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物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纪录片vip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教] 佛学入门 [复制链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1
帖子
496
行者币
9922
在线时间
11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8
21
发表于 2011-12-7 11:48:01 |只看该作者
(二十)略述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又名八戒斋。十善戒经说:‘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可知八戒斋是适应在家佛教徒,使其能随分随力,学习出家戒法的方便法门。八关斋戒是由五戒,再加上三戒,即是八戒:


一、不杀生戒—戒经所载: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飞蠕动,微细昆虫,只要有生命的,都不可杀害。杀害的方法,有自己亲自拿刀、枪等杀器,或用手足伤杀对方的生命,或指使他人去杀害,又有看到他人去伤害物命,内心生起欢喜的,都是违犯杀生的戒法。因此,禁止杀害众生的恶行,名为不杀生戒。


二、不偷盗戒—戒律所制,上自金银贵重物品,下至一针一草,不可不与而取,不论是佛教寺院的三宝用物,或家庭中的用物,或无理的强夺,或偷窃,或诈取等等,都是犯偷盗戒。能远离偷盗的过患,不偷窃强夺,名为不偷盗戒。


三、不淫戒—即完全禁止淫欲,此戒与出家戒同,非是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故经云:‘为在家人制出家法’,是为不淫戒。


四、不妄语戒—即禁止说谎话,摄口四善业戒。


五、不饮酒戒—即禁止饮酒。因酒醉时,神志昏昧,会做出杀盗淫妄等糊涂的事。


六、不涂脂粉、香水,不戴花□,不穿华丽服装,不观玩歌舞伎乐—即面上不涂脂粉,不将香水涂身,也不可带花环金饰之类,应穿纯色衣服(通常是灰色的衣服,出家者穿出家服,不在此例)不要往观歌舞伎乐(包括电视歌舞节目),或到娱乐场所去。


七、不睡卧高大床褥—不可睡卧高而宽大华丽的床铺。


八、不非时食戒—不是吃饭的时间,不可吃饭,即过午不食。


以上八戒中,前七项是属于戒法,第八项是属于斋法,故总名八戒斋。这八戒斋,是在家学佛的男女居士,一日一夜方便受持之戒法。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1
帖子
496
行者币
9922
在线时间
11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8
22
发表于 2011-12-7 11:49:22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一)六根本烦恼


声闻乘是以断烦恼(见思二惑)而成就阿罗汉果,故介绍声闻乘前,必须先认识什么是六根本烦恼。

佛学入门 - 11.jpg

烦恼即迷惑,人类因迷惑而造诸恶业,受种种的痛苦。这痛苦的来源,乃由六根本烦恼而起的。现略说明于下:


一、贪—是贪爱、贪恋、贪著。对于五欲过分追求,或不义的窃取,或对于自我的财物与所学的理法,悭吝不舍,不肯惠施于人。只为私欲,损害他人,贪之为害,罪业深重,经云:‘死堕饿鬼,受饥渴报。’


二、嗔—是嗔恚。对违逆不顺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横起暴恶,损害他人,或饥渴寒热到来,无涵养心,而生嗔恨。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嗔恚之恼害,死堕地狱,受身相丑陋报。


三、痴—是愚痴迷昧,智慧闭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谤无因果,起诸邪见,名为愚痴。因愚痴而妄生贪求,求之不得,则成嗔恚,故愚痴为三毒(贪、嗔、痴)总根,能造伤天害理之事,死堕畜生中,受人宰割。


四、慢—是我慢贡高,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对于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过自己的,乃至与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现轻慢态度,造成不能与人和睦共处的苦恼。


五、疑—疑是怀疑不信。对佛教真理,善恶业力,以及世间一切实事实理,都不能诚信无疑,杜塞善门,滋生邪见,造出是非恶业。


以上贪、嗔、痴、慢、疑五烦恼,是心著垢染,系缚不脱,谓之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其性质迟钝,难以制服,尤其无明惑不易断灭,故称为五钝使。


六、不正见,由思惟不正,产生错误的知见,有五不正见,即是:


(一)、萨迦耶见—华译身见,或我见。因执此身以为有‘我’,其实此身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名五蕴)四大(地、水、火、风名四大)和合之身,本来是无常败坏之物,而无知执之为‘一’,为‘常’,为‘遍’,为‘主宰’的实我存在,即是萨迦耶见。


