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兰屿角鸮

兰屿角鸮

时间:2016-3-22 11:36|查看:2059|评论:0|字体: 繁体

兰屿角鸮

兰屿角鸮(学名:Otus elegans、Lanyu scops-owl、elegant scops-owl)又名琉球角鸮(Ryūkyū scops-owl)(达悟语:Totoo),是一种小型的猫头鹰,多数分布在台湾东南的兰屿岛上、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是那里的留鸟。兰屿岛上的达悟族人依它的叫声给它起名叫“嘟嘟物”totoo。

兰屿角鸮

近危(IUCN 3.1)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鸮形目 Strigiformes

科: 鸱鸮科 Strigidae

属: 角鸮属 Otus

种: 兰屿角鸮 O. elegans

二名法

Otus elegans

(Cassin, 1852)

分布

兰屿角鸮主要分布在兰屿岛,据台湾中央研究院的研究,现在兰屿岛上大约有1000只。另外有少量分布在菲律宾和琉球群岛。兰屿角鸮在台湾兰屿岛是当地的留鸟,是否也会迁徙到其他地区、其他岛屿间是否也有迁徙还不得而知,地理的隔离使兰屿角鸮形成四个亚种。

分类

兰屿角鸮分为四个亚种:

O. e. botelensis Kuroda, 1928 分布在兰屿岛上,为台湾特有的亚种。

O. e. calayensis McGregor, 1904 分布在菲律宾北部的巴丹

O. e. elegans (Cassin, 1852) 分布于琉球群岛

O. e. interpositus Kuroda, 1923 分布在琉球群岛东方的大东岛(Daito Islands)

兰屿角鸮

外形特征

兰屿角鸮体形较小,体长约22厘米,体色棕褐,有竖起的耳羽。虹膜黄色。兰屿角鸮的叫声很有特点,雌雄的叫声差异明显,通过这些叫声在黑暗的生活中交流。

习性

兰屿角鸮生活在雨林之中,是夜行性。它们的食物以昆虫为主,兰屿岛上大量的蟋蟀若虫和蜈蚣是他们常吃的食物,吃食时经常用一只脚抓握,往嘴里送的同时闭上双眼,样子很陶醉。白天时,它们常站在树桩上睡觉。1985年前,国外的研究者曾经描述兰屿角鸮吃啮齿类。但据中央研究院多年来的研究,由于兰屿岛上的啮齿类体形较大,它们并不吃哺乳类,只是有时吃绣眼。由于不吃哺乳类,它们很少吐唾余,对于它们的食性多通过粪便研究。

兰屿角鸮以树洞为巢,是单配制,雌鸟产卵后负责孵化,从孕育到孵化器结束,雄鸟都要外出觅食给雌鸟补充体力。兰屿角鸮每窝产卵约2~3个,蛋的形状较圆,体积比乒乓球略小。

研究历史

1938年日本鸟类学家黑田长礼在兰屿发现这种动物,当时认为是西红角鸮的一个亚种。1978年,美国的马歇尔博士依据它特殊的叫声,把它与菲律宾和琉球的角鸮独立为一个种,分别属于三个亚种。由于1980年代前对兰屿地区的调查多限于环岛的公路沿线,很难深入雨林,所以人们能见到兰屿角鸮的机会很少,对它的了解就更少,国际自然资源保育联盟把兰屿角鸮纳入世界濒临绝种鸟类红皮书中,属于濒危物种

1985年,由台湾行政院农委会资助,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刘小如博士开始对兰屿角鸮进行全面的研究。他们通过环志标记、定点观察等长达17年的研究,对这个物种有了详细的了解。由于菲律宾连年内乱、社会不安定,研究工作难以开展,所以对巴丹群岛为地区的兰屿角鸮知之甚少。目前,仍有每月二至三人次参与兰屿角鸮的调查,并有计划把调查延伸为包括琉球、菲律宾在内的东南亚群岛角鸮亚种的调查。

保护

兰屿角鸮的保护级别:

IUCN濒危等级:近危 生效年代: 2005年

在台湾受文化资产保存法及野生动物保育法保护的物种。

兰屿岛的原住民是达悟人,他们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没有捕食鸟类的习惯,这给兰屿角鸮带来了宽松的环境。

自然状况下,兰屿角鸮少有天敌,但它们在离巢前容易受到蛇的威胁,由于兰屿、琉球群岛、菲律宾等地每年都会受到台风的影响,恶劣的气候和大雨后的积水都会威胁幼鸟的生存。近二十年来,随着兰屿岛的开发,兰屿角鸮的栖息地也受到了威胁,原始森林的砍伐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都对它们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公路的开通也使有些兰屿角鸮葬身轮下,农药的使用是否会影响兰屿角鸮现在还不得而知。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