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黑浮鸥

黑浮鸥

时间:2014-12-16 12:26|查看:1215|评论:0|字体: 繁体

黑浮鸥

 

黑浮鸥(学名:Chlidonias niger)为鸥科浮鸥属的鸟类。栖息于平原、山地、森林和荒漠中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尤其喜欢生长在有水生植物的内陆浅水湖泊,也出现于海岸和沿岸沼泽地带。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常在水面低空飞翔。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外形特征

 

为小型水禽,体长2427cm。嘴较长而尖,黑色。脚红褐色。夏羽头、颈和下体黑色,背和尾灰色。尾下覆羽白色,尾呈叉状。翅下覆羽亦为白色。冬羽前额和下体白色,后头和枕黑色,耳区有一黑色斑,与头顶黑色相连,并向下延伸至眼下。胸两侧有粗著的黑色斑。上体和翅灰色,翅下覆羽白色。叫声为短促带鼻音的尖叫kyeh,联络声为klit。

 

成鸟夏羽:头黑色,背和肩石板灰色,腰和尾灰褐色。翅上面石板灰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向端部渐呈灰黑色,外侧初级飞羽基部白色。下体黑色,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成鸟冬羽:头顶和枕黑色,与耳羽到眼先的黑色相连。上体淡灰褐色,翅较成鸟夏羽更淡,尾灰色。额、颏、喉和后颈的窄环以及下体均为白色,胸两侧有灰黑色斑点。幼鸟:与成鸟冬羽相似,背和肩的灰褐色羽有黑色和皮黄色的边缘;腰深灰色。下体白色,胸两侧有灰褐色斑点。 虹膜黑色,嘴灰黑色,脚红褐色;幼鸟脚灰黑色,有时为肉色。

 

黑浮鸥

 

体态大小

 

体重:公57-66克,母53-68。669;体长:公244-270厘米,母243-270厘米;

 

嘴峰25-29厘米;翅舍:公205-227毫米,母200-222厘米;;尾80-90厘米;跗踱15-18mm。

 

分布范围

 

繁殖于北美洲欧洲至里海及俄罗斯中部的淡水水体。冬季南迁至中美洲、南非及西非,漂鸟远至智利、日本及澳大利亚

 

在中国极为罕见。繁殖于新疆西部的天山,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池地区可能也有分布。天津、北京、河北(北戴河)及江苏盐城等地有迷鸟记录。

 

黑浮鸥

 

生活环境

 

栖息于平原、山地、森林和荒漠中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尤其喜欢生长在有水生植物的内陆浅水湖泊,有时也出现于海岸和沿岸沼泽地带。

 

生活习性

 

飞行轻快而敏捷,两翅轻微煽动,有时从水面上耐一掠而过,用朝下的嘴在水面啄食。有时翱翔在水面上空,发现食物则两翅上叠,突然扎入水中捕食。在陆地行走的能力较差,而且行走不远。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和岸边的昆虫为食,也捕食小鱼。觅食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在水面上啄食,也可以潜入水下进行短距离捕猎,或者仅将头部和颈部伸入水中捕食,此外也能在飞翔中捕食和在地面上捕食。

 

黑浮鸥

 

黑浮鸥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5-7月。常成群营巢,或与其他鸥类混在一起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生长有芦苇和水生植物的开阔湖泊与河流岸边,有时也在沼泽地上营巢。巢属浮巢,通常营巢于飘浮于水面的芦苇堆或其它植物团上。巢主要由芦苇叶和草茎构成。每窝产卵通常3枚。有时少至2枚和多至4枚。卵的颜色为赭色或暗褐色,被有黑色斑点。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朗为14-17天。

 

保护级别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