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因人而定,你赋予它什么就看到什么

旅行的意义因人而定,你赋予它什么就看到什么

2018-12-24 08:50点阅:1644来源:七洲纪 繁体

ico

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或许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或许是人对于个体的超越和想象,是对远方的追寻,又或者它根本没有意义,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是什么意义。

ico

旅行的意义

  不知从何时开始,旅游成为了人们在假期的标配,从国内到海外,从跟团到自助,旅游也成为了一些地区的支柱性产业,拉动着当地的经济发展。总之,旅游好像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甚至是无比高端的一件事情。

  当被问到“你的梦想是什么”时,很多人都会回答“环游世界”,坊间更是流传着关于旅游的美丽传说,最著名的当然是那个“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女教师,还有各种卖房散尽家产去环游世界的奇人们。

  旅游正在成为一项带着光环、无比正确的事情;如果你有时间在家打游戏、睡觉会被人诟病为懒,但是如果你选择出去旅游则显得非常有意思。那么,旅游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吗?这或许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提到旅游的时候,人们不自觉地会把人群分为两派,一派是自助游,一派是跟团游。自助游的群体大多是年轻人,在他们眼中旅游象征着有品位、小资情调、小清新。

  同时,纵观那些著名的案例,你就会发现旅游常常与辞职联系在了一起。当人们对现实生活不满的时候,他们会想要逃离,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摆脱手上繁琐无聊的工作。

  很多人心中理想旅行应该和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一般,几个朋友开着汽车,漫游在无边无际的公路上,目的地也许并不重要,他们所向往的是这种自由和新奇的感觉。人们之所以那么热爱旅游,或许是将它当成了逃避当下的一个出口。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丽江成为了中国的旅游圣地,很多厌恶了办公室的白领们,纷纷奔赴到这样一个充满着异域风情且自由自在的地方。

  也许不是丽江真的很美,而是他们心中需要这么一个在远方的“丽江”,而旅游则可以看做是所谓“生活在别处”的美丽而又虚幻的幻想,至于是不是那么美好,那就不得而知了。

  而另一派,则是跟团游,更多是以年长人士为主,提到他们,人们或多或少会带着一丝戏谑的色彩。

  因为他们的形象伴随着的是拍照、购物的流程化旅游模式,最典型的莫过于欧洲七天五国游之类的,他们去巴黎,只去老佛爷商城和卢浮宫,一个是为了买LV的包,另一个则是去拍蒙娜丽莎和维纳斯的照片。

  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也反映出了很多人在旅行时候的状况,他们一天要去好几个景点,一个景点就待个一两小时,所能做的或许也就只有拍照了。

  至于对当地文化有什么了解,或许真的是很难谈得上。但是,旅游对他们依旧是充满吸引力的,至少那意味着可以在朋友圈上发照片,代表着你去过很多地方。

  对于旅游的意义,人们提及最多的就是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指的是当你领略过了世界上不同的景色文化和生活方式之后,对待事物则会更为包容。

  自古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古代旅游是个“贵族”式的举动,能够云游四海的大多是像李白这样的诗人,大多数人一生都待在一个地方,他们没有去往远方的机会。

  然而二十世纪后,随着交通和通信的便利,旅游被普及成了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很多人都会在假期去到海滩度假。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去到了不同的地方,但是人们真的开阔眼界了吗?

  这个答案似乎是不确定的,旅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人们的自恋,人们旅游是为了“show off”或是为了顾影自怜,好像人们所感兴趣的还是自己,反而对世界,对他者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其实,旅游可以看做是认知世界的一个方式但绝非唯一,所以也没必要存在着什么优越感,更没有必要去鄙视那些不喜欢旅游的宅男宅女。

  大哲学康德一生都未曾远行,尽管他活到80岁,他从未到过离他出生的小镇60英里以外的地方,他去过的最远地方只是“距他的出生地60英里外的安斯朵夫镇”。

  就是在这个小镇上,康德用他的方式想象和探索着世界,就如他所言“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但并非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人们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式,不喜欢旅游也很正常。

  在现代社会,旅游业是作为一个行业而存在的,就自然存在着模式化的问题,每个人都去那些所谓的旅游城市,观看热门的旅游景点,买批量的纪念品。

  每到假期,你都会看到故宫、长城、九寨沟等景点挤满了游客,然而为什么所有人一定要去这些地方呢?就因为它们很著名吗?然而,旅游终归是个很个人化的举动,每个人的性格、个人经历、爱好不同,所向往的地方,所要追寻的意义都不同。

  一个喜欢巴萨的人,可以去巴塞罗那朝圣;一个喜欢海明威的人,可以去到巴黎找寻他写下《流动的盛宴》的那个旅馆;一个喜欢《月亮与六便士》的人,可以去大溪地找寻高更的踪迹。

  旅游是通往远方的道路,而那远方并非真的远方,只有当你和目的地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的时候,旅行才可以称之为旅行,否则那不过只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刻奇。

  人们之所以向往旅行,恐怕也要归因于那些写得很美的游记,这让他们觉得旅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否则怎么会有如此多的感悟。

  最著名的当然是切·格瓦拉的《摩托日记》,1951年切·格瓦拉和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两度靠骑摩托车和在公路上拦车,在南美洲五国漫游。这可谓是开启了穷游的道路,很多人向往着这种充满着浪漫气息的旅游,期盼旅游能够改变他们的观念和对世界的想法。

  然而,这些游记之所以迷人,是由于体验,作者不是作为一个外来者去审视这个地方,而是将自己融入到其中。在《摩托日记》中最打动人的不是那些美丽的风景,而是麻风村,你如好奇那些麻风病人是如何生活的,就像书中所写到的:

  尽管已经相当疲惫,但我的双眼却拒绝入眠。眼中浮现的是两个绿色的斑点:一个是已经被我抛在身后的世界,一个则是我所追求的所谓解放。在我飞越世间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的过程中,它们的形象始终与我这非凡的旅途同在。

  这需要你去搜寻那些有意思、甚至是不为人所知的地方,如果你只去那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只是拍照,恐怕并不会有多大的体悟;旅行是为你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机会,但其中的道路需要你自己找寻。

  “你累积了许多飞行,你用心挑选纪念品,你收集了地图上每一次的风和日丽,你拥抱热情的岛屿,你埋葬记忆的土耳其。”陈绮贞唱着旅行的意义——离开,逃避。

  然而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或许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或许是人对于个体的超越和想象,是对远方的追寻,又或者它根本没有意义,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是什么意义。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北风的微信
支付宝扫一扫
旅行 远方 哲学 分享到:


西藏千途旅游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