。因而量子力学为科学引进了不
可避免的非预见性或偶然性。尽管爱因斯坦在发展这些观念时起了很大作用,但他非常
强烈地反对这些。他之所以得到诺贝尔奖就是因为对量子理论的贡献。即使这样,他也
从不接受宇宙受机遇控制的观点;他的感觉可表达成他著名的断言:“上帝不玩弄骰子。”
然而,大多数其他科学家愿意接受量子力学,因为它和实验符合得很完美。它的的确确
成为一个极其成功的理论,并成为几乎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制约着晶体管和集
成电路的行为,而这些正是电子设备诸如电视、计算机的基本元件。它并且是现代化学
和生物学的基础。物理科学未让量子力学进入的唯一领域是引力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
    非常令人惊异的是,如果将光源换成粒子源,譬如具有一定速度(这表明其对应的
波有同样的波长)的电子束,人们得到完全同样类型的条纹。这显得更为古怪,因为如
果只有一条裂缝,则得不到任何条纹,只不过是电子通过这屏幕的均匀分布。人们因此
可能会想到,另开一条缝只不过是打到屏幕上每一点的电子数目增加而已。但是,实际
上由于干涉,在某些地方反而减少了。如果在一个时刻只有一个电子被发出通过狭缝,
人们会以为,每个电子只穿过其中的一条缝,这样它的行为正如同另一个狭缝不存在时
一样——屏幕会给出一个均匀的分布。然而,实际上即使电子是一个一个地发出,条纹
仍然出现,所以每个电子必须在同一时刻通过两个小缝!
    粒子间的干涉现象,对于我们理解作为化学和生物以及由之构成我们和我们周围的
所有东西的基本单元的原子的结构是关键的。在本世纪初,人们认为原子和行星绕着太
阳公转相当类似,在这儿电子(带负电荷的粒子)绕着带正电荷的中心的核转动。正电
荷和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被认为是用以维持电子的轨道,正如同行星和太阳之间的万有
引力用以维持行星的轨道一样。麻烦在于,在量子力学之前,力学和电学的定律预言,
电子会失去能量并以螺旋线的轨道落向并最终撞击到核上去。这表明原子(实际上所有
的物质)都会很快地坍缩成一种非常紧密的状态。丹麦科学家尼尔斯·玻尔在1913年,
为此问题找到了部分的解答。他认为,也许电子不能允许在离中心核任意远的地方,而
只允许在一些指定的距离处公转。如果我们再假定,只有一个或两个电子能在这些距离
上的任一轨道上公转,那就解决了原子坍缩的问题。因为电子除了充满最小距离和最小
能量的轨道外,不能进一步作螺旋运动向核靠近。
    对于最简单的原子——氢原子,这个模型给出了相当好的解释,这儿只有一个电子
绕着氢原子核运动。但人们不清楚如何将其推广到更复杂的原子去。并且,对于可允许
轨道的有限集合的思想显得非常任意。量子力学的新理论解决了这一困难。原来一个绕
核运动的电荷可看成一种波,其波长依赖于其速度。对于一定的轨道,轨道的长度对应
于整数(而不是分数)倍电子的波长。对于这些轨道,每绕一圈波峰总在同一位置,所
以波就互相迭加;这些轨道对应于玻尔的可允许的轨道。然而,对于那些长度不为波长
整数倍的轨道,当电子绕着运动时,每个波峰将最终被波谷所抵消;这些轨道是不能允
许的。
    美国科学家里查德·费因曼引入的所谓对历史求和(即路径积分)的方法是一个波
粒二像性的很好的摹写。在这方法中,粒子不像在经典亦即非量子理论中那样,在空间
——时间中只有一个历史或一个轨道,而是认为从A到B粒子可走任何可能的轨道。对应
于每个轨道有一对数:一个数表示波的幅度;另一个表示在周期循环中的位置(即相位)。
从A走到B的几率是将所有轨道的波加起来。一般说来,如果比较一族邻近的轨道,相位
或周期循环中的位置会差别很大。这表明相应于这些轨道的波几乎都互相抵消了。然而,
对于某些邻近轨道的集合,它们之间的相位没有很大变化,这些轨道的波不会抵消。这
种轨道即对应于玻尔的允许轨道。
    用这些思想以具体的数学形式,可以相对直截了当地计算更复杂的原子甚至分子的
允许轨道。分子是由一些原子因轨道上的电子绕着不止一个原子核运动而束缚在一起形
成的。由于分子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应构成了化学和生物的基础,除了受测不准
原理限制之外,量子力学在原则上允许我们去预言围绕我们的几乎一切东西。(然而,
实际上对一个包含稍微多几个电子的系统所需的计算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使我们做不到。)
    看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制约了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它仅能称为经典理论,因其
中并没有考虑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而为了和其他理论一致这是必须考虑的。这个
理论并没导致和观测的偏离是因为我们通常经验到的引力场非常弱。然而,前面讨论的
奇点定理指出,至少在两种情形下引力场会变得非常强——黑洞和大爆炸。在这样强的
场里,量子力学效应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经典广义相对论由于预
言无限大密度的点而预示了自身的垮台,正如同经典(也就是非量子)力学由于隐含着
原子必须坍缩成无限的密度,而预言自身的垮台一样。我们还没有一个完整、协调的统
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但我们已知这理论所应有的一系列特征。在以下几章
我们将描述黑洞和大爆炸的量子引力论效应。然而,此刻我们先转去介绍人类的许多新
近的尝试,他们试图对自然界中其他力的理解合并成一个单独的统一的量子理论。
    ------------------


行者物语纪录栏目衍生于旅行和大自然保护,弘扬理性、独立思维。
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野生动物在苦难困境中顽强求生,如你想帮助改变点什么,请从这里开始【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614
帖子
8304
行者币
1624
在线时间
619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1
8
发表于 2012-1-23 14:11:33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

--------------------------------------------------------------------------------

    亚里士多德相信宇宙中的所有物质是由四种基本元素即土、空气、火和水组成的。
有两种力作用在这些元素上:引力,这是指土和水往下沉的趋势;浮力,这是指空气和
火往上升的倾向。将宇宙的内容分割成物质和力的这种做法一直沿袭至今。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连续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将物质无限制地分割成越来越
小的小块,即人们永远不可能得到一个不可再分割下去的最小颗粒。然而有几个希腊人,
例如德漠克里特,则坚持物质的固有的颗粒性,而且认为每一件东西都是由不同种类的
大量的原子所组成(在希腊文中原子的意义是“不可分的”)。争论一直持续了几个世
纪,任何一方都没有任何实际的证据。直至1803年英国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约翰·道尔
顿指出,化合物总是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这一事实可以用来解释所谓分子的单元
是由原子组成的。然而,直到本世纪初这两种学派的争论才以原子论的胜利而告终。爱
因斯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理学证据。1905年,在他关于狭义相对论的著名论文发表前
的几周,他在所发表的另一篇文章里指出,所谓的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尘埃小
颗粒的无则规的、随机的运动——可以解释为液体原子和灰尘粒子碰撞的效应。
    当时已经有人怀疑这些原子终究不是不可分割的。几年前,一位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的研究员汤姆逊演示了一种称为电子的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电子所具有的质量比最轻
原子小1千倍。他使用了一种和现代电视显像管相当类似的装置:由一根红热的金属细丝
发射出电子,由于它们带负电荷,可用一电场去将其加速飞到一个涂磷光物质的屏幕上。
电子一打到屏幕上就会产生一束束的闪光。人们很快即意识到,这些电子必须从原子里
出来。英国物理学家恩斯特·卢瑟福在1911年最后证明了物质的原子确实有内部结构:
它们是由一个极其微小的带正电荷的核以及围绕着它转动的一些电子组成。他是根据从
放射性原子释放出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和原子碰撞会引起的偏折这一现象,以及分析了
此偏折的方式后而推出这一结论的。
    最初,人们认为原子核是由电子和不同数量的带正电的叫做质子的粒子所组成。质
子是由希腊文中的“第一”演化而来的,因为质子被认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然而,
卢瑟福在剑桥的一位同事詹姆斯·查德威克在1932年发现,原子核还包含另外称为中子
的粒子,中子几乎具有和质子一样大的质量但没有带电荷;查德威克因此而获得诺贝尔
奖,并选为剑桥龚维尔和凯尔斯学院(我即为该学院的研究员)院长。后来,他因为和
其他人不和而辞去院长的职务。一群战后回来的年轻的研究员将许多已占据位置多年的
老研究员选掉后,曾有过一场激烈的辩论。这是在我去以前发生的;在这场争论尾声的
1965年我才加入该学院,当时另一位获诺贝尔奖的院长奈维尔·莫特爵士也因类似的争
论而辞职。
    直到20年以前,人们还总以为质子和中子是“基本”粒子。但是,将质子和另外的
质子或电子在高速度下碰撞的实验表明,它们事实上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加州理工
学院的牟雷·盖尔曼将这些粒子命名为夸克。由于对夸克的研究,他获得1969年的诺贝
尔奖。此名字起源于詹姆斯·约依斯神秘的引语:“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
夸克这个字应发夸脱的音,但是最后的字母是k而不是t,通常和拉克(云雀)相押韵。
    存在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夸克——至少有六种以上的“味”,这些味我们分别称之为
上、下、奇、魅、底和顶。每种味都带有三种“色”,即红、绿和蓝。(必须强调,这
些术语仅仅是记号:夸克比可见光的波长小得多,所以在通常意义下没有任何颜色。这
只不过是现代物理学家更富有想像力地去命名新粒子和新现象而已——他们不再将自己
限制于只用希腊文!)一个质子或中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每个一种颜色。一个质子包
含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一个中子包含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我们可用其他种
类的夸克(奇、魅、底和顶)构成粒子,但所有这些都具有大得多的质量,并非常快地
衰变成质子和中子。
    现在我们知道,不管是原子还是其中的质子和中子都不是不可分的。问题在于什么
是真正的基本粒子——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构件?由于光波波长比原子的尺度大得
多,我们不能期望以通常的方法去“看”一个原子的部分,而必须用某些波长短得多的
东西。正如我们在上一章 所看到的,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实际上所有粒子都是波动,
粒子的能量越高,J则其对应的波动的波长越短。所以,我们能对这个问题给出的最好的
回答,取决于我们的设想中所能得到多高的粒子能量,因为这决定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多
小的尺度。这些粒子的能量通常是以称为电子伏特的单位来测量。(在汤姆逊的电子实
验中,我们看到他用一个电场去加速电子,一个电子从一个伏特的电场所得到的能量即
是一个电子伏特。)19世纪,当人们知道如何去使用的粒子能量只是由化学反应——诸
如燃烧——产生的几个电子伏特的低能量时,大家以为原子即是最小的单位。在卢瑟福
的实验中,α粒子具有几百万电子伏特的能量。更近代,我们知道使用电磁场给粒子提
供首先是几百万然后是几十亿电子伏特的能量。这样我们知道,20年之前以为是“基本”
的粒子,原来是由更小的粒子所组成。如果我们用更高的能量时,是否会发现这些粒子
是由更小的粒子所组成的呢?这一定是可能的。但我们确实有一些理论的根据,相信我
们已经拥有或者说接近拥有自然界的终极构件的知识。
    用上一章 讨论的波粒二象性,包括光和引力的宇宙中的一切都能以粒子来描述。
这些粒子有一种称为自旋的性质。自旋可以设想成绕着一个轴自转的小陀螺。但这可能
会引起误会,因为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粒子并没有任何很好定义的轴。粒子的自旋真正
告诉我们的是,从不同的方向看粒子是什么样子的。一个自旋为0的粒子像一个圆点:从
任何方向看都一样(图5.1-i)。而自旋为1的粒子像一个箭头:从不同方向看是不同的
(图5.1-ii)。只有把当它转过完全的一圈(360°)时,这粒子才显得是一样。自旋为
2的粒子像个双头的箭头(图5.1-iii):只要转过半圈(180°),看起来便是一样的
了。类似地,更高自旋的粒子在旋转了整圈的更小的部分后,看起来便是一样的。所有
这一切都是这样的直截了当,但惊人的事实是,有些粒子转过一圈后,仍然显得不同,
你必须使其转两整圈!这样的粒子具有1/2的自旋。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1.jpg

