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
行者物语 > 动物频道 > 濒危物种 > 昆虫纲 > 蟋蟀

蟋蟀

时间:2013-11-4 21:44|查看:1132|评论:0|字体: 繁体

黄斑黑蟋蟀

 

黄斑黑蟋蟀(Gryllus bimaculatus)

 

蟋蟀(拼音:xī shuài),俗称促织、蛐蛐儿、蟋蟀欸、蟀子,是直翅目昆虫的一科,啮食植物茎叶、种实和根部,都是农业害虫。身体黑色至褐色,头部有长触角,后腿粗大善跳跃,后腿极具爆发力。其雄性好争斗,两翅摩擦能发出声响。以昼伏夜出的为多,生性孤僻,通常一穴一虫,发情期,雄虫才招揽雌蟋蟀同居一穴。为了方便听到公蟋蟀的求偶鸣声,蟋蟀具有位于前脚关节略下方的耳鼓。每种蟋蟀的鸣声不尽相同。它们的叫声是代表温度,雌虫不发声,俗称三尾子。全世界约有蟋蟀900多种,最普通的为中华蟋蟀,体长约20毫米。年生一代。

 

与蝗虫、螽斯的不同

 

蟋蟀与蝗虫、螽斯皆为直翅目昆虫,蝈蝈是指螽蟴,蛐蛐是指蟋蟀,但体态仍有不同之处:

 

蝗虫的触角最短,螽斯的触角又比蟋蟀更长。螽斯的触角长度甚至比身体更长。

 

蟋蟀和螽斯是依靠翅膀的摩擦发声。但蟋蟀右翅叠在左翅上,螽斯左翅往往叠在右翅上面。蝗虫则以其后腿摩擦翅膀发出声音。

 

蝗虫和螽蟴生活于草地、草丛间,有绿色和褐色二种,蟋蟀生活于地面石砾间,颜色趋于暗褐色。

 

文化

 

蟋蟀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普遍作为宠物养在小笼子里,在中国亦然,《西湖老人繁盛录》载:“促织盛出,都民好养,或以银丝为笼,或作楼台为笼,……”。更有人用蟋蟀作为其他食肉类动物的饲料。

 

中国最早有《诗经》“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描写。在中国等国家流行斗蟋蟀为乐,唐朝《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亦效之”。顾逢《负曝杂录·禽虫善斗》条云: “父老传:斗蛩亦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其来远矣。”。宋朝宰相贾似道整日和群妾蹲跪在地上斗蟋蟀,《类书纂要》曰:“贾似道于半闲堂斗蟋蟀。”更荒唐者贾还带蟋蟀上朝议政,甚至曾经发生蟋蟀自贾水袖内跳出,最后竟跳黏到皇帝胡须上闹剧;贾似道还编写了一本“促织经”,讲述自己养蟋蟀和斗蟋蟀的经验,《促织三拗》云:“赢叫输不叫,一也;雌上雄背,二也;过蜑有力,三也。”,昆虫学史专家邹树文称:“这个对于蟋蟀交配习性的发现不论其是宋或明,其记述之早均可称述。”《促织经》也是世界研究蟋蟀的第一部专著。

 

明朝斗蟋蟀的风气最盛,宣宗朱瞻基时家家户户皆捕养促织,斗促织场也比比皆是。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吴越浪子,有酷此戏,每赌胜负,辄数百金,至有破家者”。吕毖《明朝小史》记清秋吟蟋蟀,早闻物华两个黄鹂鸣“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偶之意,又是博物史不记其斗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等等。贾似道华博之有人”。

 

熊召政的《张居正》第二十九回曾以大量的篇幅描写当时的盛况,并提到调养之法:“用篱落上断节虫,再配上扁担虫,一起烘干研和喂之,再用姜汁浓茶配以铜壶中浸过三日的童便作为饮品,如此调养七日,黑寡妇仍骁勇如初:”。蒲松龄所写《促织》为宣德皇帝寻蟋蟀,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一《蟋蟀相公》条称:“马士英在弘光朝,为人极似贾积壑,其声色货利无一不同。羽书仓皇,犹以斗蟋蟀为戏,一时目为‘蟋蟀相公’。”

 

还有地方将生蟋蟀当作小吃供人食用。在泰国、柬埔寨等国家,也有将蟋蟀用油炸的烹饪方式制成食品。

 

中国大陆一些城市有专门的蟋蟀协会,组织斗蟋大赛。

 

台湾的台南县“新化镇丰荣里”,当地居民每年都会利用学校放暑假时,举办热闹的“斗蟋蟀”大赛。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