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红颈滨鹬

红颈滨鹬

时间:2014-12-15 17:17|查看:976|评论:0|字体: 繁体

红颈滨鹬

 

觅食的红颈滨鹬

 

红颈滨鹬(学名:Calidris ruficollis)为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华东、西至青海等地。体长约15厘米,是一种灰褐色滨鹬。腿黑,上体色浅而具纵纹。越冬于中国广东、海南岛、福建和台湾。往南到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红颈滨鹬

 

漫步海滩的红颈滨鹬

 

外形特征

 

红颈滨鹬夏羽头、颈、背、肩红褐色。头顶和后颈具黑褐色细纵纹;黑褐色贯眼纹不甚明显。眉纹、脸、颊、颈和上胸红褐色。嘴基和颏白色。背和肩具黑褐色中央斑与灰白色羽缘;翼上覆羽黑褐色,具红褐色羽缘和白色端斑。翅上大覆羽和内侧初级覆羽具较宽的白色端斑;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和大覆羽、初级覆羽的白色端斑共同形成翅上显著的白斑。腰中部、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尾上覆羽两侧白色,两侧尾羽淡灰色。下胸至尾下覆羽白色。胸和胸侧微缀少许褐色斑。冬羽赤褐色消失。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胸两侧徽具灰色纵纹,眉纹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幼鸟头顶淡灰皮黄色,微具褐色纵纹;眉纹白色。后颈淡灰色。翕黑褐色,具棕色羽缘,翕侧羽毛外缘白色,形成细的白色翕线。肩上列羽毛中部黑色,具棕色和白色羽缘。肩下排羽毛较灰,具暗色亚端斑和白色羽缘。翅上覆羽灰褐色,具淡皮黄色羽缘。下体白色,胸缀灰皮黄色,胸两侧具细的纵纹。

 

大小量度:体重♂20-41克,♀24-35克,体长♂145-165毫米,♀149-166毫米;嘴峰♂16-17毫米,♀18-19毫米;翅♂92-104毫米,♀101-107毫米;尾♂42-49毫米,♀44-50毫米。跗蹠♂18-21毫米,♀19-21毫米。(注:雄性—♂;雌性—♀)

 

红颈滨鹬

 

行走觅食的红颈滨鹬

 

栖息环境

 

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冻原地带芦苇沼泽、海岸、湖滨和苔原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海边、河口,以及附近盐水和淡水湖泊及沼泽地带。迁徙期间甚至会出现于内陆湖泊与河流地带。

 

红颈滨鹬

 

生活习性

 

红颈滨鹬在中国主要为旅鸟。春季于4-5月,秋季于9-10月迁经中国。常成群活动。喜欢在水边浅水处和海边潮涧地带活动和觅食。行动敏捷迅速。常边走边啄食。

 

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蠕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主要通过地面啄食。有时也将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

 

红颈滨鹬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圣诞岛、关岛、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蒙古、缅甸、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美国、越南。

 

旅鸟:比利时、百慕大、加拿大、丹麦、斐济、芬兰、法国、德国、以色列、意大利、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马绍尔群岛、莫桑比克、荷兰、挪威、秘鲁、塞舌尔、索马里、南非、瑞典、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瓦努阿图。

 

红颈滨鹬

 

振翅的红颈滨鹬

 

繁殖方式

 

繁殖于西伯利亚冻原地带芦苇沼泽和苔藓岩石地上。繁殖期为6-8月。营巢于苔原草本植物丛中。每窝产卵通常4枚,偶尔3枚。卵的颜色为赭色或黄色,被有小的砖红色或棕红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28×20毫米。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