(二)、边见—又名边执见。边是鄙陋或偏差的意思。即谓所得的知见鄙陋,有所偏蔽,执常执断,各落一边。执常的知见,以‘常’为恒常不变,人死仍旧为人,牛死仍旧为牛,贫穷永远是贫穷,富贵永远是富贵。执断的知见,以人死一灭永灭,无有生死轮回升沈之事,则作恶何畏?无善恶因果可论。


(三)、邪见—不正的知见,不信正法,拨无因果,毁谤圣贤,坏诸善事。


(四)、见取见—见即指前说的‘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著不舍,乃对前说三不正见,执以为实。又这见亦名‘非果计果’,即是自己还没有亲证圣果,而妄执已得到圣果的错觉。


(五)、戒禁取见—戒是戒止杀盗淫妄之类,禁是禁绝饮酒、赌博、吸鸦片烟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来是好的,为什么反说不正见?这因为过患在一个‘取’字。取是执著,即妄自执著其所持不正的戒禁为最殊胜。如印度,有一种外道,他们持牛戒,或持狗戒,便食草食粪,或作投岩、投水、赴火、卧荆等种种苦行,本非出世正因,而执著修此类苦行之因,是获得最上的涅槃妙果,故又名‘非因计因’。


以上五种不正见,是知见上的迷惑,称为见惑。是因为邪师、邪见、邪思维等,而生起不正见。如闻正法,于见道中,即能顿断恶见,因为易断恶见之故,称为五利使。佛经有说,舍利弗本为外道弟子,因遇马胜比丘,听到佛教因缘法门,即弃邪归正。亲闻佛陀说法之后,七日遍通佛法,证三果罗汉,再经十五日的修持,断十惑证阿罗汉果。十惑即贪、嗔、痴、慢、疑及五不正见,也称十使,谓能使令众生迷妄沉沦苦海。由此十使而起见思二惑,故为烦恼的根本,有情生死流转的苦因。


【注】


1、贪、嗔、痴、慢、疑是属思惑,五不正见是属见惑,断见思二惑便证阿罗汉果。


2、舍利弗闻马胜比丘说:‘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1
帖子
496
行者币
9922
在线时间
11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8
23
发表于 2011-12-7 11:50:07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二)声闻乘简释


佛陀在鹿野苑说四谛法,因为憍陈如等五人,由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所以另起个别名叫做‘声闻’。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总称为‘声闻乘’。‘乘’是载运的意义。即是把众生从迷岸运至悟岸的工具,这工具乃指教法。故乘是譬喻而指教法—此即指四圣谛的理法,由闻四圣谛可到达(运载)悟道之彼岸。


声闻乘的果位—声闻乘修习四谛法而证悟的果位有四:


一、初果—须陀洹(预流)


二、二果—斯陀含(一来)


三、三果—阿那含(不还)


四、四果—阿罗汉(无生)


【注】

1、声闻功夫最浅的第一果位,梵语叫做须陀洹,华译‘预流’,即预入圣流(进入圣果之位)


2、二果梵语斯陀含,华译叫做‘一来’,意思即修到此果位,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上的人,再生到我们这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3、三果梵语阿那含,华译‘无还’,即是修到此果位,不来人间受生死,称为‘无还’。


4、阿罗汉是声闻乘中最高果位。梵语阿罗汉有三义:


(1)、杀贼—破烦恼之贼。

(2)、无生—解脱生死,不受后有。

(3)、应供—应受天上人间供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1
帖子
496
行者币
9922
在线时间
11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8
24
发表于 2011-12-7 11:52:34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三)四圣谛简释

佛学入门 - 22.jpg

佛成道后,初转法轮,是在古印度波罗奈国的鹿野苑(Sarnath),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说四圣谛法门。四圣谛的‘圣’字,是解作‘正’的意思。谛是真理,即是表明苦、集、灭、道的四谛法,是圣智所亲自证验到的四种人生正确真理。


一、苦谛—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的痛苦。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都是苦的果报。