    图5.1
    宇宙间所有已知的粒子可以分成两组:组成宇宙中的物质的自旋为1/2的粒子;在
物质粒子之间引起力的自旋为0、1和2的粒子。物质粒子服从所谓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这
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在1925年发现的,他并因此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奖。
他是个模范的理论物理学家,有人这样说,他的存在甚至会使同一城市里的实验出毛病!
泡利不相容原理是说,两个类似的粒子不能存在于同一个态中,即是说,在不确定性原
理给出的限制内,它们不能同时具有相同的位置和速度。不相容原理是非常关键的,因
为它解释了为何物质粒子在自旋为0、1和2的粒子产生的力的影响下不会坍缩成密度非常
之高的状态的原因:如果物质粒子几乎在相同位置,则它们必须有不同的速度,这意味
着它们不会长时间存在于同一处。如果世界创生时不相容原理不起作用,夸克将不会形
成不相连的、很好定义的质子和中子,进而这些也不可能和电子形成不相连的、很好定
义的原子。所有它们都会坍缩形成大致均匀的稠密的“汤”。
    直到保尔·狄拉克在1928年提出一个理论,人们才对电子和其他自旋1/2的粒子有
了相当的理解。狄拉克后来被选为剑桥的卢卡逊数学教授(牛顿曾经担任这一教授位置,
目前我担任此一位置)。狄拉克理论是第一种既和量子力学又和狭义相对论相一致的理
论。它在数学上解释了为何电子具有1/2的自旋,也即为什么将其转一整圈不能、而转
两整圈才能使它显得和原先一样。它并且预言了电子必须有它的配偶——反电子或正电
子。1932年正电子的发现证实了狄拉克的理论,他因此获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现在我们知道,任何粒子都有会和它相湮灭的反粒子。(对于携带力的粒子,反粒子即
为其自身。)也可能存在由反粒子构成的整个反世界和反人。然而,如果你遇到了反你,
注意不要握手!否则,你们两人都会在一个巨大的闪光中消失殆尽。为何我们周围的粒
子比反粒子多得多?这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我将会在本章的后部分回到这问题上来。
    在量子力学中,所有物质粒子之间的力或相互作用都认为是由自旋为整数0、1或2的
粒子承担。物质粒子——譬如电子或夸克——发出携带力的粒子,由于发射粒子所引起
的反弹,改变了物质粒子的速度。携带力的粒子又和另一物质粒子碰撞从而被吸收。这
碰撞改变了第二个粒子的速度,正如同两个物质粒子之间存在过一个力。
    携带力的粒子不服从泡利不相容原理,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的性质。这表明它们能被
交换的数目不受限制,这样就可以产生根强的力。然而,如果携带力的粒子具有很大的
质量,则在大距离上产生和交换它们就会很困难。这样,它们所携带的力只能是短程的。
另一方面,如果携带力的粒子质量为零,力就是长程的了。在物质粒子之间交换的携带
力的粒子称为虚粒子,因为它们不像“实”粒子那样可以用粒子探测器检测到。但我们
知道它们的存在,因为它们具有可测量的效应,即它们引起了物质粒子之间的力,并且
自旋为0、1或2的粒子在某些情况下作为实粒子而存在,这时它们可以被直接探测到。对
我们而言,此刻它们就呈现出为经典物理学家所说的波动形式,例如光波和引力波;当
物质粒子以交换携带力的虚粒子的形式而相互作用时,它们有时就可以被发射出来。
(例如,两个电子之间的电排斥力是由于交换虚光子所致,这些虚光子永远不可能被检
测出来;但是如果一个电子穿过另一个电子,则可以放出实光子,它以光波的形式为我
们所探测到。)
    携带力的粒子按照其携带力的强度以及与其相互作用的粒子可以分成四种。必须强
调指出,将力划分成四种是种人为的方法;它仅仅是为了便于建立部分理论,而并不别
具深意。大部分物理学家希望最终找到一个统一理论,该理论将四种力解释为一个单独
的力的不同方面。确实,许多人认为这是当代物理学的首要目标。最近,将四种力中的
三种统一起来已经有了成功的端倪——我将在这章描述这些内容。而关于统一余下的另
一种力即引力的问题将留到以后再讨论。
    第一种力是引力,这种力是万有的,也就是说,每一粒子都因它的质量或能量而感
受到引力。引力比其他三种力都弱得多。它是如此之弱,以致于若不是它具有两个特别
的性质,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注意到它。这就是,它会作用到非常大的距离去,并且总是
吸引的。这表明,在像地球和太阳这样两个巨大的物体中,所有的粒子之间的非常弱的
引力能迭加起来而产生相当大的力量。另外三种力或者由于是短程的,或者时而吸引时
而排斥,所以它们倾向于互相抵消。以量子力学的方法来研究引力场,人们把两个物质
粒子之间的引力描述成由称作引力子的自旋为2的粒子所携带。它自身没有质量,所以所
携带的力是长程的。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可以归结为构成这两个物体的粒子之间的引
力子交换。虽然所交换的粒子是虚的,它们确实产生了可测量的效应——它们使地球绕
着太阳公转!实引力构成了经典物理学家称之为引力波的东西,它是如此之弱——并且
要探测到它是如此之困难,以致于还从来未被观测到过。
    另一种力是电磁力。它作用于带电荷的粒子(例如电子和夸克)之间,但不和不带
电荷的粒子(例如引力子)相互作用。它比引力强得多:两个电子之间的电磁力比引力
大约大100亿亿亿亿亿(在1后面有42个0)倍。然而,共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同种电荷之间的力是互相排斥的,而异种电荷则互相吸引。一个大的物体,譬如地球或
太阳,包含了几乎等量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单独粒子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几乎全
抵消了,因此两个物体之间纯粹的电磁力非常小。然而,电磁力在原子和分子的小尺度
下起主要作用。在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核中的质子之间的电磁力使得电子绕着原子
的核作公转,正如同引力使得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一样。人们将电磁吸引力描绘成是由于
称作光子的无质量的自旋为1的粒子的交换所引起的。而且,这儿所交换的光子是虚粒子。
但是,电子从一个允许轨道改变到另一个离核更近的允许轨道时,以发射出实光子的形
式释放能量——如果其波长刚好,则为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可见光,或可用诸如照相底版
的光子探测器来观察。同样,如果一个光子和原子相碰撞,可将电子从离核较近的允许
轨道移动到较远的轨道。这样光子的能量被消耗殆尽,也就是被吸收了。
    第三种力称为弱核力。它制约着放射性现象,并只作用于自旋为1/2的物质粒子,
而对诸如光子、引力子等自旋为0、1或2的粒子不起作用。直到1967年伦敦帝国学院的阿
伯达斯·萨拉姆和哈佛的史蒂芬·温伯格提出了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后,弱作
用才被很好地理解。此举在物理学界所引起的震动,可与100年前马克斯韦统一了电学和
磁学并驾齐驱。温伯格——萨拉姆理论认为,除了光子,还存在其他3个自旋为1的被统
称作重矢量玻色子的粒子,它们携带弱力。它们叫W+(W正)、W-(W负)和Z0(Z零),
每一个具有大约100吉电子伏的质量(1吉电子伏为10亿电子伏)。上述理论展现了称作
自发对称破缺的性质。它表明在低能量下一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粒子,事实上只是同一
类型粒子的不同状态。在高能量下所有这些粒子都有相似的行为。这个效应和轮赌盘上
的轮赌球的行为相类似。在高能量下(当这轮子转得很快时),这球的行为基本上只有
一个方式——即不断地滚动着;但是当轮子慢下来时,球的能量就减少了,最终球就陷
到轮子上的37个槽中的一个里面去。换言之,在低能下球可以存在于37个不同的状态。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我们只能在低能下观察球,我们就会认为存在37种不同类型的球!
    在温伯格——萨拉姆理论中,当能量远远超过100吉电子伏时,这三种新粒子和光子
的行为方式很相似。但是,大部份正常情况下能量要比这低,粒子之间的对称就被破坏
了。W+、W-和Z0得到了大的质量,使之携带的力变成非常短程。萨拉姆和温伯格提出
此理论时,很少人相信他们,因为还无法将粒子加速到足以达到产生实的W+、W-和Z0
粒子所需的一百吉电子伏的能量。但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在低能量下这个理论的其他预
言和实验符合得这样好,以至于他们和也在哈佛的谢尔登·格拉肖一起被授予1979年的
物理诺贝尔奖。格拉肖提出过一个类似的统一电磁和弱作用的理论。由于1983年在CERN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了具有被正确预言的质量和其他性质的光子的三个带质量的
伴侣,使得诺贝尔委员会避免了犯错误的难堪。领导几百名物理学家作出此发现的卡拉
·鲁比亚和发展了被使用的反物质储藏系统的cERN工程师西蒙·范德·米尔分享了1984
年的诺贝尔奖。(除非你已经是巅峰人物,当今要在实验物理学上留下痕迹极其困难!)
    第四种力是强作用力。它将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束缚在一起,并将原子中的质子和
中子束缚在一起。一般认为,称为胶子的另一种自旋为1的粒子携带强作用力。它只能与
自身以及与夸克相互作用。强核力具有一种称为禁闭的古怪性质:它总是把粒子束缚成
不带颜色的结合体。由于夸克有颜色(红、绿或蓝),人们不能得到单独的夸克。反之,
一个红夸克必须用一串胶子和一个绿夸克以及一个蓝夸克联结在一起(红+绿+蓝=白)。
这样的三胞胎构成了质子或中子。其他的可能性是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对
(红+反红,或绿+反绿,或蓝+反蓝=白)。这样的结合构成称为介子的粒子。介子
是不稳定的,因为夸克和反夸克会互相湮灭而产生电子和其他粒子。类似地,由于胶子
也有颜色,色禁闭使得人们不可能得到单独的胶子。相反地,人们所能得到的胶子的团,
其迭加起来的颜色必须是白的。这样的团形成了称为胶球的不稳定粒子。
    色禁闭使得人们观察不到一个孤立的夸克或胶子,这事实使得将夸克和胶子当作粒
子的整个见解看起来有点玄学的味道。然而,强核力还有一个叫做渐近自由的性质,它
使得夸克和胶子成为定义得很好的概念。在正常能量下,强核力确实很强,它将夸克很
紧地捆在一起。但是,大型粒子加速器的实验指出,在高能下强作用力变得弱得多,夸
克和胶子的行为就像自由粒子那样。图5.2是张一个高能质子和一个反质子碰撞的照片。
碰撞产生了几个几乎自由的夸克,并引起了在图中可以看到的“喷射”轨迹。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2.jpg

