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尾青竹丝
赤尾青竹丝(学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又名福建竹叶青,是一种分布于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中国大陆、台湾的蝮亚科竹叶青属毒蛇,有三个亚种。
毒蛇简介
学名: Trimeresurus stejnegeri,台湾六大蛇之一。
赤尾青竹丝喜欢栖息在中低海拔的小山区和平地之树林、灌丛、草丛、竹林、溪流、水田、果园和农作地等环境,适应力强,能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有时在山区住家附近的瓜棚或柴堆也可发现。因其体色与环境相似,保护色极佳,很不容易被发现。在本省,此蛇的咬人率占第一位,幸好其毒性较弱,致死率只有1~2%。白天夜晚均会活动,但以夜间活动较为频繁。性情凶猛,攻击性强,在攻击或防卫时,尾巴会颤动。以两栖类、蜥蜴、鸟类和老鼠为食物。卵胎生,可产3~15只小蛇。
赤尾青竹丝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数量极为普遍。
形态特征:小型毒蛇,又名赤尾鲐,体色以绿色为主,常有人将其与无毒的青蛇相混淆,背鳞列数为21列。
同青蛇的异同
其与无毒的青蛇在形上可明显区分的特征是:
1.赤尾青竹丝的颈部细长,头呈明显的三角形;青蛇头部则为椭圆形。
2.赤尾青竹丝的身体两侧有一条自颈部延伸至尾的白色纵线;青蛇则无。
3.赤尾青竹丝之尾部为砖红色;青蛇则为通体绿色。大部分雄性赤尾青竹丝体侧的白色纵线下,尚有一条红色纵线。
生态习性
赤尾青竹丝的族群数量很多,且栖地型态极为广泛,由平地到两千多公尺山区的各类型环境多能发现到它的踪迹。常缠绕于灌丛或矮树枝上休息或静待蛙、鼠、鸟类等猎物经过捕食之。多于夜间活, 卵胎生。刚出生的幼蛇其平均吻肛长为20.8cm,尾长为4.8cm,重约4g,其后腹部3到6列尚未愈合的腹鳞,一年左右这些鳞片会完全愈合,也就看不到这个肚脐的痕迹。
幼蛇诞生后即可四处游走,母蛇对他们并无特别反应。仔蛇会在产出后一星期内蜕第一次的皮 。 赤尾青竹丝幼蛇,若在成长初期给予等量的食物,两性个体的成长速率并无差异 ,在食物充足的生长条件下,雌雄两性个体均能分别于12个月和10个月左右达到性成熟体长,雄性的 性成熟吻肛长约37cm,尾长约9cm,而雌性则分别为43cm和9.5cm。雄蛇的体侧有一白色和鲜红色的细纵带,而雌蛇的纵带则为白色,不过少数的雄蛇也只有白色的细纵带,而更少数的雌蛇是具有正常雄性的特徵。
繁殖
成熟的雄性个体在夏季进入产生精子的高峰,而在其他季节内,输精管内依然可储存少量精子,因此雄蛇可能全年均可交配 。然而交配高峰期则发生于秋冬两季,在这两个季节雌雄两只蛇身体紧密相依,有时雄蛇会以体侧或头部摩擦雌蛇的身体,这样的行为常可达数小时以上。其它时候他们几乎都是单独行动。 幼体-赤尾青竹丝的幼蛇。
刚孵化出的幼蛇,体型与构造与成蛇有些差别,型态的比例与身体的颜色都略有不同。
面临问题:人为打杀。
亚种
亚种 命名者 俗名 地理分布
T. s. chenbihuii Zhao, 1997 Chen's bamboo pitviper 中国海南:吊罗山海拔225-290米处(陵水县)和五指山海拔500米处(琼中县)。
T. s. stejnegeri Schmidt, 1925 Stejneger's bamboo pitviper 中国(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甘肃、广东和广西)、台湾和越南。
T. s. yunnanensis Schmidt, 1925 Yunnan bamboo pitviper 印度(西孟加拉邦、梅加拉亚邦、阿鲁纳恰尔邦和锡金邦)和缅甸。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