二、集谛—是说明人生集起贪嗔痴等许多烦恼的‘因’,去造种种的不善业,才会招受种种的苦果,故‘苦’以‘集’为因。


三、灭谛—是指修道所证的圣果,即是烦恼灭除,获得无生(解脱生死)的真理。


四、道谛—道就是正道,道有多种,主要的指修习八正道,就会得到最胜智慧(般若),修善断恶,解脱生死痛苦。


‘集’为‘苦’的根本,此二谛又为流转于世间的因果;知苦而断集,断集以离苦,为声闻乘厌离世间的观行。


‘灭’为‘道’的收获,此二谛即为超出世间的因果;求证灭而修道,由修道以证灭,是为声闻乘修证涅槃的行果。


声闻乘证得涅槃果,即断集谛所集起之烦恼见思二惑,此见思二惑具含有十使:1贪,2嗔,3痴,4慢,5疑,6身见,7边见,8邪见,9见取见,10戒禁取见。断此十使乃修戒定慧三学,以破我执,证得我空真如,而解脱生死。


当时佛以三转四圣谛开示憍陈如等五人,令彼等悟道。现将三转四圣谛列表于下:

佛学入门 - 33.jpg

【注】


1、五阴炽盛苦—身心欲求如火之炽盛,故苦。


2、转法轮—佛说法,叫做转法轮。轮的意义:(1)如碾米之轮,能碾破糠秕,喻佛法能破五住烦恼。(2)如舟车的轮,能通行抵达于目的地,喻佛法能通达四德涅槃(常、乐、我、净叫做四德涅槃)。转的意思,谓诸众生能所改转,即转迷为悟,转染为净,转凡成圣。故法轮依第一解,使众生藉以破五住烦恼(五住烦恼—(1)三界见惑,(2)欲界思惑,(3)色界思惑,(4)无色界思惑,(5)无明惑。),依第二解,使众生由闻佛法喻如舟车可运载到达四德涅槃之岸。


3、四谛法中苦集二谛是世间迷妄的因果,灭道二谛是出世间证悟的因果。苦谛是迷惑的苦果,集谛的主力为贪嗔痴诸迷惑是苦因。灭谛是消灭烦恼,证涅槃果,道谛是修道的正因。

4、佛初转法轮说四圣谛三转十二法轮,教史上称此次说法为转法轮经。


5、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五比丘,是佛教有僧伽的开始。也是有具足三宝的开始。(最初的具足三宝:佛宝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谛法,僧宝是五比丘。)


6、五比丘的译名根据巴利文与华译对照如下:


(1)、KONDANNA(音译空达婼)华译憍陈如。

(2)、VAPPA(音译瓦伯)华译婆沙波或伐钵。

(3)、BHADDIYA(音译峇里雅)华译跋提或婆提和跋陀罗阇。

(4)、MAHANAMA(音译马哈那嘛)华译摩诃男或摩诃那摩。

(5)、ASSAJI(音译阿沙据)华译阿说示或阿湿波恃和阿舍波阇又译马胜比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1
帖子
496
行者币
9922
在线时间
11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8
25
发表于 2011-12-7 12:13:02 |只看该作者
(二十四)三十七道品简表


佛陀从四谛的道谛中,开示出三十七种修习基本圣道的法门,叫做三十七道品,亦称三十七菩提分法。

佛学入门 - 44.jpg
佛学入门 - 55.jpg
佛学入门 - 66.jpg


【注】


1、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念常住于道法中,使之正而不邪。


2、四正勤即是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最为殊胜,亦称四正胜。此时智慧力已增多,但禅定力较薄弱。


3、四神足即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欲神足是希慕欲乐,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4、五根五力,依程度深浅立名,如信根增长,破诸邪信,得名信力,故五根为生圣道的根本,五力为增长圣道的主力。佛经说:‘能生善法,故名为根。能破恶法,故名为力。’


5、五根:(1)信根,于诸法谛理,信忍乐欲。(2)进根,信诸善法理,倍策精进。(3)念根,追念正道,不忘正法。(4)定根,摄心正道,相应不散。(5)慧根,以观照慧,抉择分明,思惟真理。


6、五力:(1)信力,信根增上,故能破疑障。(2)进力,进根增上,故能破懈怠。(3)念力,念根增上,故能破昏忘。(4)定力,定根增上,故能破散乱。(5)慧力,慧根增上,故能破愚昧。又五根五力以信为始,慧为终,显示信心是以智慧为主。


7、七菩提分说明如下:


(1)择法菩提分—以智慧择法之真伪。

(2)精进菩提分—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3)喜菩提分—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4)轻安菩提分—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