    图5.2一个质子和一个反质子在高能下碰撞,产生了一对几乎自由的夸克。
    对电磁和弱力统一的成功,使许多人试图将这两种力和强核力合并在所谓的大统一
理论(或GUT)之中。这名字相当夸张,所得到的理论并不那么辉煌,也没能将全部力都
统一进去,因为它并不包含引力。它们也不是真正完整的理论,因为它们包含了许多不
能从这理论中预言而必须人为选择去适合实验的参数。尽管如此,它们可能是朝着完全
的统一理论推进的一步。GUT的基本思想是这样:正如前面提到的,在高能量时强核力变
弱了;另一方面,不具有渐近自由性质的电磁力和弱力在高能量下变强了。在非常高的
叫做大统一能量的能量下,这三种力都有同样的强度,所以可看成一个单独的力的不同
方面。在这能量下,GUT还预言了自旋为1/2的不同物质粒子(如夸克和电子)也会基本
上变成一样,这样导致了另一种统一。
    大统一能量的数值还知道得不太清楚,可能至少有1千万亿吉电子伏特。而目前粒子
加速器只能使大致能量为100吉电子伏的粒子相碰撞,计划建造的机器的能量为几千吉电
子伏。要建造足以将粒子加速到大统一能量的机器,其体积必须和太阳系一样大——这
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不太可能做到。因此,不可能在实验室里直接证实大统一理论。然而,
如同在弱电统一理论中那样,我们可以检测它在低能量下的推论。
    其中最有趣的是预言是,构成通常物质的大部分质量的质子能自发衰变成诸如反电
子之类更轻的粒子。其原因在于,在大统一能量下,夸克和反电子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
正常情况下一个质子中的三个夸克没有足够能量转变成反电子,由于测不准原理意味着
质子中夸克的能量不可能严格不变,所以,其中一个夸克能非常偶然地获得足够能量进
行这种转变,这样质子就要衰变。夸克要得到足够能量的概率是如此之低,以至于至少
要等100万亿亿亿年(1后面跟30个0)才能有一次。这比宇宙从大爆炸以来的年龄(大约
100亿年——1后面跟10个0)要长得多了。因此,人们会认为不可能在实验上检测到质子
自发衰变的可能性。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包含极大数量质子的大量物质,以增加检测衰
变的机会。(譬如,如果观察的对象含有1后面跟31个0个质子,按照最简单的GUT,可以
预料在一年内应能看到多于一次的质子衰变。)
    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可惜没有一个得到质子或中子衰变的确实证据。有一个
实验是用了8千吨水在俄亥俄的莫尔顿盐矿里进行的(为了避免其他因宇宙射线引起的会
和质子衰变相混淆的事件发生)。由于在实验中没有观测到自发的质子衰变,因此可以
估算出,可能的质子寿命至少应为1千万亿亿亿年(1后面跟31个0)。这比简单的大统一
理论所预言的寿命更长。然而,一些更精致更复杂的大统一理论预言的寿命比这更长,
因此需要用更灵敏的手段对甚至更大量的物质进行检验。
    尽管观测质子的自发衰变非常困难,但很可能正由于这相反的过程,即质子或更简
单地说夸克的产生导致了我们的存在。它们是从宇宙开初的可以想像的最自然的方式—
—夸克并不比反夸克更多的状态下产生的。地球上的物质主要是由质子和中子,从而由
夸克所构成。除了由少数物理学家在大型粒子加速器中产生的之外,不存在由反夸克构
成的反质子和反中子。从宇宙线中得到的证据表明,我们星系中的所有物质也是这样:
除了少量当粒子和反粒子对进行高能碰撞时产生出来的以外,没有发现反质子和反中子。
如果在我们星系中有很大区域的反物质,则可以预料,在正反物质的边界会观测到大量
的辐射,该处许多粒子和它们的反粒子相碰撞、互相湮灭并释放出高能辐射。
    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其他星系中的物质是由质子、中子还是由反质子、反中子
构成,但二者只居其一,否则我们又会观察到大量由涅灭产生的辐射。因此,我们相信,
所有的星系是由夸克而不是反夸克构成;看来,一些星系为物质而另一些星系为反物质
也是不太可能的。
    为什么夸克比反夸克多这么多?为何它们的数目不相等?这数目有所不同肯定使我
们交了好运,否则,早期宇宙中它们势必已经相互湮灭了,只余下一个充满辐射而几乎
没有物质的宇宙。因此,后来也就不会有人类生命赖以发展的星系、恒星和行星。庆幸
的是,大统一理论可以提供一个解释,尽管甚至刚开始时两者数量相等,为何现在宇宙
中夸克比反夸克多。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大统一理论允许夸克变成高能下的反电子。
它们也允许相反的过程,反夸克变成电子,电子和反电子变成反夸克和夸克。早期宇宙
有一时期是如此之热,使得粒子能量高到足以使这些转变发生。但是,为何导致夸克比
反夸克多呢?原因在于,对于粒子和反粒子物理定律不是完全相同的。
    直到1956年人们都相信,物理定律分别服从三个叫做C、P和T的对称。C(电荷)对
称的意义是,对于粒子和反粒子定律是相同的;P(宇称)对称是指,对于任何情景和它
的镜像(右手方向自旋的粒子的镜像变成了左手方向自旋的粒子)定律不变;T(时间)
对称是指,如果我们颠倒粒子和反粒子的运动方向,系统应回到原先的那样;换言之,
对于前进或后退的时间方向定律是一样的。
    1956年,两位美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作用实际上不服从P对称。换言之,
弱力使得宇宙的镜像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同一年,他们的一位同事吴健雄证明了他们的
预言是正确的。她将放射性元素的核在磁场中排列,使它们的自旋方向一致,然后演示
表明,电子在一个方向比另一方向发射出得更多。次年,李和杨为此获得诺贝尔奖。人
们还发现弱作用不服从C对称,即是说,它使得由反粒子构成的宇宙的行为和我们的宇宙
不同。尽管如此,看来弱力确实服从CP联合对称。也就是说,如果每个粒子都用其反粒
子来取代,则由此构成的宇宙的镜像和原来的宇宙以同样的方式发展!但在1964年,还
是两个美国人——J·W·克罗宁和瓦尔·费兹——发现,在称为K介子的衰变中,甚至连
CP对称也不服从。1980年,克罗宁和费兹为此而获得诺贝尔奖。(很多奖是因为显示宇
宙不像我们所想像的那么简单而被授予的!)
    有一个数学定理说,任何服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理论必须服从CPT联合对称。换言
之,如果同时用反粒子来置换粒子,取镜像和时间反演,则宇宙的行为必须是一样的。
克罗宁和费兹指出,如果仅仅用反粒子来取代粒子,并且采用镜像,但不反演时间方向,
则宇宙的行为于保持不变。所以,物理学定律在时间方向颠倒的情况下必须改变——它
们不服从T对称。
    早期宇宙肯定是不服从T对称的:当时间往前走时,宇宙膨胀;如果它往后退,则宇
宙收缩。而且,由于存在着不服从T对称的力,因此当宇宙膨胀时,相对于将电子变成反
夸克,这些力更容易将反电子变成夸克。然后,当宇宙膨胀并冷却下来,反夸克就和夸
克湮灭,但由于已有的夸克比反夸克多,少量过剩的夸克就留下来。正是它们构成我们
今天看到的物质,由这些物质构成了我们自己。这样,我们自身之存在可认为是大统一
理论的证实,哪怕仅仅是定性的而已;但此预言的不确定性到了这种程度,以至于我们
不能知道在湮灭之后余下的夸克数目,甚至不知是夸克还是反夸克余下。(然而,如果
是反夸克多余留下,我们可以简单地称反夸克为夸克,夸克为反夸克。)
    大统一理论并不包括引力。这关系不大,因为引力是如此之弱,以至于我们处理基
本粒子或原子问题时,通常可以忽略它的效应。然而,它的作用既是长程的,又总是吸
引的,表明它的所有效应是迭加的。所以,对于足够大量的物质粒子,引力会比其他所
有的力都更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正是引力决定了宇宙的演化的缘故。甚至对于恒星大小
的物体,引力的吸引会超过所有其他的力,并使恒星自身坍缩。70年代我的工作是集中
于研究黑洞。黑洞就是由这种恒星的坍缩和围绕它们的强大的引力场所产生的。正是黑
洞研究给出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如何相互影响的第一个暗示——亦即尚未成功的量
子引力论的一瞥。


