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白头鹎

白头鹎

时间:2015-1-21 13:15|查看:1410|评论:0|字体: 繁体

白头鹎

 

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或 Chinese bulbul),又名白头翁 、白头壳仔(台语),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为鸣禽,冬季北方鸟南迁为候鸟,台湾亚种于台湾为留鸟,平均寿命约10到15年。白头翁常见于东亚,台湾宜兰平原,中国大陆则是在长江南部的大多地区,以及香港,琉球群岛(八重山群岛,冲绳等),性活泼,不甚畏人。食昆虫,种子和水果,属杂食性,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后头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无危(IUCN 3.1)

 

白头鹎

 

特征

 

白头翁和麻雀、绿绣眼合称“城市三宝”,常成群出现在平原区灌木丛,丘陵树林地带,以及校园,公园,庭院,行道中的各种高高的电线与树上。

 

白头鹎体长约17到22厘米,额至头顶纯黑色而富有光泽,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均极为醒目,老鸟的枕羽(后头部)更洁白,所以又叫“白头翁”。背和腰羽大部为灰绿色,翼和尾部稍带黄绿色,颏,喉部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显的宽阔胸带,腹部白色或灰白色,杂以黄绿色条纹,上体褐灰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使上体形成不明显的暗色纵纹。尾和两翅暗褐色具黄绿色羽缘。虹膜褐色,嘴黑色,脚亦为黑色。幼鸟头灰褐色,背橄榄色,胸部浅灰褐色,腹部及尾下复羽灰白。长居于山区,阔叶林,公园,树林中,以果树的浆果和种子为主食,并时常飞入果园偷吃果实,偶尔啄食昆虫。春末夏初开始营巢繁殖,白头鹎在进入繁殖期后会聚集在树林上喧叫,常常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群聚的现象,到夏末秋季冬季时就消失了。

 

白头鹎

 

习性

 

白头鹎喜欢将巢筑在相思树或榕树上,在都市中常见以枯草或芒草穗筑碗形巢于阳台花木、树丛盆栽之中, 每年春天三月到五月是白头翁的繁殖期,这段期间,如果见到一只白头翁单独站在突出的枝头或是树顶上高声鸣叫,过不了多久,另一只白头翁飞过来,两只鸟一唱一和,那多半就是它们在互唱情歌了。繁殖期每一对白头翁会建立它们的领域,其范围面积小,巢通常筑在离地面不高的杂木林或树丛上,雌、雄鸟共同育雏,通常一季繁殖1到2次,一窝产3到4枚蛋,繁殖季节几乎全以昆虫为食。幼鸟需要经过大约两个星期的孵化才能破壳而出,再经过大约两个星期的喂食,就可以出巢。

 

白头鹎

 

近亲

 

白头鹎有一种长得和它很像的亲戚,叫“乌头翁”,它只有头顶是黑色的,其余特征都和白头翁很类似,是台湾的特有种,只分布在台东、花莲和恒春半岛。

 

分布

 

白头鹎

 

台湾亚种,摄于台北市

 

白头鹎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北至中国大陆沈阳,南至海南岛,香港,台湾,越南北部,和日本南西群岛(八重山群岛,冲绳等)。台湾亚种为特有亚种。常见于低海拔地区的树上。

 

白头鹎

 

亚种

 

白头鹎台湾亚种(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Hartert, 1910)。广泛分布于台湾各地(不包括太鲁阁峡谷南部和东南沿海),也是台湾特有亚种。

 

白头鹎海南(两广)亚种(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 hainanus (Swinhoe, 1870))。分布于越南北部及中国大陆的广西、广东与海南。

 

白头鹎指名亚种(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 (Gmelin, 1789))。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浙江、陕西、河南、山东、江西、广东、湖北、湖南、福建、广西与海南。

 

白头鹎

 

白头鹎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