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一种放空
作者 / 江徐2019-6-13 12:43点阅:1394小 中 大 繁体
一段旅途也好,一次旅行也罢,都可以视作一次放空,暂离了日常琐碎,便可趁机在静坐与遐思中剥除身心蒙积的尘垢。可以随意想些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回过神来,不禁自问一句:“我刚才想了些什么呢”——就是那样一种状态。忘我忘世,人似尘埃。
巴松错,西藏唯一自然类5A级风景区
关于旅行,台湾作家舒国治写过一本散文集,封面上有这样几个字:关于旅行,关于晃荡。我喜欢“晃荡”这种说法,觉得它是旅途乃至整个人生应有的状态。
对于生存而言,旅行并非刚需。只不过,长年累月呆在一个地方,也就会不知觉地陷于某种粗糙心境——难免令人麻木,或者疲软。
一段旅途也好,一次旅行也罢,都可以视作一次放空,暂离了日常琐碎,便可趁机在静坐与遐思中剥除身心蒙积的尘垢。可以随意想些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回过神来,不禁自问一句:“我刚才想了些什么呢”——就是那样一种状态。忘我忘世,人似尘埃。
可惜,相对于发呆、冥想,争分夺秒、见缝插针才被文化标榜为擅于利用时间。有人在路上打电话催要账款,语气中夹着欲隐还露的愤怒,有人斗志昂扬地沟通工作构想,有人巧遇乡邻,聊起各自的柴米油盐儿女儿孙。也有人,坐在古人的私家花园的弄荫遮蔽处,头颅低垂,二郎腿高翘,不停地刷抖音。好像适应了俗韵,也就无所谓樊笼与丘山。
艳遇之所以诱人,也正因为,相较烟火中的枕边人,路上偶遇的陌生人,没有日常琐碎、责任义务的负担,也就更容易让人感到舒适。自由之境,方显柔艳。
有人疑问,一个人出来,不孤单吗?一个人有什么好玩呢?我笑而不答:蕴藏痛感的快乐,含着眼泪的微笑,独怜幽草的春愁,微雨燕双飞的夏悦,感觉要胜过泛泛之欢与不足回味的言辞。
(这里,被称之为留园“活泼泼地”)
与人相处,我总是很在意别人的感受,唯恐自己的某个决定或者行为会影响别人的自在感。有这样一层顾虑,其实自己先已觉得到受约束起来。也曾结伴而行,结果证明,对方如果不是自己,要想彼此完全符合心意,像一个人那样自由自在,实在很难。
委屈自己,去迁就别人,这样的交易为何要去做它?如若无法共建美感,孤独便是最佳选择。
“人在旅途中更容易被环境逼使而致收敛成冷静甚或真空(那是在一个不讲话的社会里),也于是更可慢条斯理地摄看周遭,而因此往往看那细微的人情部分。”舒国治在书里说。
手上无所事事,心头没有闲杂,人也就容易冷静下来。真空,意味着闲情的起始。
留园里有一处景点,取名为静中观,源自刘禹锡的一联诗:“众音徒起灭,心在静中观。”此种静,就像渡寒潭不留影,竹影扫阶尘不动。静,不为获取关于事理的清晰的理智,而是趋向感觉的澄澈的混沌。
隔岸观雾,雾里看花,看的并非雾与花本身。因此,千万不要去想,彼岸有多远,晨雾何时散。全心全意感知此在的美,便是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就从窗外那座塔下传出。)
旅行,不需要结伴,也不应该结伴。一个人走,才能形成“不讲话的社会”的氛围,把所有必须的自然的语言与心思都留给自己。在那种氛围里,你可以比平日更明确更浓郁地看到心中所求、所念、所爱、所恋。如果是与另一个自己同行,相信江风便会轻柔,水月也会迷人。
以往认为,一个人晃悠,没有目的与方向,信步摇曳中可以遇见各种可能,各种惊喜,就像阿甘品尝下一块巧克力,希冀下一个小确幸加令人欢喜,下一块巧克力更加缠绵味蕾。
真正值得细细摄看的,好像也不是外界周遭。因为,再怎么向外行走,终究离不了己心。向内探索,在心安处寻得永恒的温柔乡。
真正引人注视的,原来也不是表象世界里的樱桃芭蕉繁花锦鲤,而是在亭榭阁楼匾额字画里映现出来的自我内心的情欲。辛弃疾看青山妩媚,实则是他己心妩媚。苏轼听墙内佳人的笑声无情,映衬他自己的多情。李清照赏西窗黄花瘦,瘦的其实是她自己的思念。
山上佛心,山下红尘。下山之后,才是修行的开始。心中若有丘壑,深山就在门内。
从某一刻起,突然觉得,最美的风景,不再可能从有形世界里遇见。
分享到: |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圆梦西藏』拉萨+林芝+大峡谷+日喀则+纳木措+羊卓雍措_9日8晚跟团游
¥5100/人起
『深入藏地』西藏阿里南线+珠峰大本营+冈仁波齐转山+古格王朝10日深度游
¥2800/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