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漂鹬

漂鹬

时间:2014-12-15 13:29|查看:770|评论:0|字体: 繁体

漂鹬

 

漂鹬(学名:Tringa incana,原名:Heteroscelus incanus)为鹬科漂鹬属的鸟类。分布于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太平洋摩丽雅岛(Moorea)和帕默斯顿(Palmerston)群岛。无危(IUCN 3.1)

 

外形特征

 

漂鹬头顶、后颈、翅、肩、背,一直到尾,整个上体呈淡鼠灰色。外侧翅上大覆羽、内侧初级覆羽和尾上覆羽具窄的白色尖端。初级覆羽和外侧5枚初级飞羽暗灰色。眉纹白色,眼先黑褐色。有一窄的贯眼纹前联窄的黑色眼先,后达眼后。耳、颊、脸、头侧、颈侧、喉和前颈白色,具灰色纵纹;其余下体白色,具显著的灰黑色波浪形横斑。腹中央和肛周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暗灰色,具窄的白色尖端。飞羽下面稍淡。冬羽似夏羽。但下体无横斑。除颏、喉、下腹、肛区和中央尾下覆羽为白色外,其余下体呈淡石板灰色。幼鸟似成鸟冬羽,但胸和两胁呈污灰色,翅硬羽、三级飞羽和肩具有窄的白色尖端和小的白色斑点。中央尾羽羽缘也具有一些白色斑点。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黄色,鼻沟甚长,至少达嘴长的四分之三。脚黄色。跗跖后面被网状鳞。

 

大小量度:体长260-290毫米;嘴峰35-43毫米;翅163-186毫米;尾71-80毫米;跗蹠30-37毫米。

 

栖身环境

 

栖息于山地溪流、湖泊、水塘岸边和海边岩石与岩礁地带。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多在岩石海边、岩礁、海滨沙滩和泥地上活动和觅食。也常出入于河口沙洲、沙石河边和水边浅水处。常沿水边奔跑觅食,并不断的上下摆动着尾。性胆怯,遇危险时常蹲伏隐蔽,一般很少起飞。飞行快而轻巧,两翅煽动轻微,显得毫不费力。也善游泳。

 

主要在海边觅食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等小型海洋无脊椎动物,也在淡水水边浅水处和草地上觅食昆虫和昆虫幼虫,觅食时常将嘴伸入水底。有时甚至将整个头也伸入水中探觅食物。除在水底捕捉食物外,它也能捕食地面和飞行中的昆虫。嘴在啄食时行动极为迅速。

 

分布范围

 

分布于美属萨摩亚、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关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基里巴斯、马绍尔群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瑙鲁、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纽埃、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布亚新畿内亚、秘鲁皮特凯恩、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托克劳群岛、汤加、图瓦卢、美国、美属外岛、瓦努阿图、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

 

旅鸟:中国(偶见于台湾和澎湖列岛)、印度尼西亚、日本、巴拿马。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6-7月。繁殖于阿拉斯加、北美西北部和西伯利亚东北部高原地带,巢多置于山地河流岸边沙滩、沙石地上或岩石上的凹坑内,内垫有细草茎。求偶期间雌雄鸟也进行求偶飞行,迅速的在巢地上空边叫边飞翔,有时飞得很高,有时又栖于水边树上或圆石上,不断的发出求偶鸣叫。每窝产卵4枚。卵的颜色为灰绿色,被有暗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3-45×31-32毫米。雌鸟孵卵。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等级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