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蓝子鱼
褐蓝子鱼(学名:Siganus fuscescens,俗名臭肚(“肚”又作“都”)、象鱼、雉鱼、羊婴、娘唉、黎猛、泥鯭)为蓝子鱼科蓝子鱼属的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未予评估(IUCN 3.1)
分布
本鱼西太平洋区,包括斯里兰卡、印度、安达曼海、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台湾、越南、中国沿海、印尼、新几内亚、澳洲、密克罗尼西亚、帕劳、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瑙鲁、所罗门群岛、斐济群岛、新喀里多尼亚等海域。
生活水深1至50米。
特征
本鱼体侧上褐绿,下为银白;杂以白微带浅蓝的圆斑。沿体纵轴排列成行。侧线下,斑点大,成6行,侧线以上,斑点小,排列约成18至20行。背鳍和臀鳍的鳍棘部具明显缺刻。尾鳍在幼鱼时期成浅凹形,成鱼则呈浅叉形。受惊吓时体色变成暗棕、灰棕和白色交杂。背鳍硬棘13枚、软条10枚;臀鳍硬棘7枚、软条9枚。体长可达40厘米。鳍棘有侧沟,会分泌毒液,被刺伤会麻痹。同属的另一个种长鳍蓝子鱼(学名:Siganus canaliculatus,也称臭肚、象鱼)与此品种相似,但色不同。
本鱼栖于平坦底质浅水或珊瑚礁,于高纬度地区,则栖息于岩礁区或浅水湾。食物以各种绿藻或小型甲壳类为主。
食用
泥鯭曾经算是下等价钱的“食用鱼”,不能上大桌,即是不会出现于喜庆宴会的菜单之上,因此香港有一句俗语“泥鯭充石班”。而泥鯭粥已经是香港美食之一,名扬日本及东南亚,因为新鲜的泥鯭鱼肉本身十分鲜美,清蒸加酱油和熟油已经很好味,或者煮汤加姜片,也很醒胃。澎湖的烤臭肚鱼干和酸瓜臭肚是当地著名的食品。
捕捉与处理
可用竿钓、刺网及陷笼方法。由于泥鯭的鳍有毒,因此常使用泥鯭笼捕捉,是由铁丝网包成的一个笼,设有一个“有入无出”的入口,结构由鸡笼变化而来。笼内放泥鯭鱼爱吃的食物如油条或面包皮之类。可以同时一人操作多个泥鯭笼和捉鱼的据点,本小利大,操作简单,泥鯭鱼获可免身体受伤。劳工手套及剪刀是捉泥鯭鱼之必要工具。不可将肠管弄破污染鱼肉。
相关
泥鯭的: 是的士之某种经营方法,又称“钓泥鯭”,可以收集同一路线的乘客,进行集体运输。在香港法例之下,泥鯭的是非法行为。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