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白颈鸦

白颈鸦

时间:2015-1-24 21:52|查看:2449|评论:0|字体: 繁体

白颈鸦

 

白颈鸦(学名:Corvus torquatus)为鸦科鸦属的鸟类。分布于文莱、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河北西达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南抵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一般栖息于平原、丘陵或低山、也见于海拔2500m 左右的山地、多栖于开阔的农田、河滩和河湾等处以及筑巢于高大树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无危(IUCN 3.1)

 

白颈鸦

 

外形特征

 

白颈鸦体形比达乌里寒鸦大,除颈背和胸有一白圈外,其余体羽全黑。 成鸟的后头、翕的上部延伸至上胸白色,这些白羽基部灰色,羽轴亦灰色;其他体羽黑色;喉羽披针状;头和喉闪淡紫蓝光泽;初级飞羽外翈闪淡绿光泽。雌雄同色。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但白色部分不著,而显土黄或浅褐色;黑色部分暗纯,且无紫绿色闪光。 虹膜褐色;嘴、跗蹠、趾、爪均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385-700g,♀435-535g;体长♂450-535mm,♀440-497mm;嘴峰♂47-59mm,♀49-54mm;翅♂314-350mm,♀299-334mm;尾♂177-222mm,♀175-199mm;跗蹠♂52-66mm,♀55-64mm。(注:♂雄性;♀雌性)

 

白颈鸦

 

栖息环境

 

白颈鸦很少集群。常见于平原、丘陵和低山,也见于海拔2500米左右的山地。多栖于开阔的农田、河滩和河湾等处,在地上,特别在新耕和施肥地上,缓步觅食。

 

白颈鸦

 

生活习性

 

白颈鸦清晨飞到田野觅食,晚上很晚才飞回村旁或林缘的树上过夜。在地上觅食时常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不时扭头向四处张望。性机警,比其他鸦类更难接近,见人走近,离很远就飞走。鸣声较其他鸦类宏亮,常边飞边叫,似“kaar-kaar”声。栖止时,多伸颈鸣叫。

 

杂食性,大部分是动物性食物,包括鞘翅目金龟、步行虫、锹形虫、半翅目、鳞翅目幼虫以及蜗牛、泥鳅、小鸟等;植物性食物包括玉米、土豆、黄豆、小麦及草子。有时与大嘴乌鸦混群。以种子、昆虫、垃圾、腐肉等为食。常单独或成队活动,很少集群。

 

白颈鸦

 

白颈鸦挑衅白肩雕

 

白颈鸦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香港和越南。产地不确定:中国台湾岛。

 

中国的中部、东部和东南部,包括甘肃南部、陕西、辽宁、河北、山东、四川、云南、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包括金门及周边的小岛屿),越南(低地及东京东部,南到安南中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3-6月。通常营巢于悬崖崖壁洞穴中,也在高大乔木的树洞和高大建筑物屋檐下筑巢。成群在一起营巢,有时亦见单对在树洞中或树上营巢的。巢外层为枯枝,内层为树皮、棉花、纤维、羊毛、麻、人发、兽毛、羽毛等柔软材料。每窝产卵2-6枚,多为3-4枚,卵色淡蓝绿,具橄榄褐色条纹及块斑,卵的大小为31-35mm×21-27mm。

 

种群现状

 

该物种被列为近危,由于猎食的食物趋于枯竭,数量在急剧地减少。原因是由于人类的农业集约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过度使用农药和鼠药的结果,使其受到了威胁。这种下降被认为是持续的,并且其结果被确认为在幅度上大于看到的,该物种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