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貂体长约50厘米左右,尾长约30厘米,体重1.5~2千克。石貂毛色为棕褐色,喉部至胸部有一大块呈不规则V字形的白色或淡黄色,是其最鲜明的特征。石貂有四条小短腿,和一条大长尾巴,身体灵活,善于攀爬和跳跃,能在树枝上跳跃穿梭,追逐松鼠。
据说,对东三省最大的刻板印象,就是大姨老妹儿都得整一身貂。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一种貂:石貂(Martes foina)。
穿着貂儿,在雪里都不怵。图片:Bohuš Číčel / Flickr
随身带着扫把
石貂体长约50厘米左右,尾长约30厘米,体重1.5~2千克。石貂毛色为棕褐色,喉部至胸部有一大块呈不规则V字形的白色或淡黄色,是其最鲜明的特征。石貂有四条小短腿,和一条大长尾巴,身体灵活,善于攀爬和跳跃,能在树枝上跳跃穿梭,追逐松鼠。石貂和大部分鼬科动物一样,生性活泼好动,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的,一跃而起更是能跳2米多高,4米多远,名副其实的运动健将。
东钻西钻,到处都得钻钻。图片:Drahkrub / Wikimedia Commons
因石貂尾巴长,在运动的时候常常会扫到地面,就得了个“扫雪”的俗名,也有将其称为“扫雪貂”,白鼬(Mustela erminea)称为“扫雪”的。
什么都吃的霸道社会哥
石貂在分类学上属于食肉目,鼬科,貂属。虽然同属鼬科,但貂属和鼬属还是有些区别的。在大约200万年前,中亚地区的貂类动物,就已经和其他鼬科动物分化出来。貂的耳朵更大更尖,而鼬的耳朵小而圆;一般貂的体型更大,而鼬的体型更加小巧;另外貂的脸更加突出,而鼬的脸更短小。
也有一些名字里带貂,但实际上是鼬的家伙,比如俗称蒙眼貂(Mustela putorius furo)的宠物“貂”,实际上是欧洲雪鼬驯化而来的品种,东北人喜爱的“水貂皮大衣”,则是养殖的美洲水鼬(Neovison vison)毛皮。
宁死不屈!“平头哥”蜜獾被狮群包围,仍然在奋力抗争。图片:Lion Mountain TV / youtube
说到鼬科,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群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狂战士。鼬科里的大杀器包括但不限于,敢挑战一群狮子的“平头哥”蜜獾(Mellivora capensis),追得棕熊满世界跑的“金刚狼”貂熊(Gulo gulo),还有蹦到啄木鸟背上的“天空骑士”伶鼬(Mustela nivalis)。当然,鼬科大佬越级反杀只是极个别的例子,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被体型优势碾压了。
鼬科动物在捕食的时候,敢于向体型远大于自己的猎物发动进攻,我们身边常见的“黄大仙儿”黄鼬(Mustela sibirica),就可以捕捉体重超过自己的鼠类,北美的渔貂(Martes pennanti)还能捕食浑身插满尖刺的豪猪,而和石貂体型接近的紫貂(Martes zibellina),也有捕杀被困成年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的记录。
厮打在一起的两位鼬科大佬,石貂和欧亚水獭(Lutra lutra)。图片:Wikimedia Commons
石貂也不是良善之辈,和大多数鼬科动物一样,它最喜欢的食物是各种小型哺乳动物,如老鼠、黄鼠(Citellus spp.)、松鼠等。当然,只要是肉它都来者不拒,鸟类、青蛙、蜥蜴、昆虫都可以成为它的盘中餐。欧洲学者曾经对石貂的粪便及胃容物做过调查,发现石貂们的食谱中包含50多种哺乳类、60多种鸟类、30种两栖爬行类和60多种无脊椎动物!在食物匮乏时,石貂也会摄食果实等植物性食物。
日常欺负欺负老司机
石貂的家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于欧洲西部、中部以及西亚、中亚的部分地区,在我国,石貂是我国有分布的三种貂之一,其他两种是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和紫貂。在我国生活的石貂,根据栖息地分为北方亚种(Martes foina intermedia)和青藏亚种(Martes foina kozlovi)。
石貂的适应能力很强,针叶林、落叶林、丘陵、高原、山脚等地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因常被人们发现在山岩间活动,也被称为“岩貂”或“涯獭”。石貂昼伏夜出,白天多在岩洞或从其他小型动物那里抢来的洞穴内睡觉休息,夜间出来活动觅食,活动高峰期在黄昏及天亮之前。
