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黑啄木鸟
白腹黑啄木鸟(学名:Dryocopus javensis)为啄木鸟科黑啄木鸟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无危(IUCN 3.1)
白腹黑啄木鸟属于中型的鸟类,体长约为46厘米。前额、头顶、枕部为红色,头顶和枕部的羽毛伸长,形成一个长长的红色羽冠,颚纹也是红色,其余头、颈、胸和上体均为黑色,腰部和腹部白色,背、肩和翅上覆羽具还有铜绿色的光泽,颏、喉、前颈和颈侧具有白色的条纹,飞翔时白色的腋羽和翅下覆羽也明显可见。雌鸟与雄鸟的羽色相似,但头顶不是红色,而是黑色,也没有红色的颚纹。
生活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25—3050米以下的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等森林之中。
生活习性
白腹黑啄木鸟常单独活动或成对活动,偶尔也能见到小的群体,多在高大乔木的中、上部活动和觅食。它们的翅膀短而钝,既不适于快飞,也不适于远飞,只在空中作波浪式的滑行。尾呈楔尾状,羽轴粗硬坚挺,有12枚尾羽,外侧一对甚小,中央1—3对尾羽羽端呈叉形,啄木时有支撑身体的作用。脚短,粗壮而有力,趾为对趾形,前后各有两趾,爪尖锐,适于攀缘和抓持树干,在取食的时候可以直上直下或向两侧呈螺旋状沿树干攀缘,也能双脚一跳一跳地进退。
白腹黑啄木鸟的每个洞巢都是由雄鸟和雌鸟自己啄成,洞口距地高度多在4—15米。有趣的是,它们用过的洞巢,第二年就不会再用了,有时它还在一年里凿上许多个洞,这样就为也在洞中筑巢,又不会自己凿洞的椋鸟、大山雀、红尾鸲、麻雀等森林食虫鸟类提供了条件,为这些保护森林的鸟类大军的繁衍生息做出了贡献。
繁殖方式
白腹啄木鸟的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树洞中,洞巢多选择在高大的死树和枯立木上,而不在活的树木上凿洞。白腹啄木鸟每窝产卵2—4枚。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雏鸟为晚成性,而在育雏期间,也正是它们大量消灭害虫的时候。
濒危因素
栖息地破坏,森林砍伐,导致栖息地减少,食物减少。
保护等级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年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生效年代: 1996年
亚种
白腹黑啄木鸟西南亚种(学名:Dryocopus javensis forrest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