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鸟纲 > 黑头角雉

黑头角雉

时间:2013-10-30 16:29|查看:2407|评论:0|字体: 繁体

黑头角雉

 

黑头角雉

 

黑头角雉(学名Tragopan melanocephalus),是一种中等体型、颜色艳丽的角雉,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西北部。该种数量十分稀少,在中国只有西藏西部地区可以发现少量,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易危(IUCN 3.1)

 

黑头角雉

 

特征

 

雄鸟体型较大,长55-60厘米,体重1.8-2.2公斤,羽毛基色为较深的灰色或黑色,身体两侧和脖子为红色,并带有白斑。喉部裸露,为蓝色,头部裸皮鲜红色,虹膜为棕色,嘴为黑色,脚为粉红或灰色。雌鸟体型较小,长48-50厘米,体重1.3-1.4公斤,羽毛颜色为褐灰色,并带有黑色斑纹。

 

分布与栖息地

 

主要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在中国分布于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流域。栖息于海拔2400-3600米的温带林区,冬天下降到2000-2800米的针叶林与阔叶林区。

 

黑头角雉

 

习性

 

主要以树叶嫩、根茎、种子等为食。 有时也吃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

 

与其他角雉相似,雄鸟喜欢炫耀其外表,并有蓝色的肉质角。其遇到危险时会发出waa——waa的叫声。交配季节为每年五到六月。在低处树洞里筑巢。

 

生长繁殖

 

黑头角雉每年5—7月进入繁殖期,发情期雄鸟具极有气势的炫耀表演,肉质角及肉裙膨胀,两翅一高一低,面对雌鸟以取最佳效果。 营巢于树上,雌鸟选择高树上横枝干的合适地点,用腹部将积存的苔藓和落叶压成一个浅窝,十分简陋。雌鸟在里面产卵。一般隔一天产一枚卵,每窝产卵3—6枚,卵的颜色为浅黄色或红褐色,被有少许深褐色圆形斑点。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完全由雌鸟负责,雄鸟起先还偶尔到窝旁巡视一下,几天之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种群现状

 

黑头角雉是角雉中数量较为稀少的一个种,目前仅在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西北部等地发现了一些种群,总数不足5000只。我国除在西藏西部的狮泉河流域有过早期的记录外,一直未有新的报道。在我国境内已灭绝,灭绝时间不详。

 

人类活动的干扰也对雉类的生存产生一定的影响。生活在印度黑穆茨尔的黑头角雉已迁出了原栖息地,扩散到周边区域,黑头角雉能否扩散成功,扩散成功后能否成功建群是保护生物学家极为担忧的问题。造成黑头角雉背井离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居民在春夏季频繁地上山采草药和拾蘑菇,影响了黑头角雉的正常繁殖。

 

致危因素

 

主要是栖息地的林木砍伐以及拣蛋毁巢、猎杀等。栖息地内阔叶林被取代为人工栽植的针叶林,也导致黑头角雉栖息条件的恶化甚至丧失。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