行者物语纪录栏目衍生于旅行和大自然保护,弘扬理性、独立思维。
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野生动物在苦难困境中顽强求生,如你想帮助改变点什么,请从这里开始【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614
帖子
8304
行者币
1624
在线时间
619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1
9
发表于 2012-1-23 14:14:28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黑洞

--------------------------------------------------------------------------------

    黑洞这一术语是不久以前才出现的。它是196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惠勒为形象描述
至少可回溯到200年前的这个思想时所杜撰的名字。那时候,共有两种光理论:一种是牛
顿赞成的光的微粒说;另一种是光的波动说。我们现在知道,实际上这两者都是正确的。
由于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认为是波,也可认为是粒子。在光的波动说中,不
清楚光对引力如何响应。但是如果光是由粒子组成的,人们可以预料,它们正如同炮弹、
火箭和行星那样受引力的影响。起先人们以为,光粒子无限快地运动,所以引力不可能
使之慢下来,但是罗麦关于光速度有限的发现表明引力对之可有重要效应。
    1783年,剑桥的学监约翰·米歇尔在这个假定的基础上,在《伦敦皇家学会哲学学
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指出,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紧致的恒星会有如此强大的引
力场,以致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任何从恒星表面发出的光,还没到达远处即会被恒
星的引力吸引回来。米歇尔暗示,可能存在大量这样的恒星,虽然会由于从它们那里发
出的光不会到达我们这儿而使我们不能看到它们,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到它们的引力的吸
引作用。这正是我们现在称为黑洞的物体。它是名符其实的——在空间中的黑的空洞。
几年之后,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侯爵显然独自提出和米歇尔类似的观念。非常有趣的是,
拉普拉斯只将此观点纳入他的《世界系统》一书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中,而在以后的版本
中将其删去,可能他认为这是一个愚蠢的观念。(此外,光的微粒说在19世纪变得不时
髦了;似乎一切都可以以波动理论来解释,而按照波动理论,不清楚光究竟是否受到引
力的影响。)
    事实上,因为光速是固定的,所以,在牛顿引力论中将光类似炮弹那样处理实在很
不协调。(从地面发射上天的炮弹由于引力而减速,最后停止上升并折回地面;然而,
一个光子必须以不变的速度继续向上,那么牛顿引力对于光如何发生影响呢?)直到19
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前,一直没有关于引力如何影响光的协调的理论。甚至
又过了很长时间,这个理论对大质量恒星的含意才被理解。
    为了理解黑洞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一个恒星的生命周期。起初,大量
的气体(大部分为氢)受自身的引力吸引,而开始向自身坍缩而形成恒星。当它收缩时,
气体原子相互越来越频繁地以越来越大的速度碰撞——气体的温度上升。最后,气体变
得如此之热,以至于当氢原子碰撞时,它们不再弹开而是聚合形成氦。如同一个受控氢
弹爆炸,反应中释放出来的热使得恒星发光。这增添的热又使气体的压力升高,直到它
足以平衡引力的吸引,这时气体停止收缩。这有一点像气球——内部气压试图使气球膨
胀,橡皮的张力试图使气球缩小,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平衡。从核反应发出的热和引力吸
引的平衡,使恒星在很长时间内维持这种平衡。然而,最终恒星会耗尽了它的氢和其他
核燃料。貌似大谬,其实不然的是,恒星初始的燃料越多,它则燃尽得越快。这是因为
恒星的质量越大,它就必须越热才足以抵抗引力。而它越热,它的燃料就被用得越快。
我们的太阳大概足够再燃烧50多亿年,但是质量更大的恒星可以在1亿年这么短的时间内
用尽其燃料,这个时间尺度比宇宙的年龄短得多了。当恒星耗尽了燃料,它开始变冷并
开始收缩。随后发生的情况只有等到本世纪20年代末才初次被人们理解。
    1928年,一位印度研究生——萨拉玛尼安·强德拉塞卡——乘船来英国剑桥跟英国
天文学家阿瑟·爱丁顿爵士(一位广义相对论家)学习。(据记载,在本世纪20年代初
有一位记者告诉爱丁顿,说他听说世界上只有三个人能理解广义相对论,爱丁顿停了一
下,然后回答:“我正在想这第三个人是谁”。)在他从印度来英的旅途中,强德拉塞
卡算出在耗尽所有燃料之后,多大的恒星可以继续对抗自己的引力而维持自己。这个思
想是说:当恒星变小时,物质粒子靠得非常近,而按照泡利不相容原理,它们必须有非
常不同的速度。这使得它们互相散开并企图使恒星膨胀。一颗恒星可因引力作用和不相
容原理引起的排斥力达到平衡而保持其半径不变,正如在它的生命的早期引力被热所平
衡一样。
    然而,强德拉塞卡意识到,不相容原理所能提供的排斥力有一个极限。恒星中的粒
子的最大速度差被相对论限制为光速。这意味着,恒星变得足够紧致之时,由不相容原
理引起的排斥力就会比引力的作用小。强德拉塞卡计算出;一个大约为太阳质量一倍半
的冷的恒星不能支持自身以抵抗自己的引力。(这质量现在称为强德拉塞卡极限。)苏
联科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兰道几乎在同时也得到了类似的发现。
    这对大质量恒星的最终归宿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一颗恒星的质量比强德拉塞卡极
限小,它最后会停止收缩并终于变成一颗半径为几千英哩和密度为每立方英寸几百吨的
“白矮星”。白矮星是它物质中电子之间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的。我们观察到大
量这样的白矮星。第一颗被观察到的是绕着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转动的那一颗。
    兰道指出,对于恒星还存在另一可能的终态。其极限质量大约也为太阳质量的一倍
或二倍,但是其体积甚至比白矮星还小得多。这些恒星是由中子和质子之间,而不是电
子之间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所以它们被叫做中子星。它们的半径只有10英哩左
右,密度为每立方英寸几亿吨。在中子星被第一次预言时,并没有任何方法去观察它。
实际上,很久以后它们才被观察到。
    另一方面,质量比强德拉塞卡极限还大的恒星在耗尽其燃料时,会出现一个很大的
问题:在某种情形下,它们会爆炸或抛出足够的物质,使自己的质量减少到极限之下,
以避免灾难性的引力坍缩。但是很难令人相信,不管恒星有多大,这总会发生。怎么知
道它必须损失重量呢?即使每个恒星都设法失去足够多的重量以避免坍缩,如果你把更
多的质量加在白矮星或中子星上,使之超过极限将会发生什么?它会坍缩到无限密度吗?
爱丁顿为此感到震惊,他拒绝相信强德拉塞卡的结果。爱丁顿认为,一颗恒星不可能坍
缩成一点。这是大多数科学家的观点:爱因斯坦自己写了一篇论文,宣布恒星的体积不
会收缩为零。其他科学家,尤其是他以前的老师、恒星结构的主要权威——爱丁顿的敌
意使强德拉塞卡抛弃了这方面的工作,转去研究诸如恒星团运动等其他天文学问题。然
而,他获得1983年诺贝尔奖,至少部分原因在于他早年所做的关于冷恒星的质量极限的
工作。
    强德拉塞卡指出,不相容原理不能够阻止质量大于强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发生坍缩。
但是,根据广义相对论,这样的恒星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个问题被一位年轻的美国人
罗伯特·奥本海默于1939年首次解决。然而,他所获得的结果表明,用当时的望远镜去
观察不会再有任何结果。以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干扰,奥本海默本人非常密切地卷
入到原子弹计划中去。战后,由于大部分科学家被吸引到原子和原子核尺度的物理中去,
因而引力坍缩的问题被大部分人忘记了。但在本世纪60年代,现代技术的应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1.jpg

