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两栖,鱼类及其它 > 葛氏鲈塘鳢

葛氏鲈塘鳢

时间:2015-1-12 17:41|查看:2268|评论:0|字体: 繁体

葛氏鲈塘鳢

 

葛氏鲈塘鳢(学名:Perccottus glehni)为塘鳢科鲈塘鳢属的鱼类,俗名山胖头、老石头鱼、沙姑鲈子。分布于朝鲜北部以及黑龙江、辽河、图们江等,一般生活于水草从生的汜滥湖泊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乌苏里江。

 

详细介绍

 

体圆,近纺锤形,后部侧扁。头大,前部略平扁。吻短而圆钝,其上方常具1瘤状突起。眼小,上侧位。口裂向上倾斜,下颌略长于上颌;上、下颌及犁骨具多行绒毛状细齿,腭骨无齿;舌端游离。体被栉鳞,无侧线。两背鳍分离,尾鳍圆形。

 

小型鱼类,常生活于多水草的沼泽、湖泊等静水或河流的缓流中,适应性较强,肉食性。肉细嫩,味佳,群众喜食。因头大,且具较多浅沟而俗称为“老头鱼”。

 

葛氏鲈塘鳢

 

分布范围

 

分布于前苏联、朝鲜、日本及我国黑龙江、图们江辽河水系。

 

外形特征

 

体粗短,略呈纺锤形,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大而平扁,吻尖而平扁,吻背中间有一大的骨质隆起,眼间区宽而稍凹。口大,上位,斜裂。下颌稍突出,后延至眼球下方。上下颌及犁骨上具有绒毛状的锐齿带。舌宽而长,前缘圆形、游离。眼中等大,侧上位,非常凸出,上缘为眼睑所遮盖,上眶骨凸起为骨嵴。鼻孔两对,前鼻孔微呈管状;鳃盖后缘无刺。鳞中等大,头和鳃盖均有鳞,无侧线。背鳍两个,不连接;胸鳍发达,后缘圆;腹鳍小,胸位,彼此分离;尾鳍后缘圆形。体背部和体侧黑褐色或绿褐色,腹部较淡。体侧有褐缘色不规则横条纹;第一背鳍有2行、第二背鳍有6行浅黄绿色斑点;臀鳍有4行、尾鳍有6-7行浅绿褐色斑点;眼后缘及其下方向后有3条褐绿色条纹。生殖期雄鱼体上出现孔雀绿色的美丽婚装,背鳍出现白色斑点。

 

环境习性

 

喜栖息于江河小支流静水处,尤其是水草丛生的泡子里。活动性不强,不远游;耐缺氧,在极度缺氧的条件下也能生存。越冬能力强,能潜伏于水底泥土中,处于冬眠状态,几乎停止活动;在水较浅的泡沼中能安全越冬,故被誉为“还阳鱼”。主要以昆虫幼虫、甲壳虫幼虫和小虾为食,较大个体也食幼鱼。一般体长达6厘米的2龄鱼始性成熟,产卵期为6月初至7月。产卵适宜水温为16-20℃,卵产出后粘附于水生植物上,排列整齐。雄鱼有保护卵孵化的习性,孵出后2天的稚鱼即主动索食。

 

葛氏鲈塘鳢属肉食性鱼类,所处水域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较多。由于游动能力不强,常以潜伏方式袭击摄食过往弱小动物。赵玉堂报道葛氏鲈塘鳢常捕食生物包括红线虫、水蚯蚓、蚂蝗、蝼蛄幼虫、贝类和各种水生昆虫的幼虫等等,个体较大的也可吞食幼鱼;葛氏鲈塘鳢可摄食摇蚊的幼虫、鱼和鱼卵;葛氏鲈塘鳢常年均可摄食,所以即使在冬季也能垂钓到该鱼。

 

繁殖生长

 

葛氏鲈塘鳢雌雄异体,卵生,体外受精。雌鱼一般在2龄性成熟,怀卵量与年龄正相关,葛氏鲈塘鳢怀卵量由1龄的884个增加至7龄的37056个;产卵期为5月初至7月,其中6月最盛;生殖期雄鱼体上出现孔雀绿色婚装,背鳍出现白色斑点。产卵适宜水温为16~20℃,卵产出后粘附于水生植物上,排列整齐。雄鱼有保护卵孵化的习性,孵出后2d的稚鱼即主动索食。自然水域捕获的葛氏鲈塘鳢体长一般在12cm以下,体重大多在50~100g之间,有关葛氏鲈塘鳢文献中体长和体重最大值分别为25cm和250g,垂钓者垂钓最大重量记载为安基强所报道的210g。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