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白眼河燕

白眼河燕

时间:2014-8-24 13:48|查看:1034|评论:0|字体: 繁体

白眼河燕

 

白眼河燕(学名:Pseudochelidon sirintarae)是一种河燕。它们只有一个在泰国发现的标本,自1980年就没有了它们的踪迹,可能已经灭绝

 

极危,可能绝灭(IUCN 3.1)

 

成年白眼河燕是中等身型的燕子,主要呈黑绿色,臀部呈白色,尾巴有两条特长的羽毛。它们的眼睛白色,喙阔及呈黄绿色。雄鸟与雌鸟相似,但雏鸟的尾巴则没有这两条羽毛,整体亦较为褐色。有关它们的行为或繁殖习性所知甚少,应该是在空中捕捉昆虫来作为食物,冬天在芦苇床垫栖息。

 

分类

 

白眼河燕是两种河燕中的一种,另一种是非洲河燕。这两种河燕有一些独有的特征,包括粗壮的脚及脚掌,并圆顿的喙。从它们的特征及彼此间相距甚远的分布地,可见它们是与主要燕子分支出来的后裔。非洲河燕与白眼河燕最为不同的地方是它们喙及眼睛大小,可见它们所吃的不同,白眼河燕主要吃较大的猎物。白眼河燕的口腔胀大及坚硬,不像非洲河燕的般柔软及肉质。

 

于1972年,白眼河燕是分类在Eurochelidon属中,虽然后来很学者不怎么使用,但现时国际鸟盟仍然沿用此名字。白眼河燕的种小名是为纪念泰国的诗琳通公主。

 

白眼河燕过冬点

 

白眼河燕的过冬地点

 

分布及栖息地

 

白眼河燕是于1968年在北揽坡府发现的,共采集了9个标本。

 

白眼河燕一般会在11月至2月间在当地出现,估计它们会在淡水湖的附近觅食,晚间在芦苇床垫栖息过冬。它们可能是候鸟,但繁殖地方不明,泰国北部或中国西南部的河谷是可能的地方。有指白眼河燕在柬埔寨及缅甸出没,但有可能只是迁徙途经此地。

 

若白眼河燕的繁殖地与非洲河燕的相似,它们有可能栖息在森林河谷。这些地方可以提供沙丘及岛屿筑巢,而林地亦可让它们觅食。

 

特征

 

成年白眼河燕是中等身型的燕子,长18厘米,主要呈黑色,有蓝绿色光泽,臀部呈白色。背部呈黑色,有绿色光泽,在近尾部有一白间。头部比背部更深色,下颌有黑绒毛。双翼都呈黑色,黑色的尾巴有绿色光泽,有两条特长的羽毛,长达9厘米。

 

白眼河燕的瞳孔及眼皮呈白色,喙阔及呈黄绿色,上颌端黑色。脚大而且强壮。过冬时它们很静,求爱时的叫声不明。

 

雄鸟与雌鸟相似,但雏鸟的尾巴则没有这两条羽毛,整体亦较为褐色。雏鸟在1月及2月间开始换毛。

 

行为

 

由于没有发现白眼河燕的繁殖地,所以有关它们繁殖的资料不详。不过它们可能是于4月或5月季风前,在河流的沙丘筑巢。在冬天,它们与家燕一同栖息在芦苇床垫。

 

白眼河燕主要吃昆虫,包括甲虫。根据它们的体型及口部结构,估计它们吃较大的昆虫。它们飞行得很优雅及轻巧,且不怎么站着。其中一个标本的脚趾上沾有泥,估计它们可能较为生活在陆上。

 

保育状况

 

白眼河燕曾于1972年、1977年及1980年在泰国出没,于1986年亦有未确认的报告。它们被列为极危物种。由于未有详细的勘察,故未被列为灭绝,但有可能已经在野外灭绝。

 

根据《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白眼河燕是附录一受保护动物,不过仍有捕捉它们的情况,余下的数量相信不能再生存下去。于2004年,在柬埔寨亦有指见到它们的踪迹。

 

白眼河燕的衰落可能是因失去栖息地所致,它们的栖息地因兴建堤坝而改变了河流、伐林及开发为农地等而消失。现时只有少量燕子栖息在当地,当中仍不见白眼河燕的踪迹。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