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应当“也是人”:救援背后的冷漠反思

“驴友”应当“也是人”:救援背后的冷漠反思

作者 / 刘洪波2016-6-16 07:45点阅:2335来源:深圳新闻网 繁体

ico

一般人对他人相助,会表示感谢;对劳动他人,会内心里不好意思。对搜救人员反问“为何搜救”,令人刮目相看,但这种人属于“非正常驴友”,应当不代表驴友的普遍情形,否则人们该怎么对待“驴友”,难道一听说遇险的是“驴友”,还要犹豫救不救?

ico

“驴友”应当“也是人”

资料图

  有7个人在四川鸡冠山-西岭雪山-龙池一线失联,多人家属报警,200警民搜救,寻获这群人后,他们有的一笑而过,有的问救援人员:“我们没报警,你们为何上山搜救?”

  这是一群驴友。这是他们对搜救者的态度。反问“为何搜救”,当然是没有挂掉才有可能的,挂掉了,就没有可能来反问了。但还有一种可能,是觉得自己并未真正遇险,你们来搜救,小题大做,而且我没报警。但问题是,别人并不能判断你情况如何,你家人只知你失去联系,你自己也未必知道自己真实的处境,前一刻欢天喜地,下一刻就遇险遇难,这样的驴友也不少,有的有时间发出报警求救信号,有的连报警求救信号也发不出,搜救不搜救,该怎样拿捏?

  就在媒体报道这群驴友反问“我们没报警,你们为何搜救”的当天,另有驴友新闻,5驴友在广东韶关天池山突遇山洪,1人死亡,3人失踪。生还者说,山洪突来,同伴落水,找树枝拉出同伴,转眼4人被卷走。得知情况后,当地政府紧急部署,出动300人搜救。这群驴友,就没有机会也没有本钱反问“我们没报警,你们为何搜救”了。

  近期还有一个驴友在四川黑竹沟“主动失联”,家人报警,地方搜救,17天后,该驴友施施然露面朋友圈,称人在拉萨,此次隐身是早在半年前计划,因工作和生活不如意而找一个安静环境。黑竹沟管理者一定很无奈,你要安静也罢,为什么要累我们来搜救,你就不能茫然不知去向,偏要说独自进了黑竹沟后失联,然后家人报警?媒体报道说,家人为搜救花了20万元,黑竹沟管委会要求事主承担6.3万元搜救费,并处罚款1000元。其家人对儿子的行为表示歉意,这名驴友是否有歉意,我们不知道。

  最著名的驴友获救无歉意事件,莫过于复旦18驴友在黄山遇险求救,当地警方搜救,在下山时一名搜救人员牺牲。复旦驴友冷漠离去,连追悼活动也不参加。这是去年的事情。此事喧然一时,而复旦驴友乃至复旦各方讨论了驴行计划有何不周、发现迷路后处理是否确当、搜救警察牺牲后应对媒体是否不太低调、警察牺牲的原因到底何在,如此等等。我看到复旦各方考证或复原了诸多细节,警察牺牲是警队决定夜晚下山之处置不当,但仍然不理解复旦18驴友为什么会这般冷漠?一次救援死亡事件,在复旦引起的只是连串的技术探讨,而几乎没有死亡导致的心理震动。

  社会在变得丰裕,从事户外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但驴友在社会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少数,他们制造的新闻却不少,这是一个出产新闻的群体,也是他们确实更易遇险的证明。驴友不走寻常路,偏爱搞点新意思,找点新刺激,正常。不走寻常路,既是测试自己的能力,多少也是认为自己拥有相应能力,也可以理解。但驴友也是人,也会有正常人的社会知识和交往心理。不能因为顶了“驴友”二字就变得不可理喻,就像不能顶了“艺术家”名头就有权下流无耻。

  一般人对他人相助,会表示感谢;对劳动他人,会内心里不好意思。对搜救人员反问“为何搜救”,令人刮目相看,但这种人属于“非正常驴友”,应当不代表驴友的普遍情形,否则人们该怎么对待“驴友”,难道一听说遇险的是“驴友”,还要犹豫救不救?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北风的微信
支付宝扫一扫
驴友 户外运动 救援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