    图6.1用使得天文观测范围和数量大大增加,重新激起人们对天文学和宇
    宙学的大尺度问题的兴趣。奥本海默的工作被重新发现,并被一些人推广。
    现在,我们从奥本海默的工作中得到一幅这样的图象:恒星的引力场改变了光线的
路径,使之和原先没有恒星情况下的路径不一样。光锥是表示光线从其顶端发出后在空
间——时间里传播的轨道。光锥在恒星表面附近稍微向内偏折,在日食时观察远处恒星
发出的光线,可以看到这种偏折现象。当该恒星收缩时,其表面的引力场变得很强,光
线向内偏折得更多,从而使得光线从恒星逃逸变得更为困难。对于在远处的观察者而言,
光线变得更黯淡更红。最后,当这恒星收缩到某一临界半径时,表面的引力场变得如此
之强,使得光锥向内偏折得这么多,以至于光线再也逃逸不出去(图6.1)。根据相对论,
没有东西会走得比光还快。这样,如果光都逃逸不出来,其他东西更不可能逃逸,都会
被引力拉回去。也就是说,存在一个事件的集合或空间——时间区域,光或任何东西都
不可能从该区域逃逸而到达远处的观察者。现在我们将这区域称作黑洞,将其边界称作
事件视界,它和刚好不能从黑洞逃逸的光线的轨迹相重合。
    当你观察一个恒星坍缩并形成黑洞时,为了理解你所看到的情况,切记在相对论中
没有绝对时间。每个观测者都有自己的时间测量。由于恒星的引力场,在恒星上某人的
时间将和在远处某人的时间不同。假定在坍缩星表面有一无畏的航天员和恒星一起向内
坍缩,按照他的表,每一秒钟发一信号到一个绕着该恒星转动的空间飞船上去。在他的
表的某一时刻,譬如11点钟,恒星刚好收缩到它的临界半径,此时引力场强到没有任何
东西可以逃逸出去,他的信号再也不能传到空间飞船了。当11点到达时,他在空间飞船
中的伙伴发现,航天员发来的一串信号的时间间隔越变越长。但是这个效应在10点59分
59秒之前是非常微小的。在收到10点59分58秒和10点59分59秒发出的两个信号之间,他
们只需等待比一秒钟稍长一点的时间,然而他们必须为11点发出的信号等待无限长的时
间。按照航天员的手表,光波是在10点59分59秒和11点之间由恒星表面发出;从空间飞
船上看,那光波被散开到无限长的时间间隔里。在空间飞船上收到这一串光波的时间间
隔变得越来越长,所以恒星来的光显得越来越红、越来越淡,最后,该恒星变得如此之
朦胧,以至于从空间飞船上再也看不见它,所余下的只是空间中的一个黑洞。然而,此
恒星继续以同样的引力作用到空间飞船上,使飞船继续绕着所形成的黑洞旋转。
    但是由于以下的问题,使得上述情景不是完全现实的。你离开恒星越远则引力越弱,
所以作用在这位无畏的航天员脚上的引力总比作用到他头上的大。在恒星还未收缩到临
界半径而形成事件视界之前,这力的差就已经将我们的航天员拉成意大利面条那样,甚
至将他撕裂!然而,我们相信,在宇宙中存在质量大得多的天体,譬如星系的中心区域,
它们遭受到引力坍缩而产生黑洞;一位在这样的物体上面的航天员在黑洞形成之前不会
被撕开。事实上,当他到达临界半径时,不会有任何异样的感觉,甚至在通过永不回返
的那一点时,都没注意到。但是,随着这区域继续坍缩,只要在几个钟头之内,作用到
他头上和脚上的引力之差会变得如此之大,以至于再将其撕裂。
    罗杰·彭罗斯和我在1965年和1970年之间的研究指出,根据广义相对论,在黑洞中
必然存在无限大密度和空间——时间曲率的奇点。这和时间开端时的大爆炸相当类似,
只不过它是一个坍缩物体和航天员的时间终点而已。在此奇点,科学定律和我们预言将
来的能力都失效了。然而,任何留在黑洞之外的观察者,将不会受到可预见性失效的影
响,因为从奇点出发的不管是光还是任何其他信号都不能到达他那儿。这令人惊奇的事
实导致罗杰·彭罗斯提出了宇宙监督猜测,它可以被意译为:“上帝憎恶裸奇点。”换
言之,由引力坍缩所产生的奇点只能发生在像黑洞这样的地方,在那儿它被事件视界体
面地遮住而不被外界看见。严格地讲,这是所谓弱的宇宙监督猜测:它使留在黑洞外面
的观察者不致受到发生在奇点处的可预见性失效的影响,但它对那位不幸落到黑洞里的
可怜的航天员却是爱莫能助。
    广义相对论方程存在一些解,这些解使得我们的航天员可能看到裸奇点。他也许能
避免撞到奇点上去,而穿过一个“虫洞”来到宇宙的另一区域。看来这给空间——时间
内的旅行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是不幸的是,所有这些解似乎都是非常不稳定的;最
小的干扰,譬如一个航天员的存在就会使之改变,以至于他还没能看到此奇点,就撞上
去而结束了他的时间。换言之,奇点总是发生在他的将来,而从不会在过去。强的宇宙
监督猜测是说,在一个现实的解里,奇点总是或者整个存在于将来(如引力坍缩的奇点),
或者整个存在于过去(如大爆炸)。因为在接近裸奇点处可能旅行到过去,所以宇宙监
督猜测的某种形式的成立是大有希望的。这对科学幻想作家而言是不错的,它表明没有
任何一个人的生命曾经平安无事:有人可以回到过去,在你投胎之前杀死你的父亲或母
亲!
    事件视界,也就是空间——时间中不可逃逸区域的边界,正如同围绕着黑洞的单向
膜:物体,譬如不谨慎的航天员,能通过事件视界落到黑洞里去,但是没有任何东西可
以通过事件视界而逃离黑洞。(记住事件视界是企图逃离黑洞的光的空间——时问轨道,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光运动得更快。)人们可以将诗人但丁针对地狱入口所说的话恰到
好处地用于事件视界:“从这儿进去的人必须抛弃一切希望。”任何东西或任何人一旦
进入事件视界,就会很快地到达无限致密的区域和时间的终点。
    广义相对论预言,运动的重物会导致引力波的辐射,那是以光的速度传播的空间—
—时间曲率的涟漪。引力波和电磁场的涟漪光波相类似,但是要探测到它则困难得多。
就像光一样,它带走了发射它们的物体的能量。因为任何运动中的能量都会被引力波的
辐射所带走,所以可以预料,一个大质量物体的系统最终会趋向于一种不变的状态。
(这和扔一块软木到水中的情况相当类似,起先翻上翻下折腾了好一阵,但是当涟漪将
其能量带走,就使它最终平静下来。)例如,绕着太阳公转的地球即产生引力波。其能
量损失的效应将改变地球的轨道,使之逐渐越来越接近太阳,最后撞到太阳上,以这种
方式归于最终不变的状态。在地球和太阳的情形下能量损失率非常小——大约只能点燃
一个小电热器,这意味着要用大约1干亿亿亿年地球才会和太阳相撞,没有必要立即去为
之担忧!地球轨道改变的过程极其缓慢,以至于根本观测不到。但几年以前,在称为PS
R1913+16(PSR表示“脉冲星”,一种特别的发射出无线电波规则脉冲的中子星)的系
统中观测到这一效应。此系统包含两个互相围绕着运动的中子星,由于引力波辐射,它
们的能量损失,使之相互以螺旋线轨道靠近。
    在恒星引力坍缩形成黑洞时,运动会更快得多,这样能量被带走的速率就高得多。
所以不用太长的时间就会达到不变的状态。这最终的状态将会是怎样的呢?人们会以为
它将依赖于形成黑洞的恒星的所有的复杂特征——不仅仅它的质量和转动速度,而且恒
星不同部分的不同密度以及恒星内气体的复杂运动。如果黑洞就像坍缩形成它们的原先
物体那样变化多端,一般来讲,对之作任何预言都将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加拿大科学家外奈·伊斯雷尔(他生于柏林,在南非长大,在爱尔兰得到博
士)在1967年使黑洞研究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指出,根据广义相对论,非旋转的黑洞
必须是非常简单、完美的球形;其大小只依赖于它们的质量,并且任何两个这样的同质
量的黑洞必须是等同的。事实上,它们可以用爱因斯坦的特解来描述,这个解是在广义
相对论发现后不久的1917年卡尔·施瓦兹席尔德找到的。一开始,许多人(其中包括伊
斯雷尔自己)认为,既然黑洞必须是完美的球形,一个黑洞只能由一个完美球形物体坍
缩而形成。所以,任何实际的恒星——从来都不是完美的球形——只会坍缩形成一个裸
奇点。
    然而,对于伊斯雷尔的结果,一些人,特别是罗杰·彭罗斯和约翰·惠勒提倡一种
不同的解释。他们论证道,牵涉恒星坍缩的快速运动表明,其释放出来的引力波使之越
来越近于球形,到它终于静态时,就变成准确的球形。按照这种观点,任何非旋转恒星,
不管其形状和内部结构如何复杂,在引力坍缩之后都将终结于一个完美的球形黑洞,其
大小只依赖于它的质量。这种观点得到进一步的计算支持,并且很快就为大家所接受。
    伊斯雷尔的结果只处理了由非旋转物体形成的黑洞。1963年,新西兰人罗伊·克尔
找到了广义相对论方程的描述旋转黑洞的一族解。这些“克尔”黑洞以恒常速度旋转,
其大小与形状只依赖于它们的质量和旋转的速度。如果旋转为零,黑洞就是完美的球形,
这解就和施瓦兹席尔德解一样。如果有旋转,黑洞的赤道附近就鼓出去(正如地球或太
阳由于旋转而鼓出去一样),而旋转得越快则鼓得越多。由此人们猜测,如将伊斯雷尔
的结果推广到包括旋转体的情形,则任何旋转物体坍缩形成黑洞后,将最后终结于由克
尔解描述的一个静态。
    1970年,我在剑桥的一位同事和研究生同学布兰登·卡特为证明此猜测跨出了第一
步。他指出,假定一个稳态的旋转黑洞,正如一个自旋的陀螺那样,有一个对称轴,则
它的大小和形状,只由它的质量和旋转速度所决定。然后我在1971年证明了,任何稳态
旋转黑洞确实有这样的一个对称轴。,最后,在国王学院任教的大卫·罗宾逊利用卡特
和我的结果证明了这猜测是对的:这样的黑洞确实必须是克尔解。所以在引力坍缩之后,
一个黑洞必须最终演变成一种能够旋转、但是不能搏动的态。并且它的大小和形状,只
决定于它的质量和旋转速度,而与坍缩成为黑洞的原先物体的性质无关。此结果以这样
的一句谚语表达而成为众所周知:“黑洞没有毛。”“无毛”定理具有巨大的实际重要
性,因为它极大地限制了黑洞的可能类型。所以,人们可以制造可能包含黑洞的物体的
具体模型,再将此模型的预言和观测相比较。因为在黑洞形成之后,我们所能测量的只
是有关坍缩物体的质量和旋转速度,所以“无毛”定理还意味着,有关这物体的非常大
量的信息,在黑洞形成时损失了。下一章 我们将会看到它的意义。
    黑洞是科学史上极为罕见的情形之一,在没有任何观测到的证据证明其理论是正确
的情形下,作为数学的模型被发展到非常详尽的地步。的确,这经常是反对黑洞的主要
论据:你怎么能相信一个其依据只是基于令人怀疑的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的对象呢?然而,
1963年,加利福尼亚的帕罗玛天文台的天文学家马丁·施密特测量了在称为3C273(即是
剑桥射电源编目第三类的273号)射电源方向的一个黯淡的类星体的红移。他发现引力场
不可能引起这么大的红移——如果它是引力红移,这类星体必须具有如此大的质量,并
离我们如此之近,以至于会干扰太阳系中的行星轨道。这暗示此红移是由宇宙的膨胀引
起的,进而表明此物体离我们非常远。由于在这么远的距离还能被观察到,它必须非常
亮,也就是必须辐射出大量的能量。人们会想到,产生这么大量能量的唯一机制看来不
仅仅是一个恒星,而是一个星系的整个中心区域的引力坍缩。人们还发现了许多其他类
星体,它们都有很大的红移。但是它们都离开我们太远了,所以对之进行观察太困难,
以至于不能给黑洞提供结论性的证据。
    1967年,剑桥的一位研究生约瑟琳·贝尔发现了天空发射出无线电波的规则脉冲的
物体,这对黑洞的存在的预言带来了进一步的鼓舞。起初贝尔和她的导师安东尼·赫维
许以为,他们可能和我们星系中的外星文明进行了接触!我的确记得在宣布他们发现的
讨论会上,他们将这四个最早发现的源称为LGM1-4,LGM表示“小绿人”(“Little G
reen Man”)的意思。然而,最终他们和所有其他人都得到了不太浪漫的结论,这些被
称为脉冲星的物体,事实上是旋转的中子星,这些中子星由于它们的磁场和周围物质复
杂的相互作用,而发出无线电波的脉冲。这对于写空间探险的作者而言是个坏消息,但
对于我们这些当时相信黑洞的少数人来说,是非常大的希望——这是第一个中子星存在
的证据。中子星的半径大约10英哩,只是恒星变成黑洞的临界半径的几倍。如果一颗恒
星能坍缩到这么小的尺度,预料其他恒星会坍缩到更小的尺度而成为黑洞,就是理所当
然的了。
    按照黑洞定义,它不能发出光,我们何以希望能检测到它呢?这有点像在煤库里找
黑猫。庆幸的是,有一种办法。正如约翰·米歇尔在他1783年的先驱性论文中指出的,
黑洞仍然将它的引力作用到它周围的物体上。天文学家观测了许多系统,在这些系统中,
两颗恒星由于相互之间的引力吸引而互相围绕着运动。他们还看到了,其中只有一颗可
见的恒星绕着另一颗看不见的伴星运动的系统。人们当然不能立即得出结论说,这伴星
即为黑洞——它可能仅仅是一颗太暗以至于看不见的恒星而已。然而,有些这种系统,
例如叫做天鹅X-1(图6.2)的,也刚好是一个强的X 射线源。对这现象的最好解释是,
物质从可见星的表面被吹起来,当它落向不可见的伴星之时,发展成螺旋状的轨道(这
和水从浴缸流出很相似),并且变得非常热而发出X射线(图6.3)。为了使这机制起作
用,不可见物体必须非常小,像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那样。从观察那颗可见星的轨道,
人们可推算出不可见物体的最小的可能质量。在天鹅X-1的情形,不可见星大约是太阳
质量的6倍。按照强德拉塞卡的结果,它的质量太大了,既不可能是白矮星,也不可能是
中子星。所以看来它只能是一个黑洞。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2.jpg

