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夜鹰
林夜鹰成鸟
林夜鹰(学名Caprimulgus affinis),是一种生活在南亚地区的夜鹰。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国南部、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体长20至25厘米,以昆虫为食。无危(IUCN 3.1)
叫声
为尖锐的唧唧声(求偶时),通常在晚上能听见,但有些人认为是噪音。
林夜鹰的蛋
外形特征
林夜鹰雄鸟上体灰褐色,具有非常细的黑色虫蠹斑。头顶和枕具宽的箭头状的黑色斑,后颈具棕皮黄色斑点,形成一条不明显的领环,有时很难看到。尾皮黄色,具宽的黑色横斑和虫蠹斑,两对外侧尾羽白色,仅尖端杂有暗色。肩羽同背,但具粗著的茶黄色斑和窄的黑色纵纹;翅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也同。外侧4对初级飞羽黑色,最外侧一对在内侧具一大的白斑,外侧常常呈棕色,其余三对在中部具一宽的白色横带,常常具棕色羽缘和尖端杂有细小暗色斑点。内侧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也为黑色,具棕色横斑,尖端具淡色斑。白色喉斑常在喉中部被暗色分隔成左右两块。其余颏、喉、胸具黑色和灰色虫蠹斑和微缀茶黄色,下胸和腹茶黄色,具黑色横斑,尾下覆羽纯茶黄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体色较淡,虫蠹斑较细。翅上自斑变为棕色或棕白色,外侧尾羽全呈斑杂状,无白色端斑。
虹膜暗褐色,嘴淡褐色,尖端较暗;基部和口裂淡粉红色,脚和趾淡肉褐色。
大小量度为:体长250—260毫米;嘴峰7—10毫米,翅175—203毫米,尾101—120毫米,跗跖21毫米。
生活习性
林夜鹰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干燥的低山阔叶林和林缘地带,也出现于河边和沟谷灌丛草地。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夜行性。白天多栖息于地面上或树枝上,黄昏和晚上活动。鸣声为低沉的单音。飞行时振翅缓慢,轻快无声,飞行姿式忽上忽下。主要以昆虫为食。猎食活动多在黄昏和夜间,尤以黄昏较频繁,常在飞行中猎食。
繁殖状况
林夜鹰的繁殖期为3—8月。通常没有巢,直接将卵产于森林中裸露的地上。也有在灌丛次生林、竹丛和岩石地上产卵的。每窝产卵通常2枚。颜色为橙红色或红色,被有红褐色斑。卵的形状为椭圆形,大小为28—33×18—23毫米。雌雄轮流孵卵。
保护等级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中国区域∶分布于福建、云南、海南、广西、广东、香港、台湾及兰屿。
世界区域∶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东帝汶,越南。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