躲藏在人类建筑中的石貂。图片:Jef132 / Wikimedia Commons
在西欧和中欧,一些石貂适应了人类村庄和城市环境,成了人类的邻居。也许你看到一个毛茸茸蹦蹦跳跳的小家伙,第一印象就是:“好萌啊!”(我看到黄大仙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但这些生性活泼好动又充满好奇心的小家伙,却给我们惹了不少的麻烦。
野外生活的石貂喜欢在狭小空间里休息,而在城市里,它们发现了一处新卧室——汽车的发动机舱。这里不但隐蔽有安全感,在冬天还有加热功能,很多石貂都喜欢在这里睡觉,却给车主添了大麻烦。喜欢探索未知事物的石貂,会咬一切它认为好玩儿的东西,发动机舱里各种管路电线就成了它们好奇心的牺牲品。着急忙慌开车去上班的社畜,却发现电线被咬断了……你说介多膈应人啊!在德国,汽车保险甚至还专门涵盖了石貂造成的车损,而石貂已经成为了汽车非碰撞损失的第四大原因,2017年由此造成的损失有7200万欧元。
在农村里,榉貂把人类的建筑当成育婴房。图片:ANRH / Wikimedia Commons
除了调戏社畜,石貂还闯过更大的祸。在2016年4月29日,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生了短路,部分供电被切断了,不得不关停数周。经过检查,人们发现肇事者是一只好奇的石貂,跳到了大型变压器(66千伏)上。这小家伙为自己的好奇心付出了生命,被一道电弧变成了烤全貂……
老姐,干嘛要穿貂儿呢?
说到貂,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貂皮大衣,而东三省的女同胞则是更加热爱,那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穿貂呢?在古代,裘皮的保暖效果明显好于棉、麻等材料,而且重量相对较轻,是防寒衣物的首选材料。
在东北,有一个关于貂皮的民间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山里住着一个赶山利禄(放山打猎)的老爹,叫额隆窝吉,人们都叫他老额隆。有一次机缘巧合老额隆杀了一个老鼠精,救下一个小姑娘。小姑娘把自己的外衣拆了,给老额隆做了件褂子。
榉貂皮张。图片:Mickey Bohnacker / Wikimedia Commons
后来老额隆在城里遇上台吉(蒙古贵族)们比宝物,过来凑热闹,人们看老额隆衣着很破烂,就嘲笑他。这时候小姑娘又出现了,带来了一阵寒风,冻得笑话老额隆的人有的掉了鼻子,有的掉了耳朵,只有老额隆满面红光,头冒热气。台吉大吃一惊,仔细一看,原来老额隆的衣服是貂皮的,当即宣布这件衣服才是真正的宝物。从此以后貂皮衣服就被称为“额隆袋”。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衣材料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裘皮就没有什么优势了。记得网上有人问“貂皮和羽绒服哪个保暖效果好?”其中有个回答是:“你见登山队的有穿貂的吗?因为穿貂去登山的都冻死了!”现如今貂皮大衣的存在意义,防寒已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价格昂贵可以作为身份的象征。
北美水鼬的皮张。图片:Kürschner / Wikimedia Commons
貂皮大衣中,最名贵的是紫貂皮,养殖量最大的则是美洲水鼬皮,年产量大约2500万张。而石貂皮毛的质则比不上前两者,2014年,我在山东一家养殖场见过养殖的石貂,石貂皮的收购价格大约只有紫貂皮的三分之一,有些收购的石貂皮用途是“貂尾续貂”,冒充紫貂或者水貂皮。
石貂在欧洲部分地区数量较多,但在我国的种群数量较少,北方亚种已非常稀少,很多地区的种群可能已经消失。青藏亚种在我国西部地区还有一定数量,大约3000~5000只。由于皮草养殖业的发展,为获得皮毛而捕猎,对石貂种群数量的影响已经较少。石貂主要的威胁来自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栖息地破碎化。人为灭鼠所投放的鼠药,对石貂影响也较大,石貂有时会误食鼠药或捕食中毒鼠类引发二次中毒。希望我们能找到和这种活泼闹人的小动物共存的方法,让它们的种群延续下去。
暗中观察(眼睛放光)。图片:Joxerra aihartza / Wikimedia Commons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6年第2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二猪。
鼬鼬鼬,来rap一段
欧亚水獭:动物园明星
美洲水鼬:不止是毛领子
伶鼬:可爱也要吃脑子
黄喉貂:不是东北貂儿,也很社会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