    图6.2在靠近照片中心的两个恒星之中更亮的那颗是天鹅X-1,被认为是
    由互相绕着旋转的一个黑洞和一个正常恒星组成。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3.jpg

    图6.3
    还有其他不用黑洞来解释天鹅X-1的模型,但所有这些都相当牵强附会。黑洞看来
是对这一观测的仅有的真正自然的解释。尽管如此,我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基帕·索恩打
赌说,天鹅X-1不包含一个黑洞!这对我而言是一个保险的形式。我对黑洞作了许多研
究,如果发现黑洞不存在,则这一切都成为徒劳。但在这种情形下,我将得到赢得打赌
的安慰,他要给我4年的杂志《私人眼睛》。如果黑洞确实存在,基帕·索思将得到1年
的《阁楼》。我们在1975年打赌时,大家80%断定,天鹅座是一黑洞。迄今,我可以讲
大约95%是肯定的,但输赢最终尚未见分晓。
    现在,在我们的星系中和邻近两个名叫麦哲伦星云的星系中,还有几个类似天鹅X-
1的黑洞的证据。然而,几乎可以肯定,黑洞的数量比这多得太多了!在宇宙的漫长历史
中,很多恒星应该已经烧尽了它们的核燃料并坍缩了。黑洞的数目甚至比可见恒星的数
目要大得相当多。单就我们的星系中,大约总共有1千亿颗可见恒星。这样巨大数量的黑
洞的额外引力就能解释为何目前我们星系具有如此的转动速率,单是可见恒星的质量是
不足够的。我们还有某些证据说明,在我们星系的中心有大得多的黑洞,其质量大约是
太阳的10万倍。星系中的恒星若十分靠近这个黑洞时,作用在它的近端和远端上的引力
之差或潮汐力会将其撕开,它们的遗骸以及其他恒星所抛出的气体将落到黑洞上去。正
如同在天鹅X-1情形那样,气体将以螺旋形轨道向里运动并被加热,虽然不如天鹅X-1
那种程度会热到发出X射线,但是它可以用来说明星系中心观测到的非常紧致的射电和红
外线源。
    人们认为,在类星体的中心是类似的、但质量更大的黑洞,其质量大约为太阳的1亿
倍。落入此超重的黑洞的物质能提供仅有的足够强大的能源,用以解释这些物体释放出
的巨大能量。当物质旋入黑洞,它将使黑洞往同一方向旋转,使黑洞产生一类似地球上
的一个磁场。落入的物质会在黑洞附近产生能量非常高的粒子。该磁场是如此之强,以
至于将这些粒子聚焦成沿着黑洞旋转轴,也即它的北极和南极方向往外喷射的射流。在
许多星系和类星体中确实观察到这类射流。
    人们还可以考虑存在质量比太阳小很多的黑洞的可能性。因为它们的质量比强德拉
塞卡极限低,所以不能由引力坍缩产生:这样小质量的恒星,甚至在耗尽了自己的核燃
料之后,还能支持自己对抗引力。只有当物质由非常巨大的压力压缩成极端紧密的状态
时,这小质量的黑洞才得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氢弹可提供这样的条件:物理学家约翰·
惠勒曾经算过,如果将世界海洋里所有的重水制成一个氢弹,则它可以将中心的物质压
缩到产生一个黑洞。(当然,那时没有一个人可能留下来去对它进行观察!)更现实的
可能性是,在极早期的宇宙的高温和高压条件下会产生这样小质量的黑洞。因为一个比
平均值更紧密的小区域,才能以这样的方式被压缩形成一个黑洞。所以当早期宇宙不是
完全光滑的和均匀的情形,这才有可能。但是我们知道,早期宇宙必须存在一些无规性,
否则现在宇宙中的物质分布仍然会是完全均匀的,而不能结块形成恒星和星系。
    很清楚,导致形成恒星和星系的无规性是否导致形成相当数目的“太初”黑洞,这
要依赖于早期宇宙的条件的细节。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确定现在有多少太初黑洞,我们就
能对宇宙的极早期阶段了解很多。质量大于10亿吨(一座大山的质量)的太初黑洞,可
由它对其他可见物质或宇宙膨胀的影响被探测到。然而,正如我们需要在下一章 看到
的,黑洞根本不是真正黑的,它们像一个热体一样发光,它们越小则发热发光得越厉害。
所以看起来荒谬,而事实上却是,小的黑洞也许可以比大的黑洞更容易地被探测到。
    ------------------


行者物语纪录栏目衍生于旅行和大自然保护,弘扬理性、独立思维。
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野生动物在苦难困境中顽强求生,如你想帮助改变点什么,请从这里开始【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614
帖子
8304
行者币
1624
在线时间
619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1
10
发表于 2012-1-23 14:19:05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黑洞不是这么黑的

--------------------------------------------------------------------------------

    在1970年以前,我关于广义相对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是否存在一个大爆炸奇点。
然而,同年11月我的女儿露西出生后不久的一个晚上,当我上床时,我开始思考黑洞的
问题。我的残废使得这个过程相当慢,所以我有许多时间。那时候还不存在关于空间—
—时间的那一点是在黑洞之内还是在黑洞之外的准确定义。我已经和罗杰·彭罗斯讨论
过将黑洞定义为不能逃逸到远处的事件集合的想法,这也就是现在被广泛接受的定义。
它意味着,黑洞边界——即事件视界——是由刚好不能从黑洞逃逸而永远只在边缘上徘
徊的光线在空间——时间里的路径所形成的(图7.1)。这有点像从警察那儿逃开,但是
仅仅只能比警察快一步,而不能彻底地逃脱的情景!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1.jpg

