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研究首次证明,这种名为响蜜鴷(honeyguide)的非洲小鸟能听懂人类说的话。生活在莫桑比克北部的响蜜鴷意识到,当有人发出一种特殊的颤音时就代表他想要寻找蜂窝和美味的蜂蜜。
莫桑比克尼亚萨国家保护区内,尧族采蜜人Orlando Yassene手里攥着一只临时抓来用于研究的雄性黑喉响蜜鴷。
摄影:CLAIRE SPOTTISWOODE
一项新研究首次证明,这种名为响蜜鴷(honeyguide)的非洲小鸟能听懂人类说的话。
生活在莫桑比克北部的响蜜鴷意识到,当有人发出一种特殊的颤音时就代表他想要寻找蜂窝和美味的蜂蜜。
听到这种颤音的响蜜鴷常常会带领采蜜人前往蜂窝所在地,并能获得一块蜂巢作为奖励。
我们都知道驯养动物与人类之间能够进行交流,但是“在这个案例中,响蜜鴷代表了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行为生物学家Claudia Wascher说道,他并未参与这项新研究。
“此前尚未有人科学描述过这种情况。”
尽管在科学界是新发现,但这种关系却由来已久:响蜜鴷与人类在非洲的采蜜合作至少也有数千年了。
尼亚萨国家保护区内,尧族采蜜人Orlando Yassene从被伐倒的树上凿取蜂窝。
摄影:CLAIRE SPOTTISWOODE
响蜜鴷的任务就是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用叫声引导人类,直到双方抵达蜂窝所在地。人类的任务则是从蜂窝里采蜜,这显然要更痛苦。
这种奇特的合作关系源自于对彼此能力的取长补短。响蜜鴷擅长寻找蜂窝,但鸟类想要窃取蜂蜜的话会很容易被蜜蜂蛰死。
人类则擅长用斧子将蜂窝从树上砍下来,然后再点火用烟熏的方法搞定蜜蜂。但人类“不太擅长寻找蜂窝,”研究负责人Claire Spottiswoode说道,她是剑桥大学和南非开普敦大学的野外生物学家。
带路者
之前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研究表明,人类在有响蜜鴷帮助的情况下更容易获得蜂蜜,但Spottiswoode及其同事想要确认这种交流是否是双向的。
她们从生活在莫桑比克尼亚萨国家保护区内的尧族人(Yao people)那里招募志愿采蜜人。尧族人以打鱼和种地为生,但没什么钱财,野生蜂蜜是其重要的卡路里来源——也是满足甜食爱好者的最佳方式。
尼亚萨国家保护区内的一只雌性黑喉响蜜鴷。
摄影:CLAIRE SPOTTISWOODE
尧族人通过从父辈那里学会的特殊声音来呼唤响蜜鴷,Spottiswoode形容其发音类似于“brrrr-hm”。尧族人会一边跟着响蜜鴷一边继续发出这种声音作为鼓励。这种呼唤声只用于采蜜期间。
研究人员于本周《科学》期刊上报告称,在通过尧族人进行的实验中,响蜜鴷听到“brrrr-hm”这种呼唤声后帮助他们的可能性是听到其他声音或词汇时的两倍。
如果响蜜鴷一路上都能听到“brrrr-hm”的呼唤声的话,其带路寻找蜂窝的可能性就是其他情况下的三倍。
结果表明,“在人类和独立生存的野生动物之间存在着交流,对方也确实能听懂它,”Spottiswoode说道。
从一个蜂窝中收集到的部分蜂蜜。
摄影:CLAIRE SPOTTISWOODE
时间紧迫
其他科学家已经展示过这种情形:野生海豚会帮助渔民提高捕获量,做为回报,它们自己也能抓到更多鱼儿。但研究人员称,他们不清楚海豚和人类之间是否对此有专门的双向交流。
Spottiswoode表示,响蜜鴷或许天生就有引导其他物种去采蜜的倾向,但肯定是从当地人身上学会了如何理解这种信号。
Yassene在尼亚萨国家保护区采集蜂巢。
摄影:CLAIRE SPOTTISWOODE
耶鲁大学人类进化学家Brian Wood(并未参与新研究)表示,这项新研究对于确认鸟类和人类之间的合作“有重要作用”。他和Spottiswoode如今正在合作研究非洲以外的采蜜人如何与响蜜鴷进行交流。
但这项工作颇为紧急: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正倾向于直接购买糖类,而不是依靠他们的鸟类伙伴,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独特联系可能会减弱。
Spottiswoode表示,就目前而言,“人类与响蜜鴷的互动上仍然存在着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我们想在为时过晚之前尝试了解个中奥妙。”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