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资讯 保护 摄影 纪录 濒危 名词 组织

动物的语言世界,我们能听懂吗?

2014-1-29 16:30

来源:羊城晚报|2175人参与|0评论

字体: 繁体

ico

人类,自诩为上帝的宠儿,他们不仅有复杂的思维、丰富的感情、骄人的姿态,还创造了任何生物都难以复制的沟通方式———语言。那么,动物有没有自己的话匣子呢?

ico

非洲热带雨林的坎贝尔猴的鸣叫声有后缀发音

 

非洲热带雨林的坎贝尔猴的鸣叫声有后缀发音,与英语语法的“-ed”有异曲同工之妙

 

  非洲丛林传来的声音

 

  动物语言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因此而停下。

 

  2007至2009年期间,法国雷恩大学灵长类行为学家阿尔班·勒马森带队深入非洲热带丛林险地,对当地10个猴群进行观察研究。研究发现,坎贝尔猴同样能够以不同的方式组织语言,表达不同的意思,而这种组合方式竟然与人类的语法规则如出一辙!

 

  勒马森的研究团队认为,坎贝尔猴具有初级语言能力,能运用简单的句法。比如,它们用“Hok”代表鹰,“Krak”代表豹。当花豹来袭,坎贝尔猴会发出“krak”的警告声;其它坎贝尔猴接收到此种信息后,会在“krak”的叫声后面加上“-oo”的延长音,以示间接听到的传信含义———这与英语的后缀“-ed”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让研究人员意外的是,坎贝尔猴还可以合并两种叫声创造出第三种含义。比如,雄猴呼喊“boom boom”召唤其它猴子来到身边;但是“boom boom krak-oo krak-oo”连起来使用,则是表达“一棵大树(或树枝)将要倒下来了!”的警示;如果再加上一个“hak-oo”,意思就变成了对其它流浪猴侵犯领地的警告。

 

  有人因此大胆猜测,坎贝尔猴的交谈方式代表人类最初使用的语言。当然,这种说法尚待商榷,但坎贝尔猴的鸣叫规律着实让研究动物语言的科学家眼前一亮。仍在开展进一步工作的勒马森表示,栖息地的森林茂密,导致坎贝尔的猴子难以看见同伴,造成了交流的不便,这可能是非洲猴子进化出句法的重要原因。“我们可以想象其它物种也进化出类似的语言能力”,勒马森说。

 

黑猩猩

 

黑猩猩Kanzi,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人类语言并能做出回应,准确率达74%

 

犬的吠声复杂多变

 

犬的吠声复杂多变,可以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

 

  燕雀歌声再现语法规律

 

  近日,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公布日本京都大学对于鸟类鸣叫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对“人类是使用语言的唯一物种的观点”发出挑战。研究显示,孟加拉燕雀的叫声同样拥有它们的语法规则。为了验证这个假设,安倍健太郎主导的研究小组向燕雀播放不合语法的混乱叫声,观察它们的反应。

 

  由于凡是听到不熟悉的声音燕雀会立即大叫大喊,所以在研究的一开始,安倍健太郎就与同事渡边大和预先录制好一段燕雀的鸣叫音频,向孟加拉燕雀反复播放,直到它们感到不再陌生并停止过度反应为止。接着,他们打乱原来的音序,制成4种顺序的新音频,再次向孟加拉燕雀播放。

 

  研究的发现让人感到意外。在4种混乱叫声中,孟加拉燕雀只对当中一个命名为“SEQ2”的录音做出反应,对其它录音置之不理,它们意识到这种叫声违反了“鸟语”的语法规则。据统计,将近90%的孟加拉燕雀做出了同样的反应。看来,在孟加拉燕雀叫声连续的音节顺序中存在一种特定的规则,并与群体中的其它成员共享,这种语法“规则”不纯粹是巧合。

 

  假如上述实验有点跳跃的话,那么安倍随后进行的研究就比较有说服力了。在条件控制的实验中,安倍有意隔绝燕雀与外界的联系,并进行同样的音频测试。结果,这些在“温室里长大”的孟加拉燕雀不会对SEQ2做出任何反应。而再把它们重新放回燕雀群里生活两周后,它们就会慢慢掌握这种鉴别语法的能力。换言之,语法规则并非天生所得,而是后天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最后,安倍健太郎利用化学手段破坏了燕雀脑部的“nidopallium”区域,结果,这些鸟儿失去了辨别有语病的歌声的能力。一如人类的大脑中“布洛卡区”(布洛卡区是19世纪60年代由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的,布洛卡区位于靠近大脑外侧裂处的一个小区,为语言的运动中枢,主要功能是编制发音程序)受损后进行复杂的对话,其语法识别能力也受到影响一样。安倍说,研究燕雀的大脑区域可能有助于解开人类语法的起源之谜。

 

  疑团或将被解开

 

  动物们交流的方式精彩纷呈,它们的肢体语言相当丰富。

 

  雍容华贵的孔雀擅于把握春夏舞台,招展明艳光鲜的羽毛,觅得对象欢心;体态娇小的昆虫们从不妄自菲薄,它们利用身体释放特殊气味发号施令,共同进退;水中的海豚可以发出超声“开小会”;善解人意的狗则很会控制吠声以表达喜怒哀乐……

 

  没错,以上行为都是动物的沟通方式。这群自然界的居民可以运用行为、色彩、气味、声音、超声等多种渠道交换信息,协助它们做正确的抉择,使得这种“不言而喻”的生活井然有序。

 

  早前,科学家们发现,包括狗、鹦鹉和猿在内的诸多动物也能理解和组织“句子”,可以辨认出与单个物体相对应的人类语言。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研究鸟鸣的康斯坦斯·斯查夫表示: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只有人类才懂得语法的运用,安倍的实验却让人们发现人类和动物之间存在很多相似性。这确实令人既惊愕又兴奋。

 

  面对动物是否有语言的疑问,我们昨日联系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张劲硕博士,他解释道:“可以肯定的是,动物不会存在与人类一模一样的语言,作为不同的物种,它们的发音、语法规则、思维深度也跟人类不一样;但是,动物是存在广义上的语言的,它们可以通过发声、行为、气味、超声等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就现有的研究水平,人们可以利用声谱图等量化工具对动物的声音进行分析,并且证明了某些动物的鸣叫声是相当复杂的,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含义。但目前我们还没能完全理解它们声音中的含义,更谈不上利用‘语言’与之交流。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微信扫一扫

赞助行者物语 赞助我们
您知道行者物语这些年来一直都是非营利网站吗?我们秉持“思想自由”与“价值共享”的信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不受商业操控、专注在读者身上的平台。如果您也认同我们正在努力呈现的观点,请通过左侧二维码赞助我们~

西藏千途旅游 行者物语网旗下品牌
  • 行者物语 责任编辑:语燃
  • 分享到:
    公益画报

    动物保护群

    动物保护Q群:131626977
    动物保护,志愿者请加入

    动物保护(行者物语)

    野生纪录

    野生纪录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加入我们 | 网站基金 | 留言板
    行者物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