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貌
2013-11-2 08:28|查看:2391|评论:0|字体:小 中 大 繁体
黄土地貌(loess landform)是一种由黄土层为主要构成的地貌形态。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土高原。
黄土物质特性
黄土一种浅黄或褐黄色的土,颗粒成分以粉土粒级为主(含量>50%),物质粒径均一,具孔隙,无层理,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有时含硫酸盐或氯化物盐类,具有肉眼可见孔隙的第四纪陆相沉积物。黄土有时具有湿陷性。另外,其在矿物成分方面高度复杂,多达60多种矿物,包括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矿物成分,而且与其中任何一种岩石的矿物成分都不相同。各地区黄土矿物成分大体相同,无论矿物种类还是百分含量都基本相似,并有比较多的易风化不稳定矿物。在化学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SiO2、Al2O3、CaO、Na2O,含有比较多的易溶盐类,主要是:氧化物、碳酸盐、硫酸盐、CaCO3,含量在10%-16%之间。在所含生物化石方面以耐旱草本植物花粉和耐干旱动物化石为主,而且含有喜暖湿的动植物化石。最早李希霍芬(1877年)对欧洲莱茵河流域及中国大陆的黄土提出的定义为:黄-褐色,含石灰质,以粉土为主的粉状土;没有层理,含陆生蜗牛,有垂直节理。历史方面,“黄土”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及民间就已出现。
西方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将德国莱茵河流域的黄色松散堆积物命名为“lœss”,由此音译出英(loess)、俄(Лёсс)等文,不同学者曾以不同观点提出黄土的定义。1933年奥布鲁切夫(Β.Α. Обручев)将没有层理的黄土称为原生黄土,并认为是风成成因的;次生黄土是其他各种成因形成的。由于冰川的活动,把四周的岩石研磨成非常微细、像面粉一样幼细的尘土。这些尘土干了以后,很容易被风带走,送到很远的地方去,并累积起来。当这些微细的泥土不断的沉积,可以堆成很高的山。
有时因淋洗作用较强而使粘粒明显往剖面下层移动,养分有的已流失而呈黄、黄棕或红棕色。多生成于丘陵地上之相对地形较安定、坡度起伏较缓和处。土壤多呈弱酸性,肥沃度偏低,须进行施肥管理及水土保持,才可做农牧用地。此土壤在新分类上属弱育土或淋溶土。
发育
黄土地貌的发育过程,包括黄土沉积前的古地貌发育、黄土堆积过程中的地貌发育和黄土堆积后的现代侵蚀地貌的发育。黄土谷坡的地貌发育表现为较多的崩塌、山崩和泻溜。崩塌、山崩(滑坡)与黄土中的垂直节理、易溶盐的溶解流失、下垫基岩、黄土的质地密切相关,以及和暴雨、地震等因素有关。其中泻溜较多发生在谷坡的上方,坡度35°-45°左右。
黄土堆积前的古地貌特征
黄土堆积前黄土高原的古地貌呈多样化特征,黄土的沉积总体上是减缓了黄土覆盖前的古地貌起伏,基本地貌格局和结构以古地貌为基座。但后期的流水侵蚀,使得局部地区加大了地貌起伏,使得地貌破碎和复杂。
古丘陵地貌
古丘陵地貌是黄土高原分布最广泛的一种黄土下伏地貌,类型多种多样。
以紧密相间的丘陵与谷地为基础,地形起伏较大的古丘陵以石灰岩岩溶丘陵地貌为主体。
以和缓丘陵和宽阔谷地为基础的波状起伏的古丘陵地形。
残丘状基岩古地貌,形成残丘状黄土峁状丘陵。
平顶状古丘陵,一般构成现今黄土平顶墚丘陵的基座。
盆地或者倾斜平原
贺兰山与六盘山以东地区有许多断陷盆地或者地堑谷地,山前堆积或剥蚀平原,由于前期地貌影响的原因,堆积了厚层的黄土,对于发育广阔面积的平缓的黄土坪地貌起了基础作用。
大河流谷地
以黄土堆积以前发育的河谷,已经切入地表以下较深处,河流侵蚀搬运能力较强,河床部分未保留有原始堆积的黄土。
黄土地貌发育动力
