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狐蝠
琉球狐蝠(学名:Pteropus dasymallus)为一种分布于日本、菲律宾和台湾岛的大型蝙蝠,展翼可达1米,身长约20厘米,体重350-550公克。其并不使用超音波定位,而是依照视觉与嗅觉寻找食物,以
植物的果实、花朵、嫩叶为主食。住在树上,而非阴暗的洞穴。由于数量稀少,于日本及台湾都列入
保护。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琉球群岛。
识别特征
大型食果蝠,在台湾的翼手类中,属体形最大者。前臂长12.1-13.8 cm,体长约20cm。无尾,股间膜狭小。暗褐色的毛被,有一黄白色的颈环。头似犬,眼大,耳壳卵圆形,无耳屏。 分布 本种仅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和九州南部等地,以及我国的台湾。台湾的亚种 P. d. formosus 为台湾特有,且为台湾产翼手类中唯一的食果蝠。树栖,清晨及黄昏为其活动高峰
时间。分布记录包括台湾的花莲、台东、高雄、兰屿和绿岛,据报道,现仅见于绿岛、花莲及宜兰(林良恭等,1997)。
生活习性
翼手目属于哺乳
动物纲,是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包括大约1000个物种。翼手目分为小蝙蝠亚目和大蝙蝠亚目,小蝙蝠亚目的成员俗称蝙蝠,使用回声定位,主要
捕食昆虫;大蝙蝠亚目只有一个科——狐蝠科,包括42属173种,都不使用回声定位,主要吃水果,故被称作果蝠。狐蝠科的42个属中又专有一个狐蝠属,包括59种,被称作狐蝠或飞狐。
琉球狐蝠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
果蝠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西起
印度洋西部诸岛(
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科摩罗群岛)、喜玛拉雅南部的巴基斯坦、印度,穿过东南亚、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以及
太平洋东南部诸岛,东到澳大
利亚,都有它们的分布。一些种类的果蝠只分布于岛屿,另外一些则分布较广。果蝠形态多样、大小不等,体重从300克到1公斤多,翼展范围6厘米至1.7米,是蝙蝠中个体最大的类群。果蝠还以植物的花和花粉为食,栖息于树上或洞中。果蝠可进行长距离的飞行,据报道,印度大狐蝠的飞行距离可达2000公里。一些种类的果蝠由于取食的需要而不断改变栖息地,所以种群数量难以估计。
迄今为止,我国共纪录有11种果蝠(其中4种属于狐蝠属),它们分别是:棕果蝠、抱尾果蝠、琉球狐蝠、泰国狐蝠、马来大狐蝠、印度大狐蝠、犬蝠、短耳犬蝠、球果蝠,大长舌果蝠和安氏长舌果蝠。
亚种
鹿儿岛亚种(P. d. dasymallus/エラブオオコウモリ)
分布于日本鹿儿岛县恶石岛、口永良部岛、宝岛、中之岛、平岛,为栖地最北之亚种,被日本列入天然纪念物。
冲绳亚种(P. d. inopinatus /オリイオオコウモリ)
分布于日本冲绳岛以及其周围小岛,日本特有亚种,被列入日本天然纪念物并列入日本“国内稀少野生动植物种”。
大东亚种(P. d. daitoensis /ダイトウオオコウモリ)
分布于日本冲绳县北大东岛和南大东岛,日本特有亚种。
先岛亚种(P. d. yayeyamae /ヤエヤマオオコウモリ) =
分布于日本冲绳县西南方的宫古列岛和八重山列岛,日本特有亚种。
台湾亚种(P. d. formosus /台湾狐蝠)
主要被称为台湾狐蝠(学名:Pteropus dasymallus formosus),原先发现主要分布于台湾台东县绿岛,于高雄、花莲、台东、宜兰以及兰屿都是零星发现。原先于绿岛数量众多,但是自从捕捉以及绿岛栖地的恶化(如砍伐原始林、种植防风林),绿岛居民已有许久未见过狐蝠,因此已列入台湾濒临绝种野生动物名单。Gould 于1873年命名。分布于台湾岛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
1994年:于宜兰防风林发现一只个体,但是极有可能来自琉球。
1990年代:保育专家于绿岛严密观察,并未直接发现任何一只野生狐蝠,仅发现一只疑似狐蝠飞越天际,另一为当地民众饲养。
1990年代:于花莲目击约有4只狐蝠,来源不明且无法取得食物,网捕到一只后来送往台北市立动物园,其余可能已饿死。
2005年:台北市立动物园研究团队于绿岛密集观察,发现三只野生狐蝠。(2010年林务局的记载,则发现有4只野生狐蝠)
2006年10月11日:于花莲县凤林田间发现一只野生狐蝠,研究人员给它戴上卫星发报器并起名“蝠小兰”野放光复乡,但后来失联。
2009年4月:台北市立动物园研究团队在绿岛观察到母蝠抱着幼蝠,显示绿岛族群足以繁殖。
2009年:于龟山岛首度发现狐蝠族群,且数量多达20只。
保护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