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大白鯊并不是白色的。大白鯊偶尔会袭击人类,但是其它鯊鱼很可能危险性更大。他们属於温血动物,卵胎生,一次產子多达10隻。
眾人所知的印象:大白鯊是食人动物。他们还具有报復性。不要轻易下水。
真相:大白鯊并不是白色的。大白鯊偶尔会袭击人类,但是其它鯊鱼很可能危险性更大。他们属於温血动物,卵胎生,一次產子多达10隻。
说到人们对动物的刻板印象,很少有比对大白鯊印象更加强烈或根深蒂固的。
有许多关於大白鯊捕食各种动物的纪录,包括鲸鱼、乌贼、海龟,偶尔还有企鹅。
大白鯊有几个常见的名称。最常见的是「大白鯊」。但是澳洲人称之為「食人鯊」(white pointer),科学家将其简称為「白鯊」。
实际上,大白鯊并不是白色的。据说,人们之所以称之為「白鯊」是因為它们主要在某种特定环境中呈白色:即当它们死后直挺挺地躺在轮船的甲板上时。
鯊鱼可以跃出水面数米高(Getty图片)
将其称為「黑鯊」或许更贴切。它们的身体上半部分表面顏色较深,这样居住在浅水处的猎物难以识别来自深海暗处的黑鯊。
说到猎物,大白鯊的猎物范围很广,包括鲸鱼、乌贼、海龟,偶尔还有企鹅。
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的佛罗里达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乔治·博格斯(George Burgess)说,「如果将大白鯊肚子里面的食物列一个清单,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他们的胃口会随著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博格斯表示:「在身长达到7英尺、8英尺甚至是9英尺之前,大白鯊的食物几乎都以鱼类為主。随著体积增大,性发育成熟,如果有机会,他们便开始捕食哺乳动物。」
这些年龄较大的白鯊更喜欢以海豹、海狮和海像為猎物。当大白鯊从下方迅速突袭,可以跳离海面高达3米。
大白鯊捕食多种猎物(Getty图片)
為了寻找猎物,大白鯊会使出浑身解数。博格斯还表示:「他们拥有多种感觉官能,彼此重叠和互补。」
首先,他们有著极其敏锐的听觉。
在1963年的一次研究中,研究者们在迈阿密海岸附近的船隻上掛了一个扬声器在船身边缘,想试探是否通过声音可以吸引鯊鱼。扬声器发出低频脉冲信号,酷似挣扎中的鱼发出的声响,一大群鯊鱼迅速闻声而来。
「所有这些跡象表明,鯊鱼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捕食者。」
那次研究没有发现大白鯊,但是可以推断他们也有很好的听觉。
大白鯊不仅仅只是捕食者 (Getty图片)
当大白鯊靠近猎物,他们神奇的嗅觉开始產生作用。一项对不同鯊鱼品种所作的研究表明,大白鯊的嗅球特别大。
他们的视觉也不差。博格斯表示,鯊鱼可以非常清晰的识别对比色。
他们还有两种鲜為人知的感官感觉。鯊鱼身体侧线位於身体侧面,可以识别水压的变化,从而感觉猎物的移动。一旦真正靠近目标物,他们能够迅速產生电磁场。
博格斯说,所有这些跡象表明,大白鯊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捕食者。但是他们很少将自己的捕猎技能用於人类。
博格斯是国际鯊鱼袭击资料的编辑,该资料记录了远至16世纪的所有著名的鯊鱼袭击事件。
2013年,我们资料记载的最近年份,在全球发生了76起无端的鯊鱼袭击事件,有10起引发致命事故。这些死亡事故中,只有一次是由一隻大白鯊所致。博格斯表示,「白鯊袭击只是所有这些袭击事故中的一小部分。」
大白鯊是可怕的捕猎动物 (Getty图片)
从2004到2013年近10年期间,大白鯊引发的无端袭击平均只有7次,每年造成的死亡事故不到2次。
儘管如此,我们还是很难摆脱对大白鯊的恐惧。可以说是眾口鑠金。但是如果你能压制住内心的恐惧,你会发现大白鯊有很多奇妙之处。
例如,不同於大多数鱼类,大白鯊可以控制自己的体温。
一隻母鯊鱼身长超过5米,体内可以容纳10隻发育成熟的鯊鱼宝宝。
研究人员设法让一隻鯊鱼吞下装有传声器的鱼饵来测量鯊鱼的核心体温,从而观察体温随著海水深度的变化。鯊鱼有办法将体温控制在摄氏25度左右,比水温会高出10摄氏度以上。
白鯊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為其动脉和静脉在身体的各个部分是平行分佈的。这样鯊鱼肌肉產生的热量便保存在体内,而不是流失到海水中。这样也说明了大白鯊為何能够在温水和温度极低的冷水中生存。
大白鯊惊艷无比 (Getty图片)
过去几十年里,我们还了解到大白鯊的繁殖模式非常神奇。在这方面,他们和人类惊人地相似,產下活体胎儿。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科学家们对渔夫们捕捉到的几只怀孕的鯊鱼进行检查。其中一隻母鯊鱼是1992年在日本沿海捕获的,身长超过5米,体内怀有10隻发育成型的鯊鱼胎儿,这些鯊鱼宝宝身体长达1.3–1.5米。
尚未出生的鯊鱼胎儿的消化道内有大量的卵黄。它们一直都在以母鯊排出的未经受精的卵子為食,相当於食用同类。
因此,这些胎儿体重迅速增加。博格斯表示,胎儿的内臟体积很大。「看上去像一个长时间饱食的人一样。」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