(5)念菩提分—明记定慧,使其均等。

(6)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7)行舍菩提分—舍诸谬妄,更行进益。


8、七菩提分又名七觉支,在三十七道品中独得觉名,正因前修四念处至五根五力时未觉,后修八正道时已觉,唯中间修此七觉分法,是由迷而悟,由未觉而觉,故独得觉名。


9、八正道以正见为首,即以正见为最重要,因为有了正见,对于事理才会有正确的认识,就能破谬妄偏差的俗知俗见,悟入正道。


10、有漏—有烦恼,亦称有为。


11、无漏—清净无烦恼,亦称无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1
帖子
496
行者币
9922
在线时间
11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8
26
发表于 2011-12-7 12:13:46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五)略释四念处


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告诉阿难陀及众弟子说:‘我入灭后,你等比丘,应依四念处安住。’在广大的佛法中,为何佛只说安住于四念处?这是因众生有四种颠倒妄见:1、缘身执净,2、缘受执乐,3、缘心即常,4、缘法执我。如果不将此四颠倒妄见消除,则烦恼重重,随俗流转。因此在三十七道品中,首要的道品,即是对治此四颠倒妄见的四念处。何谓四念处?简述如下: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是以修不净观之慧力,对治‘缘身执净’的颠倒妄见。试想我们的身体是否干净?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观,当你满身大汗时,便会觉得臭气难堪,何况唾涕便溺等,皆是不净。当人死后,大家更怕看死人。人到死后,尸体腐烂,遍体生蛆,穿筋啮骨,最后成为白骨一堆,这个身体的生存,实在不净。故能观身不净,则贪爱渴想,恋慕艳丽色相等烦恼,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是以观苦之慧力,对治‘缘受执乐’的颠倒妄见。受乃领纳为义,也即感受外界的印象。当我们与境界接触时,所领纳的不论是苦、乐、舍的感觉,在无常的法理看来,苦受固然是苦,而乐受以至于乐极生悲,仍是逃不了苦。舍是舍受,即不苦不乐的感觉。因众生外有生住异灭四相迁流,内有意念中的诸想不断,到底也是苦(即行苦)。故人生是苦,这世界充满著苦。苦既是由‘受’而有,那么,知苦而不贪欲乐,就不为境界所转移,则‘缘受执乐’的错见,便不能存在了。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是以观心无常之慧力,对治‘缘心执常’的颠倒妄见。‘心’是生命的本质,同时是众生的中心,但心不是固定独存物,而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因缘和合的心物世界,即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世界,五蕴的身心世界是无常的,会坏灭的,故我们的心是无实体的,不过是心理或思惟之因缘关系的发展而已,绝无实体可捉取;而且心的现象,是念念生灭、刹那不住。怎么可执它为常?由此观心无常之慧力,能使心念远离执常妄见的过患。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以观法无我之慧力,对治‘缘法执我’的颠倒妄见。宇宙万法,都是因缘互相依存,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四大(地、水、火、风)组合的躯体,一旦四大不调,五蕴离散,生命便死亡。佛说五蕴的我是‘假我’,不可执为真我。但众生无知,于无我法中,妄执有我,这种妄执叫做‘我见’,有了我见,则有种种偏执烦恼,便不能接受正法。故要使心念安住于道法中,便要以‘观法无我’之慧力,消除‘缘法执我’的错误。


修四念处观时,如上述将各分开作观,叫做别相念处。如修四念处观时,每作一观,并作其余三观,叫做总相念处。例如观法无我时,并观此身不净,是苦,是无常,或并观身、受、心,皆是无我。观身不净时,并观此身是苦,无常,无我,或并观受、心、法,亦皆不净,余类推。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修此四念处,重在智慧,以慧为体,慧之力能使:身、受、心、法四种观想,常住于正念的道法中。故在修此四念处阶段上,已经趣向真实智慧,此后由于更加精进因缘,智慧力则越增多,再接再励地修其他道品,就能步步走上八正道!


