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文苑
首页 开卷有益 思想感悟 文化漫谈 史海钩沉 人文笔记 人在旅途 人间•小说

传播中国文化不妨学学林语堂

2012-11-3 12:36 参与:1201 评论: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繁体

       近些年,中国在经济上发展很快,希望能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也希望外国人能更多地理解中国,但不少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仍用不友好的眼光看待中国。除了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外,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心理方面的隔阂。因此,走出国门开办孔子学院,希望更多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林语堂

 

林语堂

 

       传播中国文化,心态很重要

 

       十五六年前,我有过国外教学经历。我认为出国教汉语、介绍中国文化,心态很重要:首先,不应当自卑,以为什么都是外国的好,月亮也是外国的圆;同时,也不要自大,盲目以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未来必定是中国文化征服世界。我们应当用平等的态度,自信地介绍中国的民族文化,同时真诚地尊重他国文化。在教学中当然可以进行中外文化比较,但这种比较并非是比出高下优劣,而是彼此尊重共生。我们的目标就是做好文化交流工作,要让外国人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与善意,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并让外国人在这种对话中逐步寻找到理解中国的钥匙。

 

       林语堂至今仍影响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

 

       我认为,林语堂是近百年来往外“输出”中国文化最成功的人物,他的成果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林语堂在美国和欧洲从事双语创作,主要是用散文笔法介绍中国文化,用英文出版过三四十种书。其中,《生活的艺术》于1937年发表,在美国印刷40次,并翻译成法、德、意、丹、西、荷等多种文字,畅销半个多世纪;他的另一本著作——《吾国与吾民》也影响巨大。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会议上谈及他读林语堂著作的体会时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他的话至今对于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仍然受用。”

 

       结合西方人的接受方式介绍中国文化

 

       林语堂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时,有一种使命感。他认为自己的长处就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这种“讲”,不止是翻译,或者双语写作,而是充分考虑对象的接受,考虑文化的转换、过滤和比照,让彼此重新获得新的眼光,发现新的东西。当然,这需要条件:一是外语要好,好到外国人能接受,甚至认为地道;二是汉语的写作能力要好;三是中西文化底蕴要厚实。因此,林语堂能把中国文化理解透,抓住精要,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尽量消除中外文化理解上的隔阂,加之娴熟的英语表达,吸引了外国读者。诸如中国人的一般人生理想、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现在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关系、中国人的生命观念、中国人直观的思维方式、中国各种民间风俗等,都是结合西方人的接受方式(包括文字表达方式),进行中西比较,以介绍中国文化精神。

 

       西方人原先了解中国文化多是通过传教士和水手,林语堂是为数不多的能以如此漂亮的英文及地道的西方接受方式,形象生动地介绍中国文化的人。因此,我建议大家读读林语堂的著作,不但可以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概况,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设计如何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让他们有兴趣、能理解、愿接收。

 

       可以说,林语堂是介绍中国文化的模范,让我们懂得如何提高自身素养,将文化交流工作做得更加有趣味、情味,更加有效果。当然,对外介绍中国文化不能限于古代传统文化,也要介绍现当代文化,包括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但传统文化及其在当代生活的表现,可能是外国人最感兴趣的方面。

 

       本文原是我在孔子学院教员出国前培训班的讲话记录之一部分,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0月10日。

 

       责任编辑:语燃

[责任编辑:语燃]
收藏|分享 分享到:



最新文章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