黄土高原地处半干旱气候地区,年降水量虽然较少但降水很集中,全年降水多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是发生大暴雨频率较高的地区之一,往往一日内降水可达100mm。这种暴雨性质的降水对结构疏松的黄土地面的侵蚀尤其地剧烈。据记录,强烈时,黄土高原地区每年可被蚀去1cm厚的土层。暴雨是黄土地区地貌发育的主要外动力。
另一方面,风和地下水的作用也是改造黄土高原地貌的两种力量。翻松的黄土,只要3-4级风就能把尘土扬起,黄土高原的风力一般都在3-5级。地下水作用在黄土地区主要表现为机械溶蚀和化学溶蚀,引起塌陷和滑坡(山崩)之类的坡面物质运动。形成所谓的黄土潜蚀地貌。
黄土地貌形体
黄土塬,黄土塬是大面积的黄土(高原)平台,单体塬的面积可达2000-3000km²,塬面即为黄土高原地面,地面倾斜一半不到1°,边缘部分向外倾斜可增大到5°,四周有众多沟谷及其沟头向塬内侵入,黄土塬在平面上呈不规则多边形。如果两沟塬头十分接近,他们之间残留的狭窄部分,当地成为“崾险”,是黄土塬地区重要的交通咽喉。世界上现存的面积最大最典型的黄土塬是中国甘肃省东部的董志塬,其次是陕西北部的洛川塬。
黄土塬受到沟谷的切割,残留的长条形的黄土塬称为“平顶墚”;残留的规模较小的平面上呈不规则多边形的黄土塬局部称为“平顶峁”,它们仍然保留了黄土塬的基本地貌形体特征。多个平顶墚、平顶峁在局部地区的组合称为破碎塬。
形成黄土塬的下伏基岩地形(5类)
宽广的缓倾斜平原
顶面宽缓的丘陵
河流高阶地
断陷盆地两侧梯形抬升的台地
准平原
黄土墚,黄土墚是长条形向某一方向延伸的黄土山岭。依据墚顶形体特征,有平顶墚、圆顶墚两种。
平顶墚,顶部在纵向、横向都较平坦,一般宽数百米到500m,长数千米。横向略呈穹形,由中心向两侧边缘坡度为1°-5°,向下转为较陡(>10°)的沟坡,墚坡与沟坡有明显的转折;墚顶的纵向坡度为1°-3°。
圆顶墚,顶部横断面呈向上凸起的圆弧形,有明显的墚坡,墚坡坡度可达15°,甚至达到35°,墚坡以下急转为坡度为50°以上的沟坡。据圆顶墚墚顶纵向地貌形体特征又分为起伏墚和斜墚:
起伏墚,顶部发育有山头和鞍部,因而有高低差异,一般为延伸很长的主墚。
斜墚,顶部向某一方向有明显的由高到低的倾斜(或呈坡降),大多数为发育在主墚两侧的支墚。
黄土峁,黄土峁是孤立的黄土山丘,黄土峁排列具有规律性,排列呈线性的具有黄土墚的某些特征。将分布数量众多的黄土峁的组合区概称为黄土丘陵区。据黄土峁顶面的地貌形体,分为平顶黄土峁、圆顶黄土峁。
黄土坪,黄土坪是黄土谷地底部黄土覆盖的阶地或平台,地貌上也称为台塬。
黄土沟谷地貌形体
切沟
冲沟,冲沟是黄土高原地区发育非常普遍的一种现代流水作用形成的沟谷。
干沟
河沟,河沟是一种大型的侵蚀沟,通常已经是河流的支谷。
黄土墹,主要分布于河源地区,这里现代沟谷尚未发育,基本保留了黄土掩覆古河谷后形成的长条状凹地,当地称其为墹。
黄土地貌的空间组合类型
黄土山地,是地面为黄土覆盖,相对高度>250-300m,绝对高度1200-3000m之间的大起伏地貌区。其下伏基岩地形起伏较大,是该地区河流的主要分水岭。
丘陵与宽谷,发育在准平原上的黄土丘陵,坡度和缓,谷地开阔,现代沟谷侵蚀尚未到达。即黄土墹所在地区。
丘陵与谷中谷,黄土丘陵与宽谷相间分布。
丘陵与沟谷,它们的多重形式组合:
平墚丘陵沟谷
斜墚丘陵沟谷
起伏墚丘陵沟谷
起伏墚和蚀余丘陵沟谷
平顶墚、峁和起伏墚丘陵沟谷
黄土塬与沟谷,此种组合分布范围较小。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泾河、洛河中游地区。
环境与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地面侵蚀以自然侵蚀为主,人类活动尤其不遵循自然规律的活动加剧了自然侵蚀速度和强度。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本词条来源于互联网 敏感内容反馈:317379335@qq.com |
分享到: |
专注藏地旅游;江河为墨,大地为纸,跟随千途行远方,见世界!
『圆梦西藏』拉萨+林芝+大峡谷+日喀则+纳木措+羊卓雍措_9日8晚跟团游
¥5100/人起
『深入藏地』西藏阿里南线+珠峰大本营+冈仁波齐转山+古格王朝10日深度游
¥2800/人起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