【注】


1、道谛的三十七道品,了生死苦即四念处;而其离贪爱中持戒生定,即四正勤、四如意足;由定开发无漏真慧,即五根、五力、七觉支;从无漏慧具修戒定慧法满足,即八正道。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1
帖子
496
行者币
9922
在线时间
11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8
27
发表于 2011-12-7 12:14:19 |只看该作者
(二十六)实践八正道


向来说:大乘重于般若,小乘重于正见,因为大乘能随于般若而行,可得到解脱,小乘能依正见而行,也可得到解脱。由此小乘人要修三十七道品的最后道品—八正道。八正道首为正见,正见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见,就不会盲修瞎行,徒劳无功。


说到八正道,非仅限于小乘人修的,因为八正道有世间和出世间两方面:依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将可成为善人君子,依出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将可获得生命的解脱,也即是小乘的最高果位,名为阿罗汉。


八正道第一是‘正见’:即正确的知见,由闻四谛理,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苦、空、无常,是无一法能独立存在,也无一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而明了这短促人生,要保持纯洁善良,不纵我役物,随流恶染,速把偏执的思想,改正过来,步入正见。印顺法师的佛学概论说:‘正见,最先是闻慧,即对因果、事理、四谛、三法印等,从听闻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可知正见是要多闻佛法,根据佛法的真理,分别邪正,信善恶因果,三世业报等法理。不论任何佛教徒,都要靠自己努力去修慧断邪,培养正确的知见,这是进德修善的根本。


八正道第二是正思惟:又译为正欲、正志等名词。正思惟是化正见为自己的理想。由理想而实现行动,是要深密思考,所谓三思而后行。为什么又名正欲?因欲有善不善,不善欲是私心,有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烦恼;善欲是大公无私(离六根本烦恼)的欲,即是正欲。换句话说,正欲是正当欲望的理想,凡人应该有此正欲理想,依著目标去做。唯事先须正确思考,精密计划,立定意向,才能实践理想,做到成功。至于正思惟又名正志,如经所云:‘正志是分别、自决、意解、数计、立意。’这是说明正志的意思。也即正思惟、正欲、正志是异名而同一义为纯正的思想。凡能实践正思惟的,就不致造出身口意三恶业,免陷于烦恼苦缚。


八正道第三是正语:即言语要端正。言语是心声,由内心而表现于外。内心不正,则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便如刀剑刺入心胸,令人难堪,弄出祸患。要实践正语,便须戒止口四恶业,说话真诚,纯洁有礼,言辞合于事理。


八正道第四是正业: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邪淫、偷盗等一切邪妄,梵行清净。


八正道第五是正命:即是保持圣洁的生命,要以正当的工作、事业来养活此生命。不可经营非道德性的工作或获取不如法之利益来维持生活,使生命被染污不净。这也是说要有合理的经济生活。


八正道第六是正精进:即是离恶向善,勇猛精进的努力,叫做正精进。不论修哪一正道,都是要精进,如果不精进,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反退。故必须具有勇往直前的大精进毅力,制止一切恶行,进修一切善行。


八正道第七是正念:即不生邪念,忆念正道。遗教经说:‘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就是说正念要坚固,才能抵抗外境物欲的诱惑,倘然在五欲混浊的环境中,仍不为它所染污。正念是要精进修持,方不使思想上有不正念头。


八正道第八是正定:即一心专注,不向外驰散,到达入无漏定,便可解脱自在。故小乘人摄心为戒,由戒生定,从定发慧,以达到证悟无生果位,是要在八正道最后的正定上用功。


佛陀开示实践的八正道,已具有戒定慧三学的次第增进,如正语、正业、正命,就是戒学;正念、正定,就是定学;正见、正思惟,就是慧学;而以正精进为策励戒定慧三学的完成。八正道为圣者解脱的正轨,要求解脱,必须循著此八正道实践力行。至于在家佛徒,如能实践八正道,也可以净化自己,推进而净化社会,使大众行正道,成为善的、安乐的、幸福的人生社会!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1
帖子
496
行者币
9922
在线时间
11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8
28
发表于 2011-12-7 12:14:58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七)五蕴浅说


缘觉乘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其理即是空性,故于介绍缘觉乘前,先须认识五蕴法非实,亦即经上常说,四大本空、六尘非有的事实真相。


一、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个蕴叫做五蕴,‘蕴’是‘积聚’义。又名‘五阴’,‘阴’是‘障蔽’义,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现把五个蕴的意义说明于下:


