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物语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69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地下长城——坎儿井 [复制链接]

Rank: 2

UID
2595
帖子
13
行者币
3
在线时间
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2-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推广链接(赚金币)
发表于 2016-3-5 23:17: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体验行者互动乐趣。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 点击登录 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关闭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遣戍新疆,当他第一次途经吐鲁番城时,他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坎儿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据新疆坎儿井研究会统计,仅吐鲁番地区五十年前就有坎儿井1237条,全长约5000公里。新疆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素有“地下万里长城”之称。
      
天山山脉博格达山南麓与吐鲁番盆地相距60公里,雪山与吐鲁番城 间是炎热异常的火焰山,当楼兰古城因为缺水被人遗忘在沙漠中时,吐鲁番城却一直延续。而这片绿洲最大的依仗和秘密就隐藏在那些连绵的土坑下。
      
吐鲁番、哈密等地很多村子和房屋都是沿坎儿井而修建。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每一个土坑下面,就是一条竖井,当地人通过竖井,深入地底深处,同时竖井又成为地下挖渠时的通风口和提土的窗口。竖井与竖井间连接的暗渠,则引导着雪水流向绿洲,因为水是在地底穿梭,避免了地表火焰山的强蒸发,生命之水通过暗渠得以保护。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连接,把水再引到地面。而在地面为了蓄水,人们又修建了涝坝,千百年来,人们比邻明渠、涝坝而居。劳动和智慧延续着吐鲁番绿洲文化。不过这种地下引水之法,究竟源自何时何地何人,在学术界却一直没有定论。
        
天山雪水从地下流向村庄,不但能克服蒸发,也能很好保持水质的干净。
        
暗渠转为明渠处的泉水最为干净,周边村民做饭、饮水、洗漱都由此取水。
      
据历史记载,中国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坎儿井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秋水篇》中曾有“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之句。不过,首先对吐鲁番坎儿井起源作解释的人,是清代光绪年间的陶葆廉。他在《辛卯侍行记》一书中记述坎儿井时说:“又西多小圆阜,弥望累累,皆坎尔也。坎儿者,缠回从山麓出泉处作阴沟引水,隔敷步一井,下贯木槽,上掩沙石,惧为飞沙拥塞也,其法甚古,西域亦久有之。”
1 坎儿井最后的守望者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的。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各不相同,长的可达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最古老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位于吐鲁番恰特卡勒乡,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其位于吐鲁番亚尔乡,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这条坎儿井下游则建成了坎儿井博物馆,让游客亲身体验坎儿井文化。60多岁的努尔丁·卡德尔就是下游亚尔村的坎儿井维修队的队长,近40年来一直在掏井。
      
在吐鲁番、哈密等地,很多村子都有维修队,他们进入几十米下的暗井劳作,就是为了村中生命之源的延续。
      
每年冬闲时,身体硬朗、性情开朗的努尔丁·卡德尔都会带着队员穿越林荫中的绿洲村庄,去到东天山脚下的戈壁大漠,去探查那些与村民息息相关的坎儿井。全村有 7 条坎儿井,年代久远,没有人知道每一条井究竟都是何年何月修成的。如今村里有些坎儿井早已干涸废弃,而尚在使用的几条,则需要努尔丁·卡德尔他们每年的清淤。
   
“左脚踩稳,右脚打方向,不要乱晃。”努尔丁·卡德尔带领的掏捞队每天早晨 9 点半开工,晚上7点半或8点收工,一干就是几个月。掏捞队员下到一口口竖井里,对每段暗渠进行清淤,以疏通被淤泥堵塞的水流。在吐鲁番,在哈密,在每一个有坎儿井的村庄,都有一群这样守望坎儿井的人。他们守望的,还是一种智慧。
      
在暗井中劳作,需要弯腰前行,而冰凉的雪水,也给“淘井人”身体带去众多疾病。
   
“挖掘坎儿井前,要先由有经验的挖掘人选定方向、查看地形,再根据附近的河流、地面植被的生长情况,暗渠的适宜坡度,地表水的去向等因素,估计地下水源并确定坎儿井的位置。一般先从下游开始,先挖明渠的首段和坎儿井的龙口,然后向上游逐段布置竖井开挖。先掘一个三四米深的竖井,如果发现地下潜流,在其上游20米处再掘一口更深的竖井。如果第二竖井又发现潜流,还要在上游20米处采用三点一线的原理选择第三个竖井位置。如果第三口竖井也有潜流,这个坎儿井的泉流位置就算选对了。其余竖井位置依法选择,直到水量达到要求为止。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十多个,多则上百个。下游的竖井较浅,越往上游越深,有的深达90米以上。”虽然不再需要挖井,但努尔丁·卡德尔这些“淘井人”对于祖辈们的挖井智慧依然充满骄傲。
      
吐鲁番火焰山伯西哈千佛洞遗址内发现的千年坎儿井出水龙口。坎儿井已经在这里存在了上千年。
      
暗渠一般要在地下开凿数公里到二三十公里,当年没有测量设备,确定坎儿井的挖掘方向和坡度非常困难。老工匠们在井口的辘轳上向井底放入两根拴着石头的细绳,用这两根垂直的绳子,确定上行暗渠的方向。而挖掘时,更是用油灯来观测两口竖井间暗渠的笔直度,而油灯也是观察地下含氧量的标志。为此,当地还有一句谚语,“灯灭了,男子汉死了;坎儿井死了,村子就要搬迁。”
      
现在,随着机井的出现,已经没有人选择重新挖坎儿井了,但淘井工匠却一直铭记着祖辈们的智慧。但努尔丁·卡德尔这些“淘井人”却不知道,他们口中的手艺又会被谁所继承。当年,坎儿井是村民们用水的唯一来源,而掌握了挖掘坎儿井技术的村民,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现在,有了机井,努尔丁·卡德尔他们的位置开始尴尬了起来。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