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人,动物也会学习,爱创造。那么,谁是它们的老师?就让知力君和您一起看看动物是如何学习和创造的吧!
老师是启迪智慧的引领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人类才能增强本领,不断地发明和创造。其实,不仅是人,动物也会学习,爱创造。那么,谁是它们的老师?就让知力君和您一起看看动物是如何学习和创造的吧!
1. 适应环境是动物学习的动力
动物们在长期的对环境的适应中会变得很灵活。它们经常会出现一些打破常规的举动,并有所创造。
1952年,日本幸岛的科学家将红薯扔在沙地上喂猴子。猴子喜欢生红薯的味道,但是讨厌上面的泥沙。一只年轻的母猴艾默发现在附近的小溪里可以解决泥沙的问题。它把这个诀窍教给了妈妈,不久伙伴们也学会了这个方法。1952-1958年之间,所有年轻的猴子都学会了清洗红薯上的泥沙,这样红薯吃起来更可口。而成年猴子中,只有效仿自己孩子的猴子才学会了这种方法,其他的成年猴子还是吃脏红薯。在1958年的一个秋日,一夕之间幸岛上几乎所有的猴子都学会了洗红薯!
随后,清洗红薯的习惯跨越了海洋……在其他岛屿以及大陆上的猴子也开始清洗红薯!可是这两群猴子完全没有任何关联或接触。
不仅如此,西蒙·里德、凯文·拉兰德和刘易斯·勒菲伯尔等前卫科学家经过大量试验对比研究后发现:不是所有的物种都具有同样的创造力。的确,在创造的艺术性方面,鸟类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鸟类的前脑更发达,因此更聪明。当然在其他的很多物种中也存在创造性。这个结论令人吃惊:动物的作为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实际上,动物就是在积极地改变着它们的世界——它们也就不再仅仅是进化的木偶:它们也早已超越了自身的生存条件,并且更具适应性,以此减缓自然对它们的淘汰。
2. 同伴是动物们最好的老师
与人类一样,动物在生活中受到其他同伴的影响。动物们在作出重要选择时,会观察同伴,并参照其他动物的行为。大多数科学家都曾认为,这种学习能力,是物种进化时动物逐渐具备的遗传基因使然。
斯坦福大学的几名教授曾对300个蚂蚁群体进行过一项连续20年的跟踪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群体生活改变了这些蚂蚁的行为,而且它们的行为还因年龄差异而出现不同:较年轻的群体进攻性与对抗性会比上一代强,年纪较大的群体则更为谨慎,也更注意“外交”。由于蚂蚁的寿命不长,所以它们很可能是通过某种特殊方式把上一辈创造的“智慧”代代相传下去。
毋庸置疑,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人类不是唯一能够创造文化、并使之传承下去的动物,其他动物也可能有这样的本领。
越来越普遍地“技术学习”、使用工具和群体生活,使动物逐渐创造出自己的文化,并将这种文化世代相传。凯文·拉兰德说,“这看起来,像是走近人类的一种阶梯。”拥有文化,将使动物的行为变得越来越令人惊奇与不可预料,人类不得不将重新考虑生态问题。
3. 求生念头产生无穷的创造力
为了抵抗危险,人类发明了各种工具,对于动物来说也是同样如此。鸟儿在建筑方面的创造类,就是最好的证明。相同的材料在不同动物手中会有不同的作用,但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抵抗危险。出于同样的目的,当然,窝的形状、材料、大小装饰看起来是没有穷尽的。
为什么鸟类经常建造新窝呢?首先是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在白要纪之后,气候变得越来越暖和,而植被也越来越茂盛。鸟类的体温逐渐变为40-45摄氏度之间。在温度变换之后,爬行动物的后代——鸟类开始控制温度:它们用身体孵蛋,除此之外不用别的方法。大多数的鸟类从此以后发现可以控制自己身体的温度。
鸟类学家克里雅斯曾建立起一个鸟类的谱系,以表明鸟类在生态体系中的地位和它们所做的创新。鸟类的巢的形态通常是有一个坚固的底面。它们的安全问题是通过下一个技术变革来解决的:用唾液将干燥的树枝豁结起来;尽可能选用结实的树枝做成结和扣,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巢的建筑。有时需要很多鸟共同努力来修建一个巢——群居的鸟发明了这种建巢模式:在一个巨大的顶盖下居住了许多的鸟,数量可以多达100只。这种对于建巢资源的低消耗也是在确保它们的后代拥有足够的资源。
在建巢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鸟类都会有所发明,但雀类的鸟会有所创新,据刘易斯·勒菲伯尔计算有84种,这要比其他任何种类的鸟所产生的创造都多。如此多的创造已加速了它们的进化,而在世界范围内有5300个物种有此创造力。
为了生存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们非常懂得向自己的家人、同伴,或者其它种族群体讨教生存之道,甚至为了做好生存防御,还会从敌人那里获得创造的灵感。它们勇于尝试不同的方法,有些策略甚至很危险,但是,如果他们肯学习,敢创造,就会在进化中获胜。如果让动物们今天过教师节的话,估计全部的动物都会大出动哦!因为它们的老师实在是太多了!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