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蟾蜍
盘古蟾蜍,摄于花莲太鲁阁峡谷
盘古蟾蜍(学名:BUFO bankorensis),俗称台湾蟾蜍、癞虾蟆,生长在台湾山区与靠近山区的丘陵地,是台湾体型最大的无尾目动物。
特征
体型属大型,身长在5到20厘米之间,大多数约6到11厘米,体色多样,有红褐色型、黄褐色型、暗褐色型、橘红色型与灰黑色型等,有些甚至有背中线、花纹或斑块,耳后腺大而突出,全身不满大小不一的累粒。
栖息地及习性
根据纪录,盘古蟾蜍广泛分布于台湾全岛,且适应力强,在平地,常出现于较开阔的地方,如阔叶林、草地、开垦地或住家附近;在山区,分布山区的海拔高度可达3000米。以虫类为食,有时也会吃蚯蚓,常常可见到在步道、空地或路灯底下比较亮、虫类较多的地方觅食,觅食时总是坐在地上,等待食物进入攻击范围之内,有别于黑眶蟾蜍,除了用舌头外,盘古蟾蜍也会直接用嘴巴叼起食物,而黑眶蟾蜍只会用舌头将食物黏回嘴里,所以能吃的食物大小有限。由于本身有毒,因此除了大冠鹫及少数的蛇类外,天敌其实不多,当盘古蟾蜍遇到攻击时,会做出类似伏地挺身的动作,如果无效,则会做出很像花狭口蛙的鼓气姿势,甚至装死,最后才会从耳后腺喷射毒液。
繁殖期
到了漫长的繁殖期,盘古蟾蜍会在秋天及冬天时迁移至溪流、水池等水域繁殖并产卵,由于雄蟾蜍并没有鸣囊,加上蛙类的视力不好,因此雄蟾蜍会积极的将任何附近会动的东西都抱上去,不过难免会抱到其他雄蟾蜍,因此被错抱的蟾蜍会发出“勾~勾~勾”的声音提醒对方。在这段期间,激烈的竞争屡见不鲜,常可见到多只雄蟾蜍争夺少数雌蟾蜍的有趣画面,直到竞争结束,雌蟾蜍才会带着胜利的雄蟾蜍到适当的地方产卵。可见到产下的卵串伸展于水底或缠绕在水草上。刚生出来的小蝌蚪就已有毒性,其蝌蚪群会本能的聚集成黑鸦鸦的一大片,借此警告敌人。
分享到: |
野生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