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燕鸥
乌燕鸥华东亚种 Onychoprion fuscatus nubilosus (又名O. f. oahuensis)
乌燕鸥(学名:Sterna fuscata)为鸥科燕鸥属的鸟类。体长约44厘米,背黑色。尾深开叉。亚种nubilosa远离海岸,但偶见于中国东南部沿海、香港及台湾海上,尤其在台风后出现。乌燕鸥属于海洋性鸟类,栖于远离海岸的洋面或多岩礁多沙岛屿。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多米尼加。
外形特征
乌燕鸥前额白色从嘴基沿眼先直到眼上缘。头顶、枕黑色。贯眼纹黑色,与头顶黑色相联。后颈黑色而杂有白色。背、肩和翅深巧克力褐色。翅前缘白色。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外侧尾羽外侧白色,其余尾羽同背。尾呈深叉状。眼先,贯眼纹以下颊部、颈侧、颏、喉和下体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也为白色。
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头顶具白色纵纹。幼鸟通体淡黑褐色,背和翅覆羽具淡灰白色羽缘。肩和内侧次级飞羽具宽的白色尖端。腹、尾下覆羽和翅下覆羽白色。虹膜黑褐色。嘴和脚黑色。
大小量度为:体长400—420毫米,嘴峰35一43毫米;翅277—305毫米;尾184—196毫米,跗跖23—24毫米。
生活习性
乌燕鸥幼鸟常飞到更远的海洋活动,通常在海上要度过3年以上才回到它的出生地繁殖。常成群活动。持久而频繁地在海面上空飞翔。飞翔时两翅煽动缓慢而轻微,飞行轻快而敏捷,有时在空中翱翔和滑翔,并不断掠过水面捕食。
主要以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海洋动物为食。觅食主要在海面上,也在飞行中捕食飞行昆虫。
栖身环境
乌燕鸥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岩石和沙石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海洋。
繁殖状况
乌燕鸥的繁殖期为4—6月,常成群在一起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海岛或海岸岩石上,或沙石地上,特别喜欢在灌木旁的裸露沙石地上营巢。每窝产卵1-2枚,偶尔多至3枚。卵的颜色为乳白色、粉红白色或黄白色,被有暗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8×35至58×38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6天。经亲鸟30天左右的喂养即能飞翔。幼鸟能飞翔后,即离开亲鸟,到离陆地很远的海洋中生活。经过3—4年的海上生活达到性成熟后回到出生地参与繁殖。
保护等级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亚种分化
亚种名称 拉丁学名 定名人 定名年代 模式产地
乌燕鸥华东亚种 Sterna fuscata nubilosa Linnaeus 1788年 India
地理分布
美属萨摩亚,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澳大利亚,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岛和萨巴岛,巴西,英属印度洋领地,喀麦隆,加拿大,开曼群岛,智利,中国,科斯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古巴,库拉索岛,吉布提,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国等地区。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