1、色—即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


2、受—领纳为义,包括苦、乐、舍三受。


3、想—取像构想为义,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


4、行—意念中迁流不息,起诸造作为义。即由行动去造作善恶业。


5、识—了别为义,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二、四大作用性与色法—四大的地性坚硬,水性潮湿,火性温暖,风性流动。色法中的根身与器界的构成都具有此四大和合的作用性。如我们身体的骨节爪齿是属地大,汗液唾涕、脓血便利,是属水大,热度温暖是属火大,呼吸气息,是属风大。器界中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器用物品,也都有此四大的作用性。


三、四大与根身—四大是地、水、火、风。根身是我们的身体。佛说四大是构成根身的元素,即是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和合而有的假相,如果一个人因四大不调,生起大病而死亡,则根身已坏,四大和合的因缘便消散,故佛经说:‘四大本空。’


四、五蕴与根身—根身的总和不出色、受、想、行、识的五蕴,由这五蕴互相关系的结合,才聚成了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假相,到了这些关系的助缘散灭,身体也就坏了,故佛经又说:‘五蕴非有。’


五、佛经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缘聚则合,缘散则离。’这就是说‘五蕴根身’是缘生性空,不可对这‘五蕴根身’起诸执著,烦恼自缚,就有业报,因为造业的是由这‘五蕴根身’。


【注】


1、五蕴中的色蕴是属于物质的叫做色法。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的叫做心法。


2、器界是山河大地房屋及一切器用物品的总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1
帖子
496
行者币
9922
在线时间
11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8
29
发表于 2011-12-7 12:16:27 |只看该作者
(二十八)缘觉乘和十二因缘

声闻和缘觉二小乘,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

佛学入门 - 77.jpg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换句话说,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形成相依的状态。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的支数,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一、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的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三、识—入胎之心识,由过去感业动力,使阿赖耶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现在之生命体。


四、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为六根完具位,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渐次具足。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的模型,对外界的感觉,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六、触—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至一岁内的婴儿时期,及进入二岁幼儿时期,其接触外境,只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孰苦孰乐,也没有憎爱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真,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七、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儿童时期(六岁至十二岁),乃至青年时期(十三岁至廿三岁)的时候,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起居饮食、读书游戏及其他希求亦随岁月而增进,遇顺境则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爱憎的感受,特为显明。这就叫做‘受的阶段’。


八、爱—以染著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界宾士追求。如青年时期,对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执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有的越出轨则,未婚先有孕,故在这‘爱的阶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谨慎调伏自己冲动的情欲。


九、取—是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取,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不净,造出恶业,以业系身,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取’而来。


十、有—即是现有业力存在的意义。谓由爱著驰取不已,现世又多造恶业,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之报。


十一、生—即未来受生,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而与之俱来。而‘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二种因果,即将苦谛的内容加以详细的分别。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闭环,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死,不断流转,叫做流转门。而这流转门的因果:从过去‘无明’和‘行’的二支因,缘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支果。又从现在世‘爱’、‘取’、‘有’的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谓人生,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根本不外‘惑’和‘业’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释迦牟尼佛的悟道,就是觉悟这十二缘起的人生观道理。并推究十二因缘的缘起,以‘无明’为生死流转根本,如修道断无明,除爱取,就可解脱生死,故从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来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来世的生、老死亦灭。


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因缘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即是辟支佛。因此缘觉乘也叫做独觉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较声闻乘为高深,称为中乘,而下于佛乘及菩萨乘。


【注】


1、依教育心理学将人生的分期如下:


(1)婴儿期—生后满一年之间。

(2)幼儿期—一岁至五岁之间。

(3)儿童期—六岁至十二岁之间。

(4)青年期—十三岁至廿三岁之间。

(5)壮年期—廿四岁至四十七岁之间。

(6)老年期—四十七岁以后为老年期。


2、阿赖耶识—即是心的主体,人死后,阿赖耶识,脱离躯体,叫做中阴身,等待有适合父母之缘,再去投胎的心识,就是阿赖耶识。


3、十二因缘与四谛法—四谛法中之苦集二谛为十二因缘之流转门,灭道二谛为十二因缘之还灭门。


4、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之‘有’,即指三界五趣器世间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谓一切所有生死流转,皆因此十二支分循环不息,亦即生死流转之因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1
帖子
496
行者币
9922
在线时间
11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0-8
30
发表于 2011-12-7 12:18:40 |只看该作者
(二十九)菩萨乘及六度


