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两栖,鱼类及其它 > 乌鳢

乌鳢

时间:2015-1-12 16:12|查看:2056|评论:0|字体: 繁体

乌鳢

 

乌鳢标本

 

乌鳢(学名:Channa argus),又名北方蛇头鱼、黑鱼、生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和才鱼,属鳢科鳢属,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未予评估(IUCN 3.1)

 

体型

 

乌鳢

 

绘图《After Berg, 1933》

 

乌鳢有雄性大于雌性的现象,一般成年乌鳢的体长约在40至70厘米之间,不过有些大型乌鳢的体长长达80厘米以上,目前为止发现最大的乌鳢有接近1.5米之长(也有人说是1.2米),重达15磅(7公斤左右),据说是在俄罗斯被发现的。

 

特征

 

乌鳢

 

黑鱼头部。

 

乌鳢的口部延伸至眼部后方,长长的背鳍大约有49至50个鳍刺,而臀鳍则有31至32个鳍刺。乌鳢的体色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一般大多为棕色,不过有少数部位可能为金色或苍白色,乌鳢身体两侧的斑点呈现鞍状排列。

 

经济价值

 

乌鳢

 

黑鱼尾部。

 

乌鳢在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都被视为一种珍贵的食用鱼,广东人尤喜加入西洋菜、陈皮、鸭肾等作汤;贵州人用番茄做辅料炖制而成的酸汤鱼是贵州名菜;大韩民国在1992年时出产了500公吨左右的乌鳢,但乌鳢却未成为地理位置相近的日本市场中十分普遍的鱼种,而在其他地区,如咸海和塔拉河,每年都各会有1-5公吨和10公吨的产量。

 

习性

 

它们有鳃,也有辅助呼吸器官,只要有水汽就可以在旱灾时躲在泥中度过。

 

乌鳢

 

  原产地

  引入地

 

生存环境

 

乌鳢分布于印度、东南亚至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日本以及各大水系等,常栖息于湖泊、河流及沟渠中以及常潜伏在水草茂盛处,喜好生存于底部为泥土、有水生植物与水流缓慢平静的湖泊、河川、池塘、水库以及运河等水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舟山群岛。

 

哺育与成长

 

乌鳢的幼鱼由两只成鱼守护,并会把卵放置于60至80厘米深的巢穴。乌鳢的在孵化时的第一天,长度大约是5.7毫米;在3天后则会长至7.3毫米,并且开始用鱼鳃呼吸,血管会明显增少,而胸鳍会变大;两星期后,身长会达到1.1厘米长;而1.8厘米之后,就会开始食用小甲壳纲动物以及更为幼小的鱼;直到长至4到4.5厘米时,才会有斑点出现。成鱼守护时会攻击游近的动物。

 

食性

 

乌鳢是肉食性动物,并且食量非常大,食物种类有蜻蜓幼虫、蟑螂、甲虫、小龙虾(螯虾)、蛙类、鲂、鲤鱼以及其他淡水鱼等等。可吃下体型一半的鱼。 尤其喜欢在水面捕食

 

入侵物种

 

作为食用鱼,乌鳢曾在美国,纽约、休士顿、奥兰多、圣路易等城市有大量贩卖,但因有部份乌鳢流出,在野外大量繁衍,成为入侵物种,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2007年7月29日,美国当局禁止了乌鳢的进口。

 

大众文化

 

乌鳢在2004年被拍成《恐怖食人鱼》(Snakehead Terror)以及《科学怪鱼》(Frankenfish)两部电影,故事中是以乌鳢对生态的破坏为背景,不过《科学怪鱼》剧中的乌鳢经基因改造体型庞大,而《恐怖食人鱼》则是写说乌鳢被加入赫尔蒙异常巨大。

 

经济利用

 

可作为食用鱼及观赏鱼。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