    图7.1
    我忽然意识到,这些光线的路径永远不可能互相靠近。如果它们靠近了,它们最终
就必须互相撞上。这正如和另一个从对面逃离警察的人相遇——你们俩都会被抓住:
(或者,在这种情形下落到黑洞中去。)但是,如果这些光线被黑洞所吞没,那它们就
不可能在黑洞的边界上呆过。所以在事件视界上的光线的路径必须永远是互相平行运动
或互相散开。另一种看到这一点的方法是,事件视界,亦即黑洞边界,正像一个影子的
边缘——一个即将临头的灾难的影子。如果你看到在远距离上的一个源(譬如太阳)投
下的影子,就能明白边缘上的光线不会互相靠近。
    如果从事件视界(亦即黑洞边界)来的光线永远不可能互相靠近,则事件视界的面
积可以保持不变或者随时间增大,但它永远不会减小——因为这意味着至少一些在边界
上的光线必须互相靠近。事实上,只要物质或辐射落到黑洞中去,这面积就会增大(图
7.2);或者如果两个黑洞碰撞并合并成一个单独的黑洞,这最后的黑洞的事件视界面积
就会大于或等于原先黑洞的事件视界面积的总和(图7.3)。事件视界面积的非减性质给
黑洞的可能行为加上了重要的限制。我如此地为我的发现所激动,以至于当夜没睡多少。
第二天,我给罗杰·彭罗斯打电话,他同意我的结果。我想,事实上他已经知道了这个
面积的性质。然而,他是用稍微不同的黑洞定义。他没有意识到,假定黑洞已终止于不
随时间变化的状态,按照这两种定义,黑洞的边界以及其面积都应是一样的。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2.jpg

    图7.2图7.3
    人们非常容易从黑洞面积的不减行为联想起被叫做熵的物理量的行为。熵是测量一
个系统的无序的程度。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不进行外加干涉,事物总是倾向于增加它的
无序度。(例如你只要停止保养房子,看会发生什么?)人们可以从无序中创造出有序
来(例如你可以油漆房子),但是必须消耗精力或能量,因而减少了可得到的有序能量
的数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这个观念的一个准确描述。它陈述道: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
加的,并且将两个系统连接在一起时,其合并系统的熵大于所有单独系统熵的总和。譬
如,考虑一盒气体分子的系统。分子可以认为是不断互相碰撞并不断从盒子壁反弹回来
的康乐球。气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这样它们撞击盒壁越频繁越厉害,而且
它们作用到壁上的向外的压力越大。假定初始时所有分子被一隔板限制在盒子的左半部,
如果接着将隔板除去,这些分子将散开并充满整个盒子。在以后的某一时刻,所有这些
分子偶尔会都呆在右半部或回到左半部,但占绝对优势的可能性是在左右两半分子的数
目大致相同。这种状态比原先分子在左半部分的状态更加无序,所以人们说熵增加了。
类似地,我们将一个充满氧分子的盒子和另一个充满氮分子的盒子连在一起并除去中间
的壁,则氧分子和氮分子就开始混合。在后来的时刻,最可能的状态是两个盒子都充满
了相当均匀的氧分子和氮分子的混合物。这种状态比原先分开的两盒的初始状态更无序,
即具有更大的熵。
    和其他科学定律,譬如牛顿引力定律相比,热力学定律的状况相当不同,例如,它
只是在绝大多数的而非所有情形下成立。在以后某一时刻,所有我们第一个盒子中的气
体分子在盒子的一半被发现的概率只有几万亿分之一,但它们可能发生。但是,如果附
近有一黑洞,看来存在一种非常容易的方法违反第二定律:只要将一些具有大量熵的物
体,譬如一盒气体扔进黑洞里。黑洞外物体的总熵就会减少。当然,人们仍然可以说包
括黑洞里的熵的总熵没有降低——但是由于没有办法看到黑洞里面,我们不能知道里面
物体的熵为多少。如果黑洞具有某一特征,黑洞外的观察者因之可知道它的熵,并且只
要携带熵的物体一落入黑洞,它就会增加,那将是很美妙的。紧接着上述的黑洞面积定
理的发现(即只要物体落入黑洞,它的事件视界面积就会增加),普林斯顿一位名叫雅
可布·柏肯斯坦的研究生提出,事件视界的面积即是黑洞熵的量度。由于携带熵的物质
落到黑洞中去,它的事件视界的面积就会增加,这样黑洞外物质的熵和事件视界面积的
和就永远不会降低。
    看来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建议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然而还有一个致命的瑕疵。
如果一个黑洞具有熵,那它也应该有温度。但具有特定温度的物体必须以一定的速率发
出辐射。从日常经验知道:只要将火钳在火上烧至红热就能发出辐射。但在低温下物体
也发出辐射;通常情况下,只是因为其辐射相当小而没被注意到。为了不违反热力学第
二定律这辐射是必须的。所以黑洞必须发出辐射。但正是按照其定义,黑洞被认为是不
发出任何东西的物体,所以看来,不能认为黑洞的事件视界的面积是它的熵。1972年,
我和布兰登·卡特以及美国同事詹姆·巴丁合写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我们指出,虽然
在熵和事件视界的面积之间存在许多相似点,但还存在着这个致命的困难。我必须承认,
写此文章的部份动机是因为被柏肯斯坦所激怒,我觉得他滥用了我的事件视界面积增加
的发现。然而,最后发现,虽然是在一种他肯定没有预料到的情形下,但他基本上还是
正确的。
    1973年9月我访问莫斯科时,和苏联两位最主要的专家雅可夫·捷尔多维奇和亚历山
大·斯塔拉宾斯基讨论黑洞问题。他们说服我,按照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旋转黑洞
应产生并辐射粒子。在物理学的基础上,我相信他们的论点,但是不喜欢他们计算辐射
所用的数学方法。所以我着手设计一种更好的数学处理方法,并于1973年11月底在牛津
的一次非正式讨论会上将其公布于众。那时我还没计算出实际上辐射多少出来。我预料
要去发现的正是捷尔多维奇和斯塔拉宾斯基所预言的从旋转黑洞发出的辐射。然而,当
我做了计算,使我既惊奇又恼火的是,我发现甚至非旋转黑洞显然也以不变速率产生和
发射粒子。起初我以为这种辐射表明我所用的一种近似无效。我担心如果柏肯斯坦发现
了这个情况,他就一定会用它去进一步支持他关于黑洞熵的思想,而我仍然不喜欢这种
思想。然而,我越仔细推敲,越觉得这近似其实应该有效。但是,最后使我信服这辐射
是真实的理由是,这辐射的粒子谱刚好是一个热体辐射的谱,而且黑洞以刚好防止第二
定律被违反的准确速率发射粒子。此后,其他人用多种不同的形式重复了这个计算,他
们所有人都证实了黑洞必须如同一个热体那样发射粒子和辐射,其温度只依赖于黑洞的
质量——质量越大则温度越低。
    我们知道,任何东西都不能从黑洞的事件视界之内逃逸出来,何以黑洞会发射粒子
呢?量子理论给我们的回答是,粒子不是从黑洞里面出来的,而是从紧靠黑洞的事件视
界的外面的“空”的空间来的!我们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去理解它:我们以为是“真空”
的空间不能是完全空的,因为那就会意味着诸如引力场和电磁场的所有场都必须刚好是
零。然而场的数值和它的时间变化率如同不确定性原理所表明的粒子位置和速度那样,
对一个量知道得越准确,则对另一个量知道得越不准确。所以在空的空间里场不可能严
格地被固定为零,因为那样它就既有准确的值(零)又有准确的变化率(也是零)。场
的值必须有一定的最小的不准确量或量子起伏。人们可以将这些起伏理解为光或引力的
粒子对,它们在某一时刻同时出现、互相离开、然后又互相靠近而且互相湮灭。这些粒
子正如同携带太阳引力的虚粒子:它们不像真的粒子那样能用粒子加速器直接探测到。
然而,可以测量出它们的间接效应。例如,测出绕着原子运动的电子能量发生的微小变
化和理论预言是如此相一致,以至于达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不确定性原理还预言了类
似的虚的物质粒子对的存在,例如电子对和夸克对。然而在这种情形下,粒子对的一个
成员为粒子而另一成员为反粒子(光和引力的反粒子正是和粒子相同)。
    因为能量不能无中生有,所以粒子反粒子对中的一个参与者有正的能量,而另一个
有负的能量。由于在正常情况下实粒子总是具有正能量,所以具有负能量的那一个粒子
注定是短命的虚粒子。它必须找到它的伴侣并与之相湮灭。然而,一颗接近大质量物体
的实粒子比它远离此物体时能量更小,因为要花费能量抵抗物体的引力吸引才能将其推
到远处。正常情况下,这粒子的能量仍然是正的。但是黑洞里的引力是如此之强,甚至
在那儿一个实粒子的能量都会是负的。所以,如果存在黑洞,带有负能量的虚粒子落到
黑洞里变成实粒子或实反粒子是可能的。这种情形下,它不再需要和它的伴侣相湮灭了,
它被抛弃的伴侣也可以落到黑洞中去。啊,具有正能量的它也可以作为实粒子或实反粒
子从黑洞的邻近逃走(图7.4)。对于一个远处的观察者而言,这看起来就像粒子是从黑
洞发射出来一样。黑洞越小,负能粒子在变成实粒子之前必须走的距离越短,这样黑洞
发射率和表观温度也就越大。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3.jpg