‘菩萨’,印度话原称菩提萨埵(BODHISATTA),菩提是觉义,萨埵是有情,即众生;简译觉有情,即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菩萨不但是自己希望求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而且要令一切众生,都同样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同时自己是要求最高的觉悟,立志成佛为目标。(如简要的说: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自觉,觉他,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菩萨所修的法门:是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另列简表如下:


佛学入门 - 88.jpg

在大乘菩萨修万行中,六度是其中主要修习的法门,六度的原名是‘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华译是‘到彼岸’;因修行者乘著大行之船,能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安乐的彼岸。因此,六波罗蜜亦名‘六度’。


六波罗蜜:


一、檀那波罗蜜,华言‘布施度’,是度悭贪的。


二、尸罗波罗蜜,华言‘持戒度’,是度毁犯的。


三、羼提波罗蜜,华言‘忍辱度’,是度嗔恚的。


四、毗离耶波罗蜜,华言‘精进度’,是度懈怠的。


五、禅那波罗蜜,华言‘思维修度’,是度散乱的。


六、般若波罗蜜,华言‘智慧度’,是度愚痴的。


这六度分有‘事六度’和‘理六度’。亦即是‘事修’和‘理修’两种。什么叫做事修和理修呢?事修和理修是著相与不著相而言的。事修即是所作所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著相而修了,这样叫做‘事修’,是修世间善法,可得世间善报,是不能出世间的。理修是指所做所为的善法,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于‘人、我、法相’,是名为‘理修’,这是出世间的。无相修的善法,能够了生死,证涅槃的。


这个‘理修’也可以说是‘真修’。因菩萨行者修此六度能以观照的功夫,(三轮体空)能所俱遣故,而达至波罗蜜之究竟境界;否则只能够称之为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法而已,不能称度,将来只不过是得到人天有漏的福报,就不能到得涅槃的彼岸了。


三轮体空者,单就布施言之;能施者,所受者,以及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名叫做三轮体空。此三轮体空,亦是因以‘观照’的功夫,观到三者的‘本性’的性质皆无所得,所以会达到三轮体空的无相之境,得到无限的功德。


这六度皆是有‘三轮’的,然修六度行者,应当要知道‘三轮’原是空的,不著于法相,乃合于‘般若’。因此,行者所修六度,不执著「人、我、法相’,才可算是波罗蜜,始能得到彼岸。这便是‘理六度’了。若执著「人、我、法相’而修,将来只是得到人天的福报,终究是不能超出三界的。所以永嘉大师有一首证道歌说得好:‘布施持戒生天福,有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这就是指执著「三轮’相修行而言的,属于‘事六度’了,虽然有功德,能生天享福,但福尽势衰,犹如箭堕,还要轮回生死的。


【注】


1、财施:以钱财资助慈善事业或贫苦疾病众生。


2、法施:以佛陀真理,劝人修善断恶,离苦得乐。


3、无畏施:牺牲自己的一切,去帮助一切众生出离怖畏与痛苦。


4、持戒的‘持’字即执持义。‘戒’就是戒止杀、盗、淫、妄诸恶和禁止喝酒、赌博、吸鸦片及有毒质麻醉物等。


5、律仪戒:是行、住、坐、卧时,一一都遵守佛所立的规律,而不犯身口七支的一切恶法。


6、摄善法戒:菩萨克己修善,并以善法利益人群,摄受人群。


7、饶益有情戒:广修众善,利益众生。


8、生忍:即忍受别人的怨恨、诽谤、恶骂、加害,不生嗔恚心。且能以慈悲心肠去感化他。


9、法忍:风吹、雨打、饥饿、寒冷、炎热等事,都能安然忍受。


10、无生法忍:是对于圣教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能坚心信仰而不著相。


11、精进:即向上努力,志坚不退。


12、断精进:是勤断一切恶。


13、修精进:是勤修一切善。


14、求化精进:是努力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15、禅定:梵语禅那,是思惟静虑的意义。因为静能生‘定’,虑能生‘慧’。


16、身定:反观自身,使不犯过。


17、口定:寂然静默,不谈是非。


18、意定:摄心正念,清净无染。


19、般若:梵语,义译智慧,由于正心、修身、行善、断恶,内心发出来的觉照智慧。


20、生空智:观一切众生,都无实在的体性。


21、法空智:观一切法,都从因缘生。


22、一切智智:即佛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事理的正智。


23、六度是圆满福慧双修,如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慧,精进是策励六度。

使用道具 举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