    图7.4
    辐射出去的正能量会被落入黑洞的负能粒子流所平衡。按照爱因斯坦方程E=mc^2
(E是能量,m是质量,c为光速),能量和质量成正比。所以往黑洞去的负能量流减少它
的质量。当黑洞损失质量时,它的事件视界面积变小,但是它发射出的辐射的熵过量地
补偿了黑洞的熵的减少,所以第二定律从未被违反过。
    还有,黑洞的质量越小,则其温度越高。这样当黑洞损失质量时,它的温度和发射
率增加,因而它的质量损失得更快。人们并不很清楚,当黑洞的质量最后变得极小时会
发生什么。但最合理的猜想是,它最终将会在一个巨大的、相当于几百万颗氢弹爆炸的
发射爆中消失殆尽。
    一个具有几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只具有千万分之一度的绝对温度。这比充满宇宙的微
波辐射的温度(大约2.7K)要低得多,所以这种黑洞的辐射比它吸收的还要少。如果宇
宙注定继续永远膨胀下去,微波辐射的温度就会最终减小到比这黑洞的温度还低,它就
开始损失质量。但是即使那时候,它的温度是如此之低,以至于要用100亿亿亿亿亿亿亿
亿年(1后面跟66个O)才全部蒸发完。这比宇宙的年龄长得多了,宇宙的年龄大约只有
100到200亿年(1或2后面跟10个0)。另一方面,正如第六章 提及的,在宇宙的极早期
阶段存在由于无规性引起的坍缩而形成的质量极小的太初黑洞。这样的小黑洞会有高得
多的温度,并以大得多的速率发生辐射。具有10亿吨初始质量的太初黑洞的寿命大体和
宇宙的年龄相同。初始质量比这小的太初黑洞应该已蒸发完毕,但那些比这稍大的黑洞
仍在辐射出X射线以及伽玛射线。这些X 射线和伽玛射线像是光波,只是波长短得多。这
样的黑洞几乎不配这黑的绰号:它们实际上是白热的,正以大约1万兆瓦的功率发射能量。
    只要我们能够驾驭黑洞的功率,一个这样的黑洞可以开动十个大型的发电站。然而,
这是非常困难的:这黑洞的质量和一座山差不多,却被压缩成万亿之一英寸亦即比一个
原子核的尺度还小!如果在地球表面上你有这样的一个黑洞,就无法阻止它透过地面落
到地球的中心。它会穿过地球而来回振动,直到最后停在地球的中心。所以仅有的放置
黑洞并利用之发出能量的地方是绕着地球转动的轨道,而仅有的将其放到这轨道上的办
法是,用在它之前的一个大质量的吸引力去拖它,这和在驴子前面放一根胡罗卜相当像。
至少在最近的将来,这个设想并不现实。
    但是,即使我们不能驾驭这些太初黑洞的辐射,我们观测到它们的机遇又如何呢?
我们可以去寻找在太初黑洞寿命的大部分时间里发出的伽玛射线辐射。虽然它们在很远
以外的地方,从大部分黑洞来的辐射非常弱,但是从所有它们来的总的辐射是可以检测
得到的。我们确实观察到了这样的一个伽玛射线背景:图7.5表示观察到的强度随频率的
变化。然而,这个背景可以是也可能是除了太初黑洞之外的过程产生的。图7.5中点线指
出,如果在每立方光年平均有300个太初黑洞,它们所发射的伽玛射线的强度应如何地随
频率而变化。所以可以说,伽玛射线背景的观测并没给太初黑洞提供任何正的证据。但
它们确实告诉我们,在宇宙中每立方光年不可能平均有300个以上的太初黑洞。这个极限
表明,太初黑洞最多只能构成宇宙中百万分之一的物质。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斯蒂芬霍金) - 4.jpg

    图7.5
    由于太初黑洞是如此之稀罕,看来不太可能存在一个近到我们可以将其当作一个单
独的伽玛射线源来观察。但是由于引力会
    图7.5将太初黑洞往任何物质处拉近,所以在星系里面和附近它们应该会更稠密得多。
虽然伽玛射线背景告诉我们,平均每立方光年不可能有多于300个太初黑洞,但它并没有
告诉我们,太初黑洞在我们星系中的密度。譬如讲,如果它们的密度高100万倍,则离开
我们最近的黑洞可能大约在10亿公里远,或者大约是已知的最远的行星——冥王星那么
远。在这个距离上去探测黑洞恒定的辐射,即使其功率为1万兆瓦,仍是非常困难的。人
们必须在合理的时间间隔里,譬如一星期,从同方向检测到几个伽玛射线量子,以便观
测到一个太初黑洞。否则,它们仅可能是背景的一部份。因为伽玛射线有非常高的频率,
从普郎克量子原理得知,每一伽玛射线量子具有非常高的能量,这样甚至发射一万兆瓦
都不需要许多量子。而要观测到从冥王星这么远来的如此少的粒子,需要一个比任何迄
今已造成的更大的伽玛射线探测器。况且,由于伽玛射线不能穿透大气层,此探测器必
须放到外空间。
    当然,如果一颗像冥王星这么近的黑洞已达到它生命的末期并要爆炸开来,去检测
其最后爆炸的辐射是容易的。但是,如果一个黑洞已经辐射了100至200亿年,不在过去
或将来的几百万年里,而是在未来的若干年里到达它生命的终结的可能性真是相当小!
所以在你的研究津贴用光之前,为了有一合理的机会看到爆炸,必须找到在大约1光年距
离之内检测任何爆炸的方法。你仍需要一个相当大的伽玛射线探测器,以便去检测从这
爆炸来的若干伽玛射线量子。然而,在这种情形下,不必去确定所有的量子是否来自同
一方向,只要观测到所有它们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间隔里来到的,就足够使人相当确信
它们是从同一爆炸来的。
    整个地球大气可以看作是一个能够认出太初黑洞的伽玛射线探测器。(无论如何,
我们不太可能造出比这更大的探测器!)当一个高能的伽玛射线量子打到我们大气的原
子上时,它会产生出电子正电子(反电子)对。当这些对打到其他原子上时,它们依序
会产生出更多的电子正电子对,所以人们得到了所谓的电子阵雨。其结果是产生称作切
伦科夫辐射的光的形式。因而,我们可以由寻找夜空的闪光来检测伽玛射线爆。当然,
存在许多其他现象,如闪电和太阳光从翻跟斗的卫星以及轨道上的碎片的反射,都能在
天空发出闪光。人们可在两个或更多的隔开相当远的地点同时观察这闪光,将伽玛射线
爆从以上所说的现象中识别出来。两位都柏林的科学家奈尔·波特和特勒伏·威克斯利
用阿历桑那州的望远镜进行了这类的探索。他们找到了一些闪光,但没有一个可以确认
为是从太初黑洞来的伽玛射线爆。
    即使对太初黑洞的探索证明是否定的,并且看来可能会是这样,仍然给了我们关于
极早期宇宙的重要信息。如果早期宇宙曾经是紊乱或无规的,或者物质的压力很低,可
以预料到会产生比我们对伽玛射线背景所作的观测所设下的极限更多的太初黑洞。只有
当早期宇宙是非常光滑和均匀的,并有很高的压力,人们才能解释为何没有观测到太初
黑洞。
    ◎◎◎◎◎
    黑洞辐射的思想是第一个这样的例子,它以基本的方式依赖于本世纪两个伟大理论
即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作的预言。因为它推翻了已有的观点,所以一开始就引起了
许多反对:“黑洞怎么会辐射东西出来?”当我在牛津附近的卢瑟福——阿普顿实验室
的一次会议上,第一次宣布我的计算结果时,受到了普遍质疑。我讲演结束后,会议主
席、伦敦国王学院的约翰·泰勒宣布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他甚至为此还写了一篇论
文。然而,最终包括约翰·泰勒在内的大部分人都得出结论:如果我们关于广义相对论
和量子力学的其他观念是正确的,黑洞必须像热体那样辐射。这样,即使我们还不能找
到一个太初黑洞,大家相当普遍地同意,如果找到的话,它必须正在发射出大量的伽玛
射线和X射线。
    黑洞辐射的存在看来意味着,引力坍缩不像我们曾经认为的那样是最终的、不可逆
转的。如果一个航天员落到黑洞中去,黑洞的质量将增加,但是最终这额外质量的等效
能量会以辐射的形式回到宇宙中去。这样,此航天员在某种意义上被“再循环”了。然
而,这是一种非常可怜的不朽,当他在黑洞里被撕开时,他的任何个人的时间的概念几
乎肯定都达到了终点,甚至最终从黑洞辐射出来的粒子的种类一般都和构成这航天员的
不同:这航天员所遗留下来的仅有特征是他的质量或能量。
    当黑洞的质量大于几分之一克时,我用以推导黑洞辐射的近似应是很有效的。但是,
当黑洞在它的生命晚期,质量变成非常小时,这近似就失效了。最可能的结果看来是,
它至少从宇宙的我们这一区域消失了,带走了航天员和可能在它里面的任何奇点(如果
其中确有一个奇点的话)。这是量子力学能够去掉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奇点的第一个迹象。
然而,我和其他人在1974年所用的方法不能回答诸如量子引力论中是否会发生奇性的问
题。所以从1975年以来,根据理查德·费因曼对于历史求和的思想,我开始发展一种更
强有力的量子引力论方法。这种方法对宇宙的开端和终结,以及其中的诸如航天员之类
的存在物给出的答案,这些将在下两章中叙述。我们将看到,虽然不确定性原理对于我
们所有的预言的准确性都加上了限制,同时它却可以排除掉发生在空间——时间奇点处
的基本的不可预言性。


行者物语纪录栏目衍生于旅行和大自然保护,弘扬理性、独立思维。
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野生动物在苦难困境中顽强求生,如你想帮助改变点什么,请从这里开始【野生动物保